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鸡》随班就读教学案例(二等奖)
汪春
“以学定教”就是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认知特点、学业基础等,确定合适的教学目标,采用恰当的教学形式,加上合理的教学策略,让每一位学生达到最优化的发展。
一、
观察评估,了解学情
五年级第一学期的开学前夕,针对四年级第二学期语文教材的内容,我对本班的随班就读学生(年龄11,智商64)进行了相关的考查。首先是识字能力:四年级第二学期词语表,共309个词语,她能正确读出307个。四年级第二学期所有要求背诵的语段,她几乎没有读错字,也没有漏读或多读的现象;只是语音、语调和必要的停顿,把握得不恰当,并且明显缺乏感情色彩;其次是阅读能力:她能根据简单要求,准确地找到短文中散落的信息,但是缺乏理解短文大意的能力,联想与比较的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最后是写作能力:她能在一定的时间内,围绕主题,进行相关的文字描述,但是逻辑思维比较混乱,写不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且语句不够形象,不够具体。
通过观察和接触,我还发现,她的学习态度比较端正,但是课堂上容易分散注意力,学习缺乏主动性,不善于倾听与表达。课堂上,有时声音的刺激、直观的演示、动手的操作或情景体验,会使她的注意力保持得久一些。
二、
精心构思,确定教学
(一)教学目标的确定
《母鸡》,是出自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是老舍的一篇佳作。课文的1-3小节,作者从母鸡没完没了的叫声,欺软怕硬的行为,炫耀下蛋的狂叫,表达了自己“一向讨厌母鸡”的情感。第4节则是全文的转折,表明“我改变了看法,因为我认识了一只孵出一群小鸡雏的母鸡”。课文的5-8小节,作者又从多角度描写了母鸡的负责、慈爱、勇敢和辛苦,塑造了一位“伟大的鸡母亲”的形象。课文的最后,作者以
“它负责、慈爱、勇敢、辛苦,因为它有了一群鸡雏。它伟大,因为它是鸡母亲。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这三句层层推进的句子,表明自己“不敢再讨厌母鸡”的情感。
如何制定普通学生的教学目标和随班就读学生的教学目标,既能符合《语文课程标准》的学段目标,又能让不同的教学目标之间具有关联性和可操作性呢?通过反复研究教材内容和该生的评估,本课的教学目标制定如下:
该生具有良好的识字能力,所以在识字方面,我决定她的学习目标与普通学生保持一致:“会写‘如泣如诉、警告’等词语,读准‘欺侮、一撮儿毛’等难读的词语”
作者对母鸡叫声的描写,始终贯穿于整篇课文,所以,我要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母鸡不同情境下的叫声的含义是不同的,并能对母鸡的叫声展开合理的想象。”但是,该生缺乏想象的能力,也缺乏社会经验的迁移,所以,我只要求她能找出文中有关母鸡叫声的描写,并对其他同学关于母鸡叫声的想象,能做出相应的评价即可。
老舍写自己对母鸡从“一向讨厌”到“不敢再讨厌”的情感变化,实际上,想赞美天底下的母亲养育下一代时,不辞辛劳的形象。可是,该生认知水平较低,对她来说,对《母鸡》要认识到这个层面是非常困难的,而且她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差,更不能像普通学生那样,把课文的重点句“一个母亲必定就是一位英雄”的含义说清楚,所以衡量再三,只要求她能体会作者赞美母鸡的同时,还赞美了天下所有的母亲。
(二)教学环节的调整
接着,我自信满满地设计了教案,并在其他班级多次试教,可是教学目标的达成不理想。这时,随班就读教研员,耐心地告诉我,要让所有的学生在35分钟的课堂有所收获,必须做到教学环节的科学性,协调性和整体性。于是,我又根据该生的认知水平,学习风格等,一次又一次地调整教学环节。
1.小组合作,同伴辅助
我在试教的基础上调整了教学环节,把部分集体教学调整为小组合作的形式,如:上课伊始,学生整体感知文本思路后,要求学生以4人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朗读1-3小节,并在组内说说作者一向讨厌母鸡的原因。
本班的随班就读学生没有朗读障碍,但是缺乏学习的主动性,缺乏在大家面前朗读的自信。所以,以小组形式的合作朗读,能帮助她消除心理障碍,体验大声朗读的快乐。其次,要求学生概括作者一向讨厌母鸡的原因,对于中下生是有一定的难度,如果直接在全班交流,通过几个优等生的回答也能很快地得出结论,但是对于另外的一些学生来说,他们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因此,我采用优等生带领小组学习的方法,通过他们在学习中的示范和帮助,随班就读学生也能得出作者讨厌母鸡,是因为它“叫声烦人,欺软怕硬,极爱炫耀”的结论。
2.个别辅导,突破难点
通过1-3小节的小组学习,大部分学生对这篇课文的行文思路等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课堂的下半部分,我要求学生自学课文的5-8小节:①默读5-8小节,圈出有关母鸡叫声的短语。②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母鸡在什么情况下会发出叫声。可是,对于思维缺乏概括性和逻辑性的随班就读生,自学仍然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于是在出示自学要求后,我走到她身边,先关注她圈出有关母鸡叫声短语的情况,再针对第5小节,引导她说出“母鸡在一只鸟儿飞过,或什么东西响了一声,就会咕咕地警告鸡雏马上集合到它身边来”,接着鼓励她试着概括其他几个小节。这种个别辅导的形式,既为普通学生留足了自学的空间和时间,又帮助随班就读学生突破了本课学习任务的难点。
3.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在课堂上,随班就读学生经常出现注意力不能集中的现象,此时,适当的情景创设,就能唤起他们的注意力,也能积极调动他们的感官。如:在我范读第7小节时,要求学生起立、张开双臂、半蹲,随后,问学生(包括随班就读学生):像鸡妈妈那样半蹲,有什么感觉?
鸡妈妈那么累,能不能不半蹲了?有了直观的体验,学生都能感悟到母鸡“半蹲”,教鸡雏们挤在它的翅下、胸下,得一点儿温暖,是一个很辛苦的事情。
可见,在课堂上,教师适时的创设情境,不仅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而且在学生与课本内容之间搭设的桥梁,能弥补随班就读学生生活经验、情感体验的不足。
4.提供“支架”,降低难度
语文课堂上,不善于表达的随班就读学生参加说话训练很有难度。为此我们可以提供必要的“支架”。如:当我要求普通学生合理想象:母鸡好不容易发现了一点可吃的东西,它咕咕地紧叫,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我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选项卡:①快来救救我的孩子,黄鼠狼来了!②孩子们,别乱跑了,赶快到妈妈这边来,妈妈保护你们!③孩子们,妈妈发现吃的东西了,赶快过来瞧瞧!降低了难度,让她有内容表达,不仅激发她表达的积极性,还能让她越来越乐于表达,到那时,她就可以扔掉“支架”,自主学习。
这次教学评比,还让我认识到了,课堂上,教师似乎“随心所欲”又似“无心插柳”的关注,却能让随班就读学生在自尊心得到保护的前提下,获得特别的关注,又不影响普通学生的正常学习,可谓“润物细无声”。只有教师适度的“关注”,智慧的“关注”,才能让随班就读学生获得潜能的激发,方法的领悟、思维的启迪、情感的熏陶、精神的升华,才能让他们在课堂上,获得好的“收成”。
(作者单位:奉贤区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