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盒对智障学生记忆力训练的个案
发布日期:2019-02-10   作者:特教研究所   

陈保华

 

一、记忆盒简介与功能分析

1

记忆盒是一个带16个小盖子的木盒(如图1所示)并配有5张两面印有图案的记忆板。记忆板上印有水果、动物、交通工具、彩色铅笔与彩色铅笔涂色等10种类型的图片。水果、动物与交通工具这3种类型的图片包含有8幅不同的图案,每一图案在塑料片的不同位置上出现两次。彩色铅笔与彩色铅笔涂色等7种类型的图片包含8组共16幅不同的图案。每一组图案2幅,存在8种不同的对应关系:物体的整体与部分、物体的正面与反面、物体与物体的阴影、彩色铅笔与彩色铅笔涂色、图形与图形填色、两种颜色上下颠倒的关系、背景与前景颜色相互置换的关系。

记忆盒主要用来训练儿童的记忆力,兼具训练视觉辨别能力、注意集中性的功能。从心理学有关记忆的理论来看,记忆盒的记忆训练功能存在两个理论基础。一个是对偶联想学习。对偶联想学习指的是让学习者学习由对偶词(成对单词)组成的词表的学习方式。常在言语学习和记忆的实验研究中采用,又称对偶联合法。有所不同的是,记忆盒的记忆材料主要为图片。另一个理论基础是位置记忆法。位置记忆法又名空间法,就是将要记住的东西与相应的空间位置联系起来记忆。记忆盒中运用的材料,都是色彩鲜艳的图片,记忆图片本身就是形象记忆。此外,图片按照4×4的空间布局排列,空间结构简单明了,有利于空间位置的记忆。

二、运用记忆盒对智障学生开展记忆力训练个案

1.个案简介

龙龙是一名11岁的中度智障男童,因多动、注意力不集中、自我控制力差,不能适应普校的学习而进入我校。在我校学习过程中,任课老师普遍反映:该生在学习新课的时候,接受能力快,总是班级中最先接受新知识的学生。但是,该生对新知识的接受似乎呈现迅速上升至峰值然后逐渐下降的趋势。在复习巩固阶段,他与同伴的差距会逐渐缩小,甚至会落后于班级中等水平的同学。因此,老师们怀疑他的记忆力不好:最开始接受较快,但由于记忆力不好,因此对新知识的记忆保持有困难。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运用记忆盒针对龙龙同学开展了记忆力训练。

2.第一训练阶段

训练分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根据龙龙自身的特点,在尊重记忆盒理论基础的前提下,对教学具本身进行了探索和改进。

在训练前,将图片以3×3的方式排列,对龙龙进行了短时记忆容量评估。此短时记忆容量的评估,并不是认知心理学中严格的短时记忆容量的评估。因为严格的评估中,记忆材料不规律出现,难度更大。为了降低难度,在评估时所给出的图片排列方式与记忆板上图片排列方式一致。认知心理学认为,人的短时记忆容量一般为7±2,因此此次评估材料中所呈现的图片总数量定为9

利用电脑在学生面前呈现9张图片,图片呈现时间为30秒,然后移除图片,要求学生说出刚才看过的图片。评估的过程中采用了4组记忆材料,每一组材料都是同种类型的图片。评估结果如下:

评估材料

评估结果(单位:个)

动物图片

8

蔬果图片

6

交通工具图片

5

生活用品图片

6

由于不是严格的短时记忆容量评估,因此取最保守的成绩5为龙龙的短时记忆容量。因此,根据最近发展区原则,6个组块记忆材料为龙龙最佳的学习量。

进行短时记忆容量评估之后,我们就从龙龙最熟悉、关系最容易理解的水果板、动物板、交通工具板开始对学生进行训练。在记忆板上根据学生的记忆容量选择数量适当的记忆材料时发现:如果根据学生的记忆容量选择6个组块的记忆材料,那么记忆材料在记忆板上排列不规则。因为记忆板上图片以4×4方式排列,只有8个对偶组块,才可能是规则排列的。因此,进行了小实验,特别研究了图片的不规则排列,是否影响对偶记忆的效果。实验结果表明,图片的不规则排列,确实对记忆效果有较大影响。

在实验研究的基础上,我们对记忆板进行了改进:将记忆材料原来的固定一体式改成了活动式。具体做法如下:将记忆盒中每一张塑料板上的16幅图片拍成照片,经过图片处理之后,做成16张小卡片。再根据塑料板的尺寸,做了一块白板。然后利用魔术贴,将小卡片粘贴在白板上。经过这一改造之后,由于图片相互独立,因此可以根据训练对象的记忆容量,自由地设计图片的排列方式。我们将水果板、动物板、交通工具板都进行了如上改进,在此基础上,对龙龙开展记忆力训练。图2为根据龙龙的记忆容量改进后的交通工具板。

