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的新思维和新途径(续)
发布日期:2019-02-10   作者:特教研究所   

——通用学习设计“新在哪里

沈泓

一、通用学习设计是一种新的教育思想和新的教学手段

通用学习设计是一种构架,适合任何人写教案,设计学习单元或开发课程。其目的是用来(1)支持学生,(2)帮助他们减轻学习障碍,(3)坦然应对挑战。而且,从一开始,设计就应该考虑到满足所有学习者的需要。

美国高等教育机会均等法(2008)给通用学习设计下了如下的定义:

“通用学习设计是一个科学的和有效的构架,用来指导教育实践:(A)教师在教学中,(1)呈示手段要多样化,使学习者能用多种方法获取知识和信息;(2)表达手段要多样化,使学习者能用多种替代方式展示出他们学到的知识和技能;(3)使用多种手段让学习者參与教学活动,引发他们的兴趣,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挑战,促使他们学习。(B)教师在教学中,对所有的学生都要保持高要求。但要适当地修改课程,给予学生必要的支持,帮助他们减轻学习障碍,应付挑战。”

二、通用学习设计为教育建立了新的目标

通用学习设计的作者认为:21世纪的教育的最重要目标应该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掌握学习过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能使学习者发扬主观能动性,从而学习更多、更新和更有用的知识和技能。通用学习设计者把学习者分成两种:(1)初学者(2)有经验的学习者。通用学习设计的理论对于有经验的学习者有明确的定义。一个有经验的学习者具有以下的特征:

1. 有经验的学习者是有机智和有智慧的。他们懂得“温故而知新”,善于把已经学到的知识和需要学的新知识联系起来,加以组织、吸收和消化。

2. 有经验的学习者善于使用学习策略。他们目标明确,知道如何制定学习计划,设计有效的学习方法来优化他们的学习。他们懂得学习策略和学习资源,能控制学习进度。

3. 有经验的学习者是有动机和决心的。他们渴求新知,进取心强。在学习上目的明确,不惧挑战。

所谓“学习有经验者”,实际上就是“善于学习者”。通用学习设计的作者们琢磨出了一套培养“善于学习者”的经验为我所用。它既有理论,又有原则,还配有大量的实例加以说明,对我们来说无疑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三、用建筑师的头脑设计课程;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必须从一开始就做起

通用学习设计的作者们强调,在设计课程时,一开始就要考虑到如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而不是出了问题才去想办法解决。

随班就读更是如此,目前随班就读的学生大多是因为他们的学习能力较差或其它原因,跟不上班内其他学生的水平或进度才被分离出来去接受特殊教育的。通用学习设计的理论则要求我们在一开始就要避免出现“随班混读”和“随班就坐”的局面。

那么美国是怎么运用通用学习设计的原则去避免折腾的呢?美国人采用的做法是咱们中国常说的“二条腿走路”方针。一方面,继续稳步推广“随班就读”。另一方面,进行教育改革。美国决定给特教“瘦身”,同时给普教加码,让普教承担起更多的教育差生和残障学生的责任。美国从2005年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干预的反应”运动(Response to Intervention)。所谓的RTI运动实际上就是对儿童实行早期干预或早期教育(另文介绍)。RTI运动对学生的早期教育分三个阶段进行。每个阶段都有一个教学和筛选过程。通过层层教学和筛选,最后把普教应对不了的残障学生送去接受特殊教育。RTI运动的目的有两个:(1)以防为主,让有学习困难的儿童及早接受早期教育,(2)把有学习困难的学生尽可能留在普通班。目前RTI运动已经深入到每个学区的所有学校。在美国,已有数百万计的儿童受益于RTI运动。RTI运动实际上是“通用的整体设计”,即一开始就要考虑到如何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笔者认为如果我们开阔视野,吸取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坚持改革,一定能走出一条符合我国国情和有中国特色的特教道路。

、用通用学习设计的新思维去看待课程改革

特教的生源非常多样化,仅在美国接受特殊教育的学生就有12种残障,难以设计出一套课程去满足所有学生的需要。所以,我们会本能地为每一类残障学生设计一个课程,比如为辅读学校开发的“辅读学校义务教育”课程,针对聋生的“补偿与发展”课程,针对脑瘫学生的“康复训练”课程,针对自闭症儿童的“补偿性”课程等等。这种单一的课程未必能满足同类的残障学生需要。笔者曾参与设计一个教育自闭症儿童的课程,原先考虑把文化课程(数学、语文、科常、体育)、生活自理和社会交际方面能力都放进去。后来发现,这是做不到的。因为自闭症儿童的差异大的惊人,有智力超常的,也有严重智障的。对于超常智力的自闭症儿童,恐怕要用“天才”学生教材才行;适用于有智障的自闭症儿童该用“智障儿童课程”。由此可见,由于跨度大,内容多,是不可能设计出一套课程能满足所有自闭症儿童的。美国的经验教训和科研成果显示,分类教育不比通类教育质量高,还会造成教育的不平等。前文提到,普教和特教是一对互相依存和互相矛盾的统一体。实际上他们是共性和个性之间的关系,个性寓于共性之中。如果我们用唯物辩证法来分析这个矛盾,就会发觉,由10个教师用10个课程在不同的教室里给这些学生上课,是片面地强调了个性,而忽略了共性,而共性是矛盾生存的基础。说得更明白一点,在这个案例中,共性是我们今天的多元化和多样化教学环境,包括普通班。总而言之,由于是矛盾统一体,无论是共性还是个性都是疏忽不得的。现在,笔者简单介绍一下美国课程改革的做法供大家參考。

