特殊教育的新思维和新途径
发布日期:2019-02-10   作者:特教研究所   

——介绍美国的“通用设计”

沈泓

经验告诉我们,来快餐店的消费者有一个共同要求:就是想吃饭。可每个人又有不同的需要。为了吸引更多的顾客,快餐店用“通用设计”的原则来设计整个环境,用不同的方法来照顾到每个有不同需要的消费者,使每个前来用餐的客人都满意而去,并且愿意再来。

如今的特殊教育和快餐店有一个共同点:即每个残障学生都有接受教育的要求。可由于个人情况不同,每个学生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如何使每个残障儿童都受到适合自己需要的教育呢?这就要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运用“通用设计”的原则为他们设计个别教育方案,而不是千篇一律的教育大纲,使每个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都能得到最好、最符合他们需要的教育。

一、“通用设计”是全纳性教育的新发展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特殊教育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最显著的是全纳性运动。全纳性运动使越来越多的残障儿童进入了普通课堂和非残障儿童一起接受教育。从历史发展的观点看,残障儿童从被隔离到被接受进入普通课堂,是一个飞跃,也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遗憾的是有些人对全纳性教育的真正含义并不清楚,有些人认为只要残障学生和其他学生一起上课就是全纳性教育了。需要强调的是,“全纳性”的含义并不光指场所,并不是在一个教室里上课就已完成“全纳”了。“全纳性教育”包含着一种归属感和被接受感。我们要用“全纳性教育”的方式来创造一个教育环境,使每一个儿童都有归属感,都能获得成功。

由于有这么多有不同需求的特殊学生在同一个教室里接受教育,老师应该如何满足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呢?这是一个很具挑战性的问题。经过许多教育工作者的努力和时间的考验,一种新思维或新的教育设计手段逐渐形成了:这就是“通用设计”。“通用设计”能够使教师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需要来设计和修改课程,改变教学方法,从而使学生掌握课程内容,达到教育目标。在全面介绍如何在特殊教育中使用“通用设计”之前,让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通用设计”的来龙去脉。

二、“通用设计”的来源

“通用设计”的全称为“Universal Design for Learning” (UDL),意思是“为达到学习目的通用设计”。这个词最初起源于建筑业。美国北卡罗莱纳州通用设计中心有一位建筑师叫罗纳德·梅思,他是一个有肢体障碍的残疾人。梅思创造了“通用设计”这个词。他的观点是:由于每个使用者所处的环境不同,每个人的自身条件不同,所以对建筑物的要求也不同。“通用设计”就是要设计出适用于所有人的产品。梅思鼓励和教育他的同事们,使他们明白,在设计建筑物的时候,就应该把残障人所需的设备同时考虑进去,而不是等房子造完后再添加一些设施。从长远观点看,“通用设计”既省时又省钱。梅思对“通用设计”的热情非常高,以致于把宣传“通用设计”作为他的终身事业。

三、“通用设计”的七项原则

1.平等。产品设计不但要迎合市场的需求,而且必须考虑到各个不同群体的需要。

2.灵活。产品设计必需考虑到个人爱好和能力。

3.简单,一看就明白。不论消费者有多么不同的经历、知识和语言能力,产品设计能做到一目了然。

4.感观性。消费者感观能力(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有差异,但都能理解和接受这个产品设计。

5.安全。产品设计必须安全第一,经得起偶然的不当使用,降低危险性。

6.省力。 产品要使用效率高,舒适,尽量减少体力消耗。

7.尺寸合适,使用方便,能满足各种用户不同的需要。

建筑业的“通用设计”使我们体验到建筑师的伟大和创新力。由于他们的努力,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舒适和方便了。梅思希望看到的建筑物不仅是肢体残障人可以在行动上感到方便,如轮椅在建筑物内进出自如等,还考虑到了其他群体的需要。如不懂英语的用户如何能和其他人同样快速地理解产品。由此可见,“通用设计”的原则可以广泛地使用在几乎每一个领域。用在教育上,由于“通用设计”具有很大的灵活性,它可以根据每个学生的长处和短处来设计课程、教材和教学活动以达到学习目的。在“通用设计”的设计过程中,设计者要考虑到多方面,包括听说读写、学生的理解水平、组织能力、记忆能力和参与的可能性。在过去的十年中,美国的特殊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探讨如何使今天的课堂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许多学术机构也积极参与 “通用设计”的研发。美国的教育部特教办公室专门出资赞助这方面的研究。教育“通用设计”的研究之所以能得到迅速发展,其中重要原因是因为它不但符合和增强了美国的《残障人法》和《残障人教育法》,而且是特殊教育中出现的新思维,它促进和深化了全纳性教育发展。

