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金娣 陆莲
为了推进特殊教育零拒绝工作,使每个残障孩子不错过受教育的关键期,黄浦区提出了“以教育机构为主体,依托医院、残联、社区等管理和服务网络,开展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工作,实现0—18岁特殊教育的医教结合全覆盖”的工作思路。在实践探索过程中,我们经历了从初步区域性特殊教育全覆盖,然后完善医教结合管理服务功能,到目前提高医教结合的实施质量,并逐步深化残障学生医教结合管理服务内涵三个阶段。
一、建立医教结合的管理网络,不断扩大残障学生的受益度
随着黄浦区特殊教育工作的整体推进,特殊教育的内涵也发生了重要变化。特殊教育的“零拒绝”落实了“是人就要受教育”的理念,区域内特殊教育的全覆盖意味着从0岁至20岁的所有残疾儿童都将全部纳入到教育的范畴。除此之外,特殊教育工作也更加注重教育机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和其他部门之间的跨部门合作,共同致力于特殊儿童的康复教育。虽然黄浦区特殊教育工作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服务的质量获得了很大提升,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仍旧面临诸多挑战。由于残障学生种类多,残疾程度比较严重,年龄跨度大,教育训练的需求复杂多样,如何协调区域内各方面的资源,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机构与其他机构的作用,为残障学生提供优质的特殊教育服务,更好地满足特殊教育对象及其家庭的需求,是目前提升特殊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的一个突出问题。
医教结合理念和方法的提出为特殊教育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也从决策和体制层面为特殊教育提供了途径。特殊教育实施医教结合旨在采用教育和医学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对残疾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等服务;强调跨部门合作和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的建设,通过整合区域内的优质资源,包括教育机构、康复指导中心和早教中心、医疗机构、社区和残联等,发挥区域内各个机构的职能作用,建立中心城区跨部门合作的服务平台,并探索基于该平台各个机构之间相互沟通和协作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机制,为区域内的特殊儿童少年提供早期发现、早期筛查和诊断、早期康复教育以及安置等系统性的服务,从而提升区域内特殊教育的质量和内涵,提高特殊教育服务的水平。
目前,黄浦区已经确立了中心城区特殊教育服务平台的内容体系和功能定位,初步建立了教育机构、医院和早期康复指导中心等各部门分工合作的服务网络及其合作方式,努力做到在医教结合背景下,整合区域内教育机构、医院和社区等优质资源,充分发挥区域内各个机构的职能作用。也建立了中心城区0到18岁特殊儿童少年医教结合的服务平台,积极探索基于该平台各个机构之间相互沟通和协作的工作模式和管理机制,以期形成特殊儿童少年医教有机结合的特殊教育支持保障体系。黄浦区特殊教育支持服务管理网络如图1所示。
图1 区特殊教育支持服务管理网络图
黄浦区特殊教育支持服务管理网络从顶层设计,建立由卫生局、教育局、残联、民政以及街道办事处等有关部门组成的领导小组,第二个层面是领导小组成员相应具体主管的各部门各司其责,最后一个层面则落实到各具体单位每个人员的岗位职责。
二、以信息技术为载体,建立医教结合支持系统
特殊教育实施医教结合旨在采用教育、医学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对残疾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开发其潜能,使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黄浦区自建立区特殊教育管理网络后初见成效,但是也看到一些问题。其中,这个管理网络以什么样形态来呈现,各部门如何各司其责,各尽所能,如何充分挖掘各自的资源,是直接关系到这个网络是否能够有效运行的关键问题。要做到科学地为每个残障学生提供教育康复服务,必须考虑到每个残障学生的障碍程度和需求,如对无法进入学校学习的重度与多重残疾儿童采用送教上门这一教育安置模式,由教师及其他相关服务人员进入学生家庭,定期向残疾学生提供教育与康复训练、开展家教指导、提供资料等服务;对轻度残障学生实施随班就读的安置和指导,对中度残障学生则需在特殊教育学校开展医教结合的指导,从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等。除了学龄期残障学生的特殊教育之外,
