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涣文
上海市洋泾菊园实验学校为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公办学校,位于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核心区域的国际化社区,前身为著名教育
学校现有随班就读学生8人,均为智障,这些学生安置在各年级。2010年我校加入了上海市随班就读支持保障体系实验学校,以“重视教育需求,提升教育质量”为指导思想,以点带面,开展了随班就读生“融合教育常态化”、“课程评价多元化”、“资源教室开放化”、“资源教室开放化”等四方面的研究。
一、融合教育常态化
随班就读生进入普通学校班级接受义务教育后,由于生理、心理的缺陷,智力落后,很难从生活中理解社会道德观念。基于此,学校将融合教育理念渗透在日常具体的教育工作中,坚持以正面教育为主,通过主题月德育课程、大手牵小手活动、生命成长系列课程、社会实践课程、军训课程等方式,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使他们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什么事做了会受到老师和学校的表扬,从而渐渐地树立道德观念,提高道德认识。
朱某是我校七年级的学生,他一年级刚进校时,害怕做广播操,每当做操时,他就躲在课桌底下,还不停地抓耳朵。学校与家长联系,让家长陪同带孩子看同学出操,然后班主任牵着他的手鼓励孩子出现在操场上,开始他是捂着脸出来的,害怕得身体甚至有点颤抖,而后每天都能看到班主任牵着他的手来到操场跟同学们一起做操,从那以后,这个孩子每天都会准时出现在早操队伍里。到了六年级朱某在军训中的表现让所有老师为之一惊,炎热的夏日,标准的动作,他满头大汗,却没有放弃,拼命地忍着;患有多动症和肠炎的他竟然能在如此酷暑难当的环境下坚持下来,脚后跟磨破了,贴了邦迪继续站,他以行动表现了“流血流泪不流汗,掉皮掉肉不掉队”的军人精神,赢得了“钢铁小战士”的荣誉称号。
与朱某相比,柳某练习队列行进时,他显得有些吃力,常常手脚不协调,跟不上大家的步伐。休息时,几个孩子围在他身边主动给他“开小灶”,一遍一遍地练习踏步和左右转法。晚上回到寝室,班主任去看望柳某,问他辛不辛苦。他点点头,眼泪掉了下来。班主任刚想上去安慰他,他急忙擦干眼泪说,老师,我能坚持。乖巧的他还在妈妈的帮助下,一字一句地写下了军训时的感悟,表达了自己对同学
“教师的心应充满对每一个他要与之打交道的孩子的爱。”马卡连柯的这句警世之言,意蕴着学校不仅要把爱给每个孩子,更要加倍地关爱智障学生,用炽热的爱去温暖他们,抚平他们心灵的创伤,唤起自信心。在活动过程中,老师们的一个点头、一个赞许、一个微笑、一下抚摸、一个拥抱、都带给这些孩子特别亲切、温暖和快乐的感觉,从而为他们提高重塑自信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通过融合教育的常态化,营造愉悦和谐关爱的氛围,创设智障学生获得发展成功的机会,加强他们自信力的培养。
二、课程评价多元化
智障学生存有多种障碍,个体间的差异很大,这也为学校教育评价提出了特殊要求。近几年来,学校着力构建一个多元而充满人文关怀并激发学生兴趣与积极性的评价体系,让智障学生在宽松、愉悦、民主的自由空间里与教师、同学进行心灵的碰撞,情感的交融,从而使学生不断获取成功的体验。
我们主要注重了评价的多元化,即评价内容的综合化和评价方式的多样化,突出学生非智力因素的隐性评价,采取质性与量化相结合、动态与静态相结合、自评与他评相结合、学校与家庭相结合的评价方式,在整个评价过程中,注重学生潜能的开发,在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同时,搭建实践平台,最大限度地为学生的发展服务。