四、“通用设计”的三大要素

“通用设计”是一种教育架构,除了七大原则外,还有三大要素:

1.呈示手段多样化,使学习者能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和信息。

2.表达手段多样化,使学习者能用多种替代方式显示出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

3.使用多种手段引发学习者的兴趣,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挑战,促使学者学习。

根据“通用设计”的理论,课程由四个部分组成:目标,手段,材料和测试评估。“通用设计”的目的是要减少物质、认知、智力、组织和其它方面的障碍,增加学习者的学习机会。

五、“通用设计”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现实意义

纵观特教历史,“通用设计”是特教发展的必经之路。根据记载,世界上第一个对残障人进行系统教育的是法国人伊他。伊他是个医生,使他闻名世界的是“狼孩”事件。“狼孩”维克多12 岁时在森林里被人们发现,当时维克多像野兽一样用四肢爬行,没有任何语言能力。伊他用医教结合的方法对维克多施行了训练,使维克多可以渐渐地站立起来,用容器吃饭,并且会用几个简单的词来表达自己的要求。这说明了特殊教育的有效性。当然最后维克多还是没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

特殊教育作为一个独立的专业,最早出现在20 世纪初的美国。它是融合教育、医学、心理学和社会工作,四位一体的一门学科。被认为是美国特殊教育奠基人的科克是一位大学心理学教授,他的著名理论叫“心理语言学说”。 科克认为很多有语言障碍的人不能像正常人一样阅读,是因为他们有心理认知上的毛病。只要把心理认知上的毛病治好,阅读障碍就迎刃而解了。他的理论对美国当时的特殊教育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根据这个理论,他建立了一套教学方法(包括心理语言、心理数学等),这种理论被称作是“医学模式”。这种模式把残疾当疾病来治,教育就像药,药到病除。这种“医学模式”在当时受到普遍的接受,并且一直延续到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因为确有一些有语言障碍的人是由于心理因素造成的。

随着时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特殊教育也逐渐从几门学科的结合发展成为多学科和跨学科的专业。因此,“医教结合”也被“多模式”逐渐替代。人们认识到绝大多数残障并不是可医治的这一客观事实。一些疾病即使被治疗后,也会留下后遗症。残障必须经过康复、教育等多种手段才能解决和改善。残障是一种状态,是由疾病或非疾病因素造成。残障有多种类别和程度。残障人对教育的需求差异也是很大的。美国大学中的特教专业在这个认识的基础上增设了相应的课程,许多大学把特教列为理科而不是文科,这充分说明了当今特殊教育的科学化和人性化。比如笔者在获得美国特殊教育教师资格证书前就按要求修学了社会学、人类学、社会工作学、心理学、非正常心理学、卫生保健、药物学(有关青少年吸毒方面)以及精神病学(对付青少年精神病,情感紊乱)等许多课,还修了公民义务、职业道德和宪法等常识课。

跨学科和跨行业也反映在对残障学生的教育上。在美国,教育法规定,学校必须为每一个残障学生制定一份“个别化教育计划”,“个别化教育计划”要有一个专门的(跨学科)的团队共同来制定。这个团队的成员根据学生的需要,可以包括学区代表、心理专家、特殊教育老师、普通教育老师、社会工作者、语训师、体疗师、工疗师、听力师、医生等相关专业人员以及家长或法定监护人,必要时学生本人也可以参加。集思广益可以克服各方人员的局限性,使“个别化教育计划”制定得更加全面。所以,特教同哪一门或哪几门学科相结合,要根据每一学生的残障程度、类别和学习的具体需要,这才能符合因人施教的原则。