0至6岁学龄前残障儿童诊断和通报以及7至18岁学龄期残障儿童的诊断和通报等,也都应该纳入到这个管理网络中。因此,明确每个部门的职责以及他们各自的工作范围是非常重要的。
为此,华东师大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建立了区域性0到18岁特殊儿童少年电子化运行平台。这一平台的建设大体可分为三个步骤:先构建服务平台的支持系统;然后是服务平台的试运行;最后是在试运行基础上进行调整并全面运行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电子化管理网络。具体如图2所示。
图2 医教结合服务平台的内容体系和各部门服务职能
医教结合信息化电子服务平台由四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信息通报、服务、评价和管理。信息通报包括:教育部门信息采集、残联部门信息采集、医疗部门信息采集,然后由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统一整合。服务部分包括:评估、鉴定、转介、康复与指导等,此项工作由组成的专家组负责。每一个服务对象的相关资料都会汇总到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最后由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做好档案管理和收集工作。评价部分包括多元化评价系统和学生成长档案,多元化评价有三项内容:学业评价量表、医学评价量表、社会适应技能评价量表等,学业评估一般由教育专家承担,医学评估由来自医院的专家负责,社会适应技能等评估则由社工、家长和教师组成的专家组负责,上述评价信息最后由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综合之后录入到服务管理平台。学生个人成长档案则是由每一个学生一个单独网页组成,内容包括学生的个人情况、保健资料、学习、活动、社会实践以及家校互动的微博等组成。此项工作由学生所在学校的任教教师和有关人员负责。管理部分则包括:各部门协调与合作,平台日常管理和维护等,由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负责。
区医教结合的服务平台也将与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电子信息通报系统对接和联通,资源共享。信息化医教结合服务平台的建立为落实区政府对优质特殊教育的承诺提供了有效的运行机制保障。
三、形成医教结合服务项目系列化,提高特殊教育质量和内涵
黄浦区承担的“医教结合背景下中心城区特殊教育服务平台的构建”这一课题是上海市教委承担的教育部医教结合研究的子课题之一。该研究涉及的内容突破了原有特殊教育机构固有的职能范围,这就必然产生管理工作模式、实践操作过程的新跨越。这就需要做到医教结合服务项目的系列化,而服务项目的系列化也要求在区域内建构一个残障儿童平行联合发现的模式,并建设多样化的、可供每一类特殊教育学生选择的干预服务项目。
目前我们已初步形成了凸显生态化的医教结合服务模式,有特殊教育需求的儿童和家庭在接受资源补偿的同时,可获得相应的社会心理支持和专业技术咨询服务以及特殊教育康复服务项目。具体项目如图3所示:
图3 医教结合系列化特殊教育康复服务项目
医教结合系列化特殊教育康复服务项目的建设,明确了各个部门特殊教育康复的具体目标和范围。目前,区特殊教育专家组负责的项目是心理咨询和干预服务,他们工作的目标是残障儿童的随访服务、发现诊断、技术支持、心理咨询、家长培训和资源协调等。特殊教育学校、有随班就读学生的普通学校的工作目标是保证每一个残障学生的受教育权利,承担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和实施,通过教育与康复的结合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让每一个学生得到充分、和谐的发展。医疗部门提供的则是医疗服务,包括对特殊学生进行障碍诊断与服务、健康保健服务以及护理和医疗等。另外,政府及相关部门包括残联、民政以及社区等,他们的工作目标则是把相关的教育与康复器具送到学校以及家庭,特别是要将家庭无障碍设施的服务和家庭康复器具配套送到家。这些教育康复服务项目分工明确,目标清晰,真正做到了各部门及人员各有所责,各司其责。
通过几年的实践探索,黄浦区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改革已呈现出开放、多元、优质的一体化教育服务特点,多层次个性化的特殊教育服务体系的形成已实质性地实现区政府对市民作出的“教育零拒绝”的承诺,并使之建立在科学、有效的社会教育体系基础上,开创性地建设了具有中心城区特点的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实施与管理体系。
(作者单位:华东师大附属卢湾辅读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