联邦和州一级的教育行政部们制定详细的课程标准,由下一级学区、学校和企业去设计开发课程和编写教材。政府部门从来不搞全国性的,或全州性的统一的教材。他们只制定一套统一的课程标准,让普教和特教共享。但允许根据残障学生的能力和需要修改课程标准。这种做法出于两个考虑:(1)只用一套统一的课程标准去衡量学校的教育水平能比较客观和公平。这里没有普教还是特教之分。实践证明,标准越多,越复杂,困惑也就越大。标准多会造成内容重叠,操作也就会变得越难。(2)统一的课程标准有利于促进全纳性教育的发展,美国的公众认为残障学生应与非残障学生一样享有使用普通教育课程的权利。至于残障学生是否能达到这些标准是另码事。实际上,这项政策已经显示了灵活性,即允许根据残障学生的能力和需要修改课程标准。这里所谓的统一的课程标准在美国被称为“共同核心课程标准”Common Core Standards),意思是最起码的文化课程标准,要求每个学生无论能力高低,有无残障都努力达到。对于一小部分有重度或深度残障的学生,由于考虑他们可能连最起码的文化课程标准都达不到,美国则制定了另一套课程标准,内容主要侧重于培养他们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这套课程标准与前面提到的统一的课程标准相比,内容没有重叠之处。另外,考虑到残障学生种类的多样性,复杂性和残障程度的不同,美国各个州的教育部门编写许多课程指南供教师參考。比如,加州有以培养严重智障、脑瘫和多重残障学生为目标的生活自理能力和适应能力课程指南等。教师使用这些指南可以帮助残障学生达到统一的课程标准。美国各个州的教育部门并不要求学校去开发大型的残障学生课程,因为这样做不仅质量无法保证,而且使用对象也有限。开发残障学生系统课程或教材是一件相当困难的事,一般要由出版专业人员花几年的时间方能完成,往往出了一套,用不了多久就过时了。总而言之,美国在课程设计上的做法是化整为零,大的课程或教材由专业机构去搞,其余的由学区,学校和教师分担,同时给必要的支持。

美国教育部门大力推广通用学习设计,培训教师和各级教育工作者学会使用通用学习设计的原则。笔者认为,这样做是上策。因为与其让他们依靠或等待上级部门的课程或教材,还不如鼓励他们自力更生去设计和开发新的课程,而这一点正好反映了通用学习设计的目的:让学生掌握学习的过程,把他们培养成有经验、善于学习的学习者。同时,这样做也大大地减轻了教育行政部门开发课程的负担。

五、通用学习设计是推动全纳性教育的新途径

通用学习设计的出现是教育改革深化发展的必然。它是在总结全纳性教育正反两个方面、结合人脑科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尽管全纳性教育作为一个理念在道德上十分正确,而且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但在做法上还有待商榷和探讨。鲜为国人所知的是,尽管美国是全纳性教育运动的策源地,也是推广全纳性教育的主要国家,但全纳性教育这一词始终没有被任何美国法律所采纳。全纳性教育这一词从来就没有出现在任何法律中,包括像举世瞩目的美国残疾人教育法之中。这说明美国民众对全纳性教育持有保留态度。笔者认为这是因为全纳性教育的意识形态化和政治性超过了它的实用价值。学校教育至少包括以下五个方面:(1)哪里教?(2)谁来教?(3)去教谁?(4)教什么?(5)怎么教?20年来,美国的一些激进分子片面地强调了一个方面:哪里教(即学习场所),而忽略了其它四个同等重要的方面,混淆了全纳性教育的概念,显然是错误的。而这五个方面都反映在通用学习设计的原则中,因此,它可用来推动全纳性教育。

通用学习设计把受教育的对象——学生看作一个整体。人是第一重要的。能力(天才或残障)只是他(她)的属性。要改的是环境、课程或整个教育制度来符合人们的需要。这种思维促进了普教和特教的融和。笔者认为,只要“通用设计”的原则得到彻底的贯彻,将来就不会存在普教和特教两个分开的部门的必要,普教和特教就会融合为一体。当然这需要很长的时间,但这正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

六、结论

通用学习设计不仅是一种新的教育观点,而且是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但它不是“灵丹妙药”,不能替代原有的课程内容。通用学习设计之所以“通用”,是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在写教案、设计学习单元或开发课程时,充分和全面地照顾到所有学生的需要,以最佳方式把学生培养成“善于学习者”。通用学习设计的原则不仅可以用来开发课程、改进教学和改善教学环境,更重要的是它能帮助我们绘制出一幅教育发展的宏伟发展蓝图。希望大家开拓视野,善于总结经验,不断进取,使中国的特教更上一层楼。

(作者单位: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