有些人认为,经济条件好了,科学技术发达了,特教自然而然会进步。笔者认为,这种想法不仅片面而且幼稚。一个典型的例子是:过去生活条件差,残障人坐不起出租车,出一次门很不容易。现在生活条件改善了,残障人也有钱可以叫出租车了,可是出门还是不易。原因是虽然出租车满街跑,可出租车司机不愿意载残障人,看见轮椅就加速逃跑。因为残障人上下车速度慢,影响他们的收入。由此可见,“通用设计”不能仅仅被看作是技术或物质上的设计,同时也是精神和道德的设计。那么美国是如何减少和杜绝出租车司机拒载坐轮椅的残障人这类事件发生的呢?美国的方法是“胡萝卜加大棒”。一方面给予正面教育,加强立法和执法。一九九零年通过的《美国残障人法》从根本上保障了残障人的生存权力。如果发生了歧视残障人的事件,歧视者往往会被告上法庭,被罚巨款。比如正常人在专供残障人停车的车位了车,即使当时并没有残障人需要这个车位,也会被罚750 1000 美元的罚款,当事人的车还会被拖走。为了让残障人“出有车”,美国政府动了不少脑筋。根据法律,所有的校车都装了轮椅升降机,可除了去学校,残障人还有许多时候需要乘车外出。公共汽车当然都有轮椅升降机。可不少残障人无法自己到车站去等车,每次出门叫出租车又太贵。于是政府责成公交公司开发了一条专供残障人乘坐的,由小型面包车组成的“门到门”专线。残障人只要打个电话去,公司就会派车定时到门口来接人,然后送到要去的地方。这个办法受到了残障人的普遍欢迎。可是“僧多粥少”,而且有时不能像出租车那样准点。那么,最终这个矛盾是如何解决的呢?如果我们用“通用设计”的办法来全盘考虑,矛盾就会迎刃而解。前面讲到的“通用设计”并不限于物质和技术上的设计,还包括思想和道德的设计。美国有一支强大的志愿者服务队伍为残障人服务。这支队伍由残障人和非残障人组成。他们中有大学和中学学生,有退休者,有大老板,也有待业人员,他们都会开车。经过如何帮助残障人上下车的专门训练,大家都自愿定期、定点的帮助残障人解决交通问题。他们还设立了“咨询热线”,使残障人能和正常人一样随时方便出门。这样就填补了公交车和出租车之间的空白。美国许多名牌大学(如柏克莱大学、史丹佛大学等)的入学条件之一,就是看你有没有做过“志愿者”。笔者任教的那所大学的副校长有两个孩子。老大是大学生,每星期为残障人驾车半天。老二是中学生,每周末去教堂为无家可归者做免费的午餐一次。看来全世界的残障人要解放全人类,需要自立自强,还要依靠和发动群众,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六、“通用设计的理论证据

“通用设计”是经得住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论检验的。普教和特教是一对互相依存和互相矛盾的统一体。实际上他们是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个性寓于共性之中。把残障学生安排到普通班学习,如果不注意个别化教育,便失去了个性。“通用设计”不回避矛盾,既考虑到共性,又注意到个性,是运用辩证法的反映。而且,正是这种对立和统一的矛盾运动促使了普教和特教事业的向前发展。此外,“通用设计”也体现了历史唯物论否定之否定的发展规律。把残障学生从隔离教育中解放出来,进行随班就读是对隔离教育的否定,在全纳性教育中,不给予适当的个别化教育也会误人子弟。“通用设计”考虑周全,统筹兼顾,既考虑到共性,又照顾到个性,所以是对全纳性教育忽视个别化教育的否定。有趣的是,美国人并不信,也不懂唯物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然而他们在这方面的做法倒是符合这两个规律的。这现像充分说明,事物的发展,无论是普教还是特教的发展,都不是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这是唯物主义观点。从发展的眼光看,“通用设计”产生于全纳性教育的实践。实践出真知,真知经总结成为理论。所以,“通用设计”是反过来指导全纳性教育的。

