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闸北区医教结合的探索与实践
徐少妹
作为拥有3所特殊教育学校(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上海市第一聋哑学校、闸北区启慧学校)、3个学前特殊教育点以及131名残障学生在全区34所普通中小学随班就读的特殊教育大区,闸北区区委区政府历来高度重视本区特殊教育事业的发展,尤其在开展医教结合实验区的研究以来,我区在教育局领衔之下继续加强特殊教育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以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核心,以全覆盖、关注差异和形成合力为教育理念,在医教结合管理体系、运行机制和提升服务水平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有效地推动了区域特殊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内涵式发展。
一、机制创新,构建区域性的医教结合管理体系
1. 优化服务环境,实现特殊教育资源的集聚与整合
我区通过中华新路幼儿园等学前特殊教育点的扩建、第一聋校和启慧学校两所义务教育学校的达标工程建设,优化了特殊儿童就学的环境,同时不断完善学校内部特殊教育医教结合的设施设备,并加强资源的有效整合,为搭建医教结合管理体系提供了保障。
2.
设立资源中心,突破随班就读工作的瓶颈
我区在随班就读学生超过10人的中小学都设立了资源教室,并在南部止园路小学、青云中学和北部幸福小学、闸北八中成立了4个片区式资源中心,通过片区式管理加强随班就读的管理和研究,从而突破长期以来随班就读工作的瓶颈。
3.
完善管理制度,构建区域“1+
我区构建了区域“1+3”的特殊教育管理体系,保障了各项工作的顺利开展。“1”是指区政府特殊教育联席会议,下设3个委员会,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医教结合、综合康复”协调委员会和专家咨询委员会。我区制定了若干文件,编撰了《闸北区医教结合工作手册》,构筑了“由上而下、由内至外”的工作网络。
二、多方联动,建立与完善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1.
建立多方保障机制,实施医教结合“三进”工程
我区以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桥梁,建立了“市、区、校、家”四级服务链,以联动、共享、整合的形式,最大限度地发挥教育与医疗的合作效能,实施医教结合“进学校”、“进课堂”、“进家庭”的“三进”工程。闸北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与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上海交通大学附属新华医院共同签订了合作基地项目,成立了彭浦新村和宝山路街道两个社区医教结合工作站,建立了多方合作的保障机制。
2.
建立部门合作机制,推动医教结合有效实施
我区各部门通力合作,形成了良好的工作和协调机制,并明确了部门之间、机构之间、人员之间三个层面的对应责任关系和工作衔接,形成了相应的工作网络。在区卫生局的统筹下,我区成立了一支区级和校级指导医生队伍,三年来,区卫生局共派出了6名指导医生指导特殊儿童工作。在区各部门的协调下,我区经过研究制定了专职资源教师编制、片区式资源中心运作等满足医教结合工作需要的人事、经费政策。三年来,区民政局提供了总计金额为202519元、共286人次的特殊儿童两免一补经费;区残联为区48名特殊儿童提供了辅具支持,为20余名资源教师开展活动提供了经费支持。
3.
建立有效运行机制,完善医教结合服务流程
我区初步制定了特殊儿童医教结合服务流程(见图1),采用教育、医学等多学科合作的方式,根据残疾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实际需求,对残疾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康复和保健,开发其潜能,使每一个残疾学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发展。
我区贯彻执行残疾儿童定点、定标准的医学检测制度,以全市统一检测工具和标准开展残障儿童检测。在入学鉴定委员会的直接参与下,完善入学安置流程,为特殊儿童提供合理的安置建议;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构建特殊儿童个性化服务体系,通过服务人员、时间、地点、内容、方式的探索与实践,为不同需求的特殊儿童提供适当的教育、康复、保健等多元服务。
三、科研引领,提高残障学生的医教结合服务水平
1.
加强康复课程研发,提升医教结合的专业服务内涵
启慧学校在深入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CIF”(class education +individual training+family care ),即“班级授课+个别训练+家庭康复”这一学校医教结合管理与服务模式,开设了言语矫治、运动、感觉统合、认知、语言沟通、情绪行为等补偿性课程,编写了相关课程教学大纲和有关校本教材,如《快乐生活实践》、《花儿朵朵开》、《阳光特奥》等。
第一聋哑学校积极开展“医教结合,多重干预,综合康复”的研究。通过一对一个别化训练、一对多集体化训练、多对一强制化训练等形式;通过诊断评估—个别计划制定—训练实施—阶段性评估—学校质量评估这一模式强化语言训练,为每个学生建立个别化康复档案,使各项康复工作更科学、合理、有效。
2.
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构建特殊儿童个性化服务体系
我区结合《特殊儿童评估运行机制的研究》和医教结合特色项目《基于ICF-CY框架下的特殊需求儿童的个案研究》的课题研究,加强了对特殊学生的发展性评估,并要求教师能根据特殊儿童的评估结果为他们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目前,根据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安排,我区脑瘫等肢体障碍学生一般采用“学校康复+医疗机构康复+家庭康复”的训练模式,智障学生为“学校康复+家庭康复”的训练模式,自闭症学生则是“学校康复+相关机构康复+家庭康复”的训练模式,从而构建起特殊儿童个性化的服务体系。
3.
打造多学科服务队伍,提升医教结合的专业服务水平
我区逐步建立、健全了指导医生、康复教师、资源教师、志愿者等特殊教育医教结合服务队伍,并通过自培和送培、专题讲座、论坛、专家指导、课堂教学研讨等形式,不断促进其理念的更新、方法的创新、素质的提高,以便为特殊儿童提供优质的服务。
我区采用公开招募、资格审核、专业培训等途径,已初步建立了一支资源教师队伍,专职和兼职总计约20名。如今,他们主要在南北学习资源中心以及各个学校开展特殊学生评估、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以及资源教学等活动。
四、问题与反思
1.
建立区、校指导医生的长效工作机制
我区现有区级指导医生8名,驻校医生一校一医,尚未达到《上海市教委等四部门关于加强特殊教育师资和经费配备意见的通知》中提出的“在特殊教育学校设医务室,配备1名校医”的要求。我区还需进一步完善区级指导医生和驻校医生的工作制度,建立长效机制,以进一步推进医教结合工作,为我区有特殊需要的学生提供入学鉴定后的康复和教育服务。
2.
加快资源教师的资格认定和培育机制
我区现有兼职资源教师20名,主要在南北学习资源中心开展特殊教育评估、补救教学、康复训练、个别辅导和兴趣活动等,但是,这些资源教师都是普校兼职教师,工作时间相对有限,也未能达到“有随班就读学生的普通学校配备1名专职特殊教育教师”的要求。因此,我区还需加快资源教师的资格认定和培育机制建设,以更快地增加资源教师的数量,促进资源教师由目前的兼职逐步过渡到专职。
3.
继续探索有效的个性化的医教结合服务
我区目前已初步构建了医教结合的服务流程,在服务的内容、队伍、方式、模式等方面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但是,要做到对不同类型特殊学生提供适当的多元、有效服务,还要以《基于ICF-CY框架下的特殊需求儿童的个案研究》等课题研究为抓手,加快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康复课程研究,探索学校服务模式,落实实施个别化教育计划,从而实现为每位特殊学生的康复与成长提供优质服务的目标。
(作者单位:闸北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