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具在极重度智障儿童康复训练中的运用
发布日期:2019-02-10   作者:特教研究所   

蔡敏静

 

近年来,随着“零拒绝”理念的贯彻,我校生源发生了很大的变化,逐步以中重度智障学生为主,并有个别极重度智障学生。为了适应每位学生的需求,学校设置了多层次全方位“充分发展,快乐生活”理念的课程。根据极重度智障学生的发育特点,学校开设了肢体功能康复训练课程。在康复训练过程中,由于极重度智力障碍学生的认知、理解、操作能力严重落后,不能与老师正常交流,并根据教师指令或示范进行主动训练,因此教师只能进行事倍功半的机械被动训练。怎样使这部分学生通过个别化教育能得到充分发展,成了我们教学实践中的一个瓶颈问题。

一、案例背景

元元是一个12岁的极重度智障女孩,智龄发育相当于3个月左右的婴儿。她在认知方面缺陷严重,对于生活中熟悉的物品不能认知也无反馈。对于老师的指令无理解能力,更不能执行命令。语言缺失,无语言交流。元元肢体发育迟滞,力量欠缺,日常表现为能蹲站、坐起,抓握较为困难。根据元元的发育情况,我们将近期的训练目标定为爬行训练。

二、训练过程

第一阶段: 对指令无反应

在刚开始的爬行训练中,我对元元不停地发指令:“元元,往前爬!元元,爬,往前爬!”看着她没有任何反应,我很着急。在她面前手舞足蹈地比划起了爬的动作。元元对我仍然没有任何反应,还看着我的动作莫名笑了起来。看样子,元元由于智力只相当于婴儿,她实在是无法理解老师的指令并付诸行动,爬行训练无法进行。

第二阶段:动态玩具诱发主动爬

考虑到元元的很多特点与婴儿年龄相仿,我开始尝试利用各种婴儿教玩具作为突破口,通过对其感知觉缺陷的补偿提高其对康复训练活动的感受性,引发她的活动兴趣。

当元元坐在训练垫时,我将一件含彩色珠子的保龄球瓶放置在不远处的垫子上。她望了望,但是没有想要爬去抓取的欲望。我很纳闷,心想:难道这个色彩鲜艳的保龄球瓶还是不能吸引她的注意?当我沮丧地上前想要抓回保龄球瓶时,瓶身突然发出“咕噜噜”珠子滚动的声音,元元的身体好似向前探了一探。哎!我认定她一定会喜欢这个有趣的玩具。为了进一步证实我的猜测,我索性将瓶子扔向她的前方。这么一扔,瓶子发出更响亮和清脆的声音,瓶子里的彩珠也跟着上下不停地跳动,这下元元激动不已,她手舞足蹈得大笑起来。看着她那么兴奋的表情,我也为她鼓劲。我故意在她面前,不停地来回滚动保龄球瓶,不断发出珠子的滚动声。元元不停地用手去抓,并学我的样子拨弄着瓶身。等她开心地玩了一阵后,我想是否能将这个玩具放在不远处,让她会有爬着抓取的欲望?一定要试一试。接着,我立马从她的手中抢下正玩得起劲的保龄球瓶,放在一米处的垫子上。她立马爬向保龄球瓶,并用手去抓。我盼望了许久的事情终于发生了,元元终于主动爬了!

第三阶段:调整玩具距离

既然放在1处她能付诸于行动,那么2又会是怎样的呢?当她玩了一阵保龄球瓶后,我又从她的手里拿走了保龄球瓶放在两米开外的垫子上,她犹豫了一秒就像先前那样爬向了保龄球瓶。元元能够爬得更远了!我真心为元元能有如此的变化而感到庆幸。我还想进一步探究元元能爬多远。当她抓着保龄球瓶不停地玩时,我将瓶子拿走放在了3之外的垫子上。这下她不动了,不再像先前那样起劲地向前爬,就坐在原地动也不动。无论我再怎样对她说:“元元,去抓!”再怎样比划也无济于事。我想她可能累了。我让她坐回椅子,让她静静地享受我为她送上的放松按摩。休息片刻后,我再次将瓶子放置于3之外,元元只有一次对3之外的保龄球瓶感兴趣,还有两次都无动于衷。