在学校魔幻折纸社,有个安静、认真的女孩,那就是八(1)班的马某。马同学一看到各种精美的折纸成品,她的黑眸里就立刻充满了期盼和渴望,她在课堂上观察老师的演示时,总是端坐身子,微微抬头,目不转睛地盯着老师的手势和投影;动手时,她一边摆弄着手工纸,一边回忆着老师演示时的步骤,当记不起时,会看滚动播出的幻灯片,或主动举手问老师。随着自己折纸能力的逐渐提高,她不但能将一些简单的作品折得精致漂亮,而且也在挑战一些复杂的作品。有一次,老师教了艺术花瓶的折法,那天,马同学直到下课都没完全搞懂,但她通过用心研究和操练,熟练了折法。在下一堂折纸课时,她带来了许多的艺术花瓶。从这个时候开始,班里的所有同学都对马某刮目相看了。
教师正面的鼓励,同学们羡慕的眼神,加深了她的感知痕迹,使她对评价产生权威感和信任感,发挥智障学生间、师生间情感沟通的潜能,为她有意识地营造一种在不经意就进入到参与评价活动之中的环境氛围。
现在,你要是走进八(1)班教室,就时常能看见这样一个身影:一个女孩全神贯注地盯着手中的折纸,时而面露喜色,时而紧锁眉头,时而又低头思考……专注的神情让人不忍打扰,手中的折纸变化多端、五彩缤纷;再走进折纸老师的办公室里,又可以发现她正拿着刚折好的折纸,虚心地
三、资源教室开放化
在我们学校不是每个班级都会有随班就读的学生,但一定会存在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每一个学生的特殊教育需求,这也是我们学校一直以来“多元交融,愉悦创新,构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办学理念的体现。我校资源教室位于学校新教学大楼二楼,两间20—30平方米的小教室,其中一间是以前的心理咨询教室,2012年9月资源教室硬件配置到位,这间资源教室里主要摆放各种教材、教具、图书等学习辅助资料,同时还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康复训练器具:羊角球、排球、篮球、五子棋、脚步器、滑板、平衡板、独脚凳等。资源教室,可以为每一个有需要的学生服务,不仅是随班就读学生,比如书写障碍、阅读障碍、计算障碍、学习困难、情绪行为障碍、注意力缺陷伴多动障碍和超常学生,都可以进入资源教室,接受心理教师、学科教师的学业辅导、心理辅导或潜能开发、扬长训练。
我们认为资源教室可成为普通学生与特殊学生共用的一个学习支持中心,任何一个有特殊需要的学生都能够在资源教室中获得教育。资源教室一室多用的方法不仅可以增加使用频率,也可以更好将特殊学生和随班就读学生“去标签化”,避免造成特殊学生和随班就读学生的心理伤害,同时又大大发挥了大特教观,让特殊教育的理念和方法帮助更多有需要的学生。
四、支持系统多样化
对于我校这八名随班就读学生,让他们在最少限制的环境下学习,让他们回归主流,进入到普通班级随班就读,是有利于他们发展的。但是,随班就读只是一种安置形式,要让随班就读学生获得有效发展,需要多样化的支持与辅助。
学期初,学校都会根据区特教中心会议精神,为随班就读生撰写个别化教学计划,针对每一个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教育需要,提供普通课堂之外的有针对性的学习支持与辅助,当随班就读学生不能很好地参与普通班级的课程学习时,他们可以弹性地到资源教室去学习有针对性的补充课程,帮助随班就读学生缩小与普通学生的差距。当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之间产生交往冲突时,资源教室也可以成为心理辅导教室,有效地化解随班就读学生和普通生之间的矛盾,帮助普通学生更好地学习理解、关爱与支持。
现在这八名随班就学生已全部进入中学部学习,学校还利用双休日安排柳某等三位学生到康复中心,在专
“多元交融,愉悦创新,构建适应学生发展需要的教育”,需要我们关注随班就读学生的学习现状,满足他们的特殊教育需求;需要我们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差异,解决随班就读学生与普通学生的教育公平问题;让我们进一步改变观念,转变教育价值观,为更多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学生服务,从而提高我们学校的整体办学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