大道理人人知道,领悟却不容易,要用来指导实践就更难了。比如,上世纪与这世纪之交,全纳性教育突如其来,一些教育部门急于求成,跳过在普通学校办特殊班作为缓冲,在条件很不成熟的情况下,安排残障儿童进入普通班随班就读,结果是出现了随班混读的现象。美国也有好些地方出现了反弹,当然倒霉的是学生。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十多年前引进 inclusion这一词时,有翻译误差。英语原意是接纳,并没有的意思在内,却被译成全纳性教育。加了个字,扩大了内涵,听起来似乎顺耳,但改变了其原意,引起我国特教界对Inclusion概念的混淆。这个词在国内听起来好像要把所有残障儿童送去普通班似的。在美国,全纳性教育 Full Inclusion)指的就是全部残疾学生都随班就读。而接纳性教育Inclusive Education)的含意较广,包括普通学校的随班就读、资源教室和特殊班都在内。目前,全纳性教育一词在美国已几乎听不到。近十年来美国教育界普遍采用接纳性环境Inclusive Setting)、接纳性学校Inclusive School)、接纳性课堂Inclusive Classroom),用词的改变反映了特教在不断发展。通用设计的出现说明人们对特教的认识也在改变,已经从感性上升到理性认识。国内有人建议为全纳性教育改名。笔者认为既然这词已经用惯了,就不必改了。因为无论是全纳性教育还是接纳性教育,都是时代性名词,将来必然会消失或被淘汰。这只是时间问题是不以人们的意志而转移的客观规律。只要通用设计的原则得到彻底的贯彻,将来就不会存在普教和特教两个部门分开的必要,普教和特教就会融合为一体。当然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但这正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七、“通用设计的发展趋势

“通用设计”在美国发展迅猛。尽管理解程度不同,但特教老师人人知晓。目前,“通用设计”已渗透到普教和其他领域。2006年,美国残障人组织派出了二十多位代表组成了美国通用设计特别工作小组。这个工作小组的目的是要使美国联邦,州和地方的决策者认识到通用设计的重要性。通用设计这个词的法律定义最早出现在1998年的《美国辅助技术教育法》。2001年的不让一个孩子掉队法案及2004年修正的《美国残障人教育法》均正式采纳通用设计,并要求各级教育部门推广使用。通用设计这个词也被写进2008年通过的美国高等教育机会法。笔者所在的加利福尼亚大学近来多次举办了“通用设计”讲习班。参加者是各院系的教授和研究人员。美国各个州也通过了有关通用设计的法案,要求各市、区和县教育局遵照执行。通用设计的理念之所以被接受、推广和使用,因为它摆正了教育中共性和个性的关系,使我们从纵向和横向来全方位思考和解决问题,以最大程度满足学生的需要。实际上,“通用设计”就是中国人常说的“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所不同是它是“进口货”,比“因人施教”和“因材施教”阐述得更全面,更有逻辑性和操作性。不过“通用设计”这个词是翻译过来的,未免有些拗口,只要懂得意思即可。

八、结论

由于当今时代已发展成了一个信息化时代,“通用设计”在普教和特教上的运用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为了更好地使用“因材施教”和“因人施教”的原则,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我们必须使用“通用设计”。发展特殊教育不仅是开发课程,加强技术装备,而应该是在两个文明的基础上通盘考虑,全面设计。“通用设计”不应该只限于从宏观上发展特殊教育,制定出一幅宏伟蓝图,微观上更应该具体落实到每一个学生,使它体现在为残障学生而设计的个别教育计划之中。在这方面,美国的一些机构正在进行更深入的探讨。作者将在下文中详细介绍如何使用“通用设计”来开发课程和进行课堂教学。改革开放后,我国的特殊教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们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断更新知识,把握住国内外特教发展的大方向,戒骄戒躁,才能真正把特教作为展示上海的一张名片。

(参考文献略)

(作者单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

作者简介:沈泓博士一九九一年赴美国伊利诺斯大学攻读特殊教育,获得硕士和博士学位。一九九九年起任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佛来斯诺分校,培训特殊教育教师,聘为终身正教授和博士生导师。沈泓博士目前教授的课程有特殊教育的测试和评估,有效性教学,随班就读策略,课堂行为管理等。其他教学工作包括辅导研究生论文和教学实习。 他发表的论文主要集中在学生自行管理,测试和评估,教学方法和策略,天才儿童的诊断和教学, 珠心算研究,通用设计,中美两国数学教育比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