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理念到实践
顾瑞华
经过两年多的酝酿,一年多的建设,苏州市盲聋学校作为一座数字化的特殊教育学校已经矗立在姑苏城外、天平山下、寿桃湖畔。
一、理念引领、科学规划、设计数字化校园
眼盲隔绝了人与物,耳聋隔绝了人与人。特殊教育一开始即是以一种封闭形式呈现。而教育信息化给特殊教育打开了一扇通往未来世界的窗户。因此,未来特殊教育的发展,首先应该高举教育信息化这杆大旗。特殊教育的信息化,是深化特殊教育改革、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的需要,是全面提高残疾学生素质教育的需要。让残疾学生充分享受现代科技成果,促进盲聋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改变和影响他们的未来。
2008年苏州市盲聋学校异地新建,我们在规划新校时,科学设计数字化校园。新校区多样的建筑功能、大型的建筑实体,需要构建一个现代智能数字化校园,方能为残疾学生快乐成长提供一个高效、舒适、便利、快捷、高度安全的环境空间。数字化校园包含计算机网络系统、校园E卡通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声光联动系统、安全防范系统、有线电视系统等,并实现各系统之间的挂接与捆绑。
(一)计算机网络系统
新校区网络系统以千兆局域网(LAN)为基础,实现校园网核心骨干千兆互联,提高校园网络的稳定性。通过边界防御,实现安全隔离,防止Dos/Ddos攻击,确保SSL/Ipsec/VPN等多种功能;采用二层架构(核心层和接入层),通过核心交换机提供完整ACL策略,接入交换机的安全特性,有效防止内网安全威胁;实现全校主要办公区域和教学区域
(二)校园E卡通系统
校园E卡通建设是数字化校园建设一个核心应用项目,设计遵循“科学规划、分期实施、先进适用、灵活扩展”原则,建立一体化的数字化校园E卡通平台,实现身份认证、考勤管理、消费结算、宿务管理、电控管理、门禁管理、淋浴水控、停车管理等功能。
(三)多媒体教学系统
依托校园网络,在班班通的基础上,每个教室装备投影、展台或电子白板,着眼于教研、教学、管理、校园通讯等实际需要,遵循成熟先进、高效实用、稳定可靠的原则建设校园数字化视频网络,满足特殊教育教学未来发展的需要。29间普通多媒体教室,另加教学录播系统。
(四)校园安全防范系统
为确保盲聋残疾学生和教职工人身安全,建立一套完善的安全防范系统,包括周界报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宿舍区为独立子系统)、入侵防盗报警系统、校园求助SOS系统等(包括室内求助、室外求助等),并与110系统实现报警联网。
(五)校园广播系统
根据盲聋学生的特点,校园广播系统采取声光联动的广播方式,同时实现对不同区域实行紧急事故报警处理和安全演练的需要。对聋生独立活动区域实现灯光指示引导(例如聋教学楼、聋学前教学楼、图书室等),对盲生独立区域采用声音引导(如盲学前楼、盲教学楼、艺体楼部分等),对公共区域实施声光联动广播方式(如综合楼、艺体楼、报告厅、食堂、活动区域等。)自动广播播放系统需要能定时触发聋部教室、区域和公共场所的红绿灯;盲聋部宿舍独立采用电子唤醒系统。突发灾害事件可以强制发布事故警报,同时触发聋生教室、公共区域黄灯闪烁,启动宿舍唤醒系统。
在数字化校园建设中,我们本着“总体规划、分步实施,急需先施、水平布线、一步到位”的原则,同时考虑各个系统能统筹综合,高效实用。
二、开拓创新,精益求精,建设数字化校园
(一)总体布局,分布实施
网络控制中心的功能预设和空间定位是数字化校园的首要问题,决定了管道预埋和综合布线方向、数量和大小。网络控制中心设在综合楼三楼,各个建筑分别设置了配线间,整个校园的网络布线呈星型网络结构。数字化校园的基础部分由此展开:校园网络分成三个网段(康复、教学、管理),7个二级接入层,253多个固定IP接口,30个AP,101个电话节点,29个多媒体教室,1套录播系统,184套唤醒系统,3套POS机消费系统,93个监控摄像的安全防范系统,97套门禁系统,1套声光联动校园广播系统181终端、46个SOS求助呼叫点,1套景观灯光自动控制系统、消防报警系统以及E卡通系统等。一流的数字化网络环境,可以实现校内数据共享,进行数字化学习、教学、科研、管理和服务。