2

训练分两个过程进行:识记过程和记忆成绩测试过程。识记过程,老师把记忆盒上所有的小盖子打开,先请学生认一认图片,并找一找,这些图片存在的关系。然后,要求学生以成对的方式,指着图片的位置,说出图片的名称。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重复几次。然后,老师盖上盖子,按照图片排列顺序依次打开盖子,要求学生找出对应图片所在的位置,并打开其盖子。重复几次以后,当学生能够找出所有对应图片的位置以后,把所有盖子盖上,老师说出图片的名称,要求学生同时打开两两对应图片的盖子。重复多次,直至学生可以同时打开所有相互对应图片的盖子。按照从易到难的方式,记忆成绩测试有以下四种方式:(1)老师随机打开一个盖子,要求学生找出对应图片;(2)老师说出图片名称,要求学生同时打开相互对应图片的盖子;(3)要求学生一次性说出全部图片的名称;(4)要求学生说出记忆板每一个位置上的图片的名称。前两种方式在识记过程也常常用到,因此训练过程中,主要记录后两种方式的测试结果。当学生能够准确说出记忆板每一个位置上的图片时,则认为达到了对记忆板的熟练记忆。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以后,龙龙可以用两个课时的时间,记住一块4×3记忆板(水果板、动物板、交通工具板)上的6个项目,12个位置。

在学期结束的时候,用前期评估同样的方式,对龙龙的短时记忆容量进行评估,评估结果如下:

评估材料

评估结果(单位:个)

动物图片

7

蔬果图片

7

交通工具图片

7

生活用品图片

7

从上表可以看出,通过训练,龙龙的短时记忆容量似乎扩大了。短时记忆容量是较为稳定的心理功能,是不大可能通过训练改变的。但是,我们可以自信地推论:通过运用记忆盒进行的记忆力训练,龙龙记忆视觉材料的能力确实提高了。

3.第二训练阶段

在第一阶段训练结束,龙龙的短时记忆容量评估结果为7,这说明包含8个组块的4×4记忆板上的记忆材料数量,应该在龙龙的最近发展区内。因此,对第一阶段没有运用过的其他7块记忆板,没有进行改造,而是整块板进行学习。

3

第二训练阶段根据其他7块记忆板上图片的抽象程度和对偶关系的复杂性程度,按照从易到难的顺序,依次进行记忆训练。训练过程中发现,图片抽象程度越高、关系复杂性越高,学生达到熟练记忆所需的时间越长。龙龙在记

忆“两种颜色上下颠倒的圆形”时,用了8个课时的时间,仍然没有达到熟练记忆的程度。

第二阶段的训练过程(识记过程和记忆成绩评估过程)与第一阶段大体相似。

运用记忆盒对学生进行记忆力训练,是否能够提高学生空间记忆能力?当记忆材料与记忆板差异较大时,这种能力能否迁移?第二阶段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探究。与第一阶段不同,前后测不再评估龙龙的短时记忆容量,而是运用图3所示的图片,对龙龙的空间记忆能力进行前后测(前后测各三张图片,取平均正确率为评估结果)。评估详情如下:

评估材料

评估时间

评估结果

看图后回答问题

2011.9.20

78%

看图后回答问题

2012.2.14

90%

从上表可以看出,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龙龙的空间记忆能力,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4.训练小结

两个训练阶段的前后测结果均表明,通过一段时间的训练,龙龙的空间记忆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那么,这种训练效果是否有迁移到学科学习领域呢?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但是这种否定并不能否定记忆盒的记忆力训练效果。随着任课老师对龙龙了解的进一步加深,我们发现,龙龙学习成绩表现差最主要的原因不是他记忆力差,而是在学习以后,因为自满和懒惰,不愿意及时复习、反复练习,从而导致他对学习内容的记忆难以保持。这种观察可以得到理论的支持。龙龙对新知识的接受呈现迅速上升至峰值然后逐渐下降的趋势与经典的遗忘曲线规律完全吻合。

三、运用记忆盒对智障学生开展记忆力训练的建议

首先,运用记忆盒对智障学生开展记忆力训练,在前期评估学生的短时记忆容量,是非常必要的。学生的短时记忆容量,直接决定训练过程中记忆材料的数量。如果不进行评估,提供的数量太多或太少,都会直接影响记忆训练效果。

其次,应该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进行训练。记忆盒提供的10种记忆材料,存在一定的难度序列。水果、动物、交通工具这三种记忆材料,内容具体,关系简单,最容易记忆。物体的正面与反面、整体与部分、本身与阴影这三种记忆材料,虽然内容具体,但关系复杂性增加,对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要求高。而铅笔与铅笔涂色等四种记忆材料,内容的抽象性、关系的复杂性都增加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也进一步提高。因此,运用记忆盒对智障学生开展记忆力训练的过程中,需要根据学生的思维理解能力,遵循从易到难的原则,选择记忆材料。如果学生理解记忆材料本身困难,在此基础上进行记忆,将是非常困难的,训练进程将会非常缓慢。例如,龙龙在记忆“两种颜色上下颠倒的圆形”时,用了8课时的时间,仍然没有达到熟练记忆的程度。对于认知理解能力差的学生,如果训练目标是提高记忆力,也可以反复使用简单的记忆材料进行训练,没有必要把记忆盒中所有的材料都用上。

最后,记忆力训练过程中,主要是识记活动与测试活动,比较单调、枯燥,容易疲劳。因此,需要教师穿插开展一些帮助学生调节状态、集中注意力的活动。在本个案中,教师主要运用呼吸放松游戏,来帮助学生调节状态,缓解疲劳,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作者单位:静安区南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