看到她对3外的保龄球瓶不是很感兴趣,我又将距离缩短至两米。她好像出现了倦怠的情绪,不太动弹,但当我摇动瓶子时,她又一次爬向瓶子。

第四阶段:更换新的玩具引发爬行

我让元元再休息片刻,换了瓢虫放置在1处。元元瞧瞧,没有任何反应。我将瓢虫上好发条放在她的跟前,这个小瓢虫还真是蛮有意思的,不停地原地转圈并发出“呲——”的声音。元元看见这个“好动”的小家伙忍不住伸手去抓。我看见她对瓢虫感兴趣了,我又来劲了。等她玩了一会后,将它放在1处的垫子上,看见元元伸手抓住小瓢虫不停地拨动。看见她感兴趣后,又将有趣的瓢虫移至两米处,任凭小瓢虫发出响亮的声音,她就当没看见。她再也不愿意爬了!

三、训练效果分析

从元元这组爬行康复训练中我发现:

1.       玩具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参与度

玩具能帮助束手无策的我们找到新的训练辅助手段来促使学生参与到训练中。个案中的元元从“含彩色珠子的保龄球瓶放置在不远处的垫子上。她望了望,但是没有想要爬去抓取的欲望”到“瓶子发出更响亮和清脆的咕噜咕噜声音,瓶子里的彩珠也跟着上下不停地跳动,她手舞足蹈地大笑起来”,很明显地说明会动、会发声的玩具能够吸引这类孩子,成为他们参与活动的动机。

2.       玩具的合理使用可增强训练效果

在训练中教师设计了孩子需努力才可完成的任务,根据玩具的放置距离越近,儿童的动机越强烈的原则,将玩具的放置距离先近后远。在近处,当孩子爬几下就能抓到玩具后,使她产生了更强的动机去抓更远的教玩具,随后将教玩具放置在1处、2处以及3处由近至远,由易而难、让孩子在能力范围内爬得更远,以取得更好的训练效果。

四、体会与反思

    经过一个阶段的训练,元元在各项康复训练中的主动性都得到了提高。我也进行了反思和总结,具体有以下一些体会:

1 玩具选择要符合儿童身心特点

根据极重度智力障碍儿童身心特点、行为习惯、兴趣爱好、安全性等,我认为在玩具的选择过程中要注意以下这些方面:尽量选择刺激强度高:颜色鲜艳或是会动、会发声、会发光的玩具,以吸引儿童的注意;选择儿童生活中比较熟悉、喜爱的教玩具能够引发她们的兴趣;选择的玩具一定是安全强度高,材质柔软、没有明显棱角、零部件抓咬后不易脱落的玩具。

2 训练中及时调整玩具

在观察了元元的康复训练后发现,及时调整玩具以及玩法是十分必要的。想使玩具成为刺激物,需要经历一个“预热阶段”。先让学生通过触摸、抓抢逐渐关注产生对于玩具喜爱的持久性。如这次训练中首先就要使元元对这个玩具产生熟悉感、迷恋感,产生想要抓握、想要爬的动力。训练过程中要注意适当的引导,让玩具始终吸引着她。

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及时调整玩具。训练中我们看到元元对于稍远些的动态保龄球瓶也出现无动于衷的状况。休息片刻后,我们换了会动的“瓢虫”玩具,再一次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这也说明了孩子玩具的运用要根据孩子的状态及时更新,若不及时更换新的玩具,可能会引起孩子的兴趣降低,影响后续的主动训练。一般而言,新更换玩具的刺激强度要更强烈些,比如有声音上的变化或是会发光、会动。这样,有助于建立孩子对玩具的兴趣,才能运用玩具引发主动的训练行为。

我们在长时间的训练中发现,并不是会发声、会发光的动态玩具始终吸引学生。她也会出现“喜新厌旧”的状况。我们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不同兴趣及时调整新的、吸引她注意的玩具,进一步加强训练效果。

3.训练中适度使用玩具

我们在使用玩具时也会出现:由于她特别迷恋某个玩具,而停止了康复训练的情况。训练中,我们要明确训练目标,可采用动作示范、情感沟通等多种方式,不能过分依赖玩具,玩具只是提高训练效果的辅助手段之一。

在肢体康复训练中,根据动作的要求玩具的作用也有所限制。如在训练上楼梯时,考虑到老师一边要看护学生一边要使用教玩具存在不安全的隐患,出于安全考虑,我们不采用边拨弄教玩具边引导学生上楼,而是采用安全且有效的扶助上肢上楼更好。

 

(作者单位:静安区南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