(二)开拓创新,攻坚克难
1.改造教学录播系统。为实现课堂课外的学习,我们将普校的教学录播系统直接搬来进行改造,在电子交互媒体和摄像头的基础上增加了一个专门红外跟踪发言学生的摄像头,通过实时跟踪和放大发言学生手语展示在前面的屏幕上,使所有聋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学生的手语。同时能将整堂课通过三个动态跟踪画面直播与摄录,存入服务器,实现两个课外功能:①听课教师和家长可以在任何可以进入校园网的地方观摩课堂现场。②配有移动平板电脑的学生可以再次重温课堂教学。
2.增加功能E卡通系统。E卡通是苏州市为每个中小学生和教师定制的非磁性卡,可以免费乘坐公交、地铁,借阅图书等。为了实现一人一卡、一卡多能的效果,我们和公司合作增加了门禁、身份识别、校园内消费等功能并集于E卡通。
3.创新的声光联动系统。在盲聋学校里,盲生主要依靠听觉,聋生主要依靠视觉,让盲聋学生能学习、生活步调一致,必须充分尊重他们的特点,我们创设了一套声光联动系统:由一块灯光显示板和一个广播组成,显示板分成四个显示模块(上课、下课、逃生、隐蔽)分别对应四种不同生源,以达到联动。实现盲聋学生上下课同步,应对突发事件应急自我保护。
(三)精益求精,逐步完善
在数字化校园的建设过程中力求做到,有理念引领、有计划指导、有实施方案、精益求精,力求完美,但同时对功能未考虑完美的暂时搁置,等待成熟和机会。在整体布局上适度超前、留有余地,逐步发展。例如:光缆和通讯电缆备有冗余,水平管理区配线架均采用快接式模块化配线架,为语音和数据点的变化留有余地,通道机、水控、电控的布线留有余地,为将来的逐步到位做好基础准备。
三、深入研究,强化应用,促进盲聋学生全面发展
软硬件投入是数字化校园的基础,但建之目的在于用,用之关键在于人。只有广大的师生员工都能真正熟练掌握,才能充分发挥数字化校园的作用,提高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效益。因此我们积极开展三大工程以强化应用,发现问题、深化研究、逐步改善、发挥效益。
(一)数字化校园全员培训工程
每个教室配有多媒体互动电子白板,需要教师能一步到位就能使用,因此我们提前一年邀请专家超前培训互动软件并组织比赛,熟悉应用,并为设备要求提供使用要求。搬入新校前后,我们强化培训,组织了声光联动、E卡通、消防控制、电子屏幕、菜单制作、恒温水控制、舞台灯光、FM调频、录播系统等培训,让全校教职工能熟练使用这些数字化“武器”,从而提高全体教职工的信息化素养,确保特殊教育信息化健康发展。
(二)开展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工程
组织和开展信息技术应用与教学观摩展评,课件比赛,整合课比赛,学生电脑制作比赛,移动学习尝试、WACOM数位板的使用和功能探索,使现代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和教师学习工作的重要和基本工具,充分提高课堂教育的效益和质量,拓展盲聋残疾孩子学习的时间和空间。
(三)数字化校园科研实践研讨工程
为使数字化校园建设更有深度和广度,更规范和体现其实际意义,我们将数字化校园建设作为课题进行研究。2011年积极申报了《数字化校园与聋生的发展研究》,并被中央电教馆立项为“十二五”重点课题,下设四个子课题:①《聋校数字化校园的建设研究》;②《数字化校园促进聋生学习方式的改变》;③《数字化校园促进聋生生活方式的改变》;④《数字化校园促进聋生思想道德形成》。
数字化校园的良好环境必将改变盲聋生的学习、沟通方式和生活方式等,促进盲聋学生的全面发展,从而改变他们的命运。这是我们美好的愿望,需要我们不断努力,用创新点亮盲聋学生的智慧、幸福、未来。
(作者单位:苏州市盲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