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症儿童交往行为的个案研究
发布日期:2019-02-18   作者:特教研究所   

刘蓓蓓

 

一、问题提出

交往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活动,儿童的成长、发展都离不开社会交往,只有通过交往才能融入社会,成为人类社会的一个独立成员。所以,交往能力是每个人立足于社会的最根本的能力。掌握社会交往技能是儿童社会化进程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良好的社会交往技能能促进个性、品德、认知、语言等能力的健康发展。孤独症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是其重要缺陷之一。具体表现为:无交往动机,不会用语言和体态语言表示对人的亲昵,没有建立友谊的能力,不会与同龄人玩耍,难以领会他人的需要和感受,漠视他人的存在;语言发展迟缓,语言异常,语言理解能力低下,人称代词使用混乱,不能正确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要求等。帮助孤独症儿童习得正确的交往行为,使他们走出自我封闭、走向社会,将来能够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是重要的教育内容和目标。本文就孤独症儿童小帆的人际交往训练方案、训练目标和方法进行探讨,寻找促进孤独症儿童融入社会、突破人际交往障碍和沟通障碍的有效方法。

二、研究对象基本情况

小帆,女,199658日出生。智商80(韦氏量表),经诊断为孤独症儿童。200111月进入董李凤美康健学校学前部学习。

基本情况如下:

(一)家庭情况

父亲:49岁。高中文化程度。驾驶员教练。对孩子的态度急躁,对孩子的现状感到无奈。

母亲:46岁。高中文化程度。在放射医学研究所工作。33岁时患甲状腺恶性淋巴瘤,手术、放射后六年怀孕,孕期一直服用甲状腺素。得知女儿患孤独症,非常着急,到处求医求教,重视女儿认知方面的学习,但对社会交往方面的问题不够重视。

(二)个人生长发育史

母亲怀孕期间羊水穿刺检查为正常,足月剖腹产,出生时口腔腭裂,重2.55公斤。发育缓慢,8个月还不会扶腋站立,7个月时查骨密度指数是常人的三分之一,注射脑活素针剂半年,因引起淋巴肿大而停止。17个月搀手走,24个月独立走。14个月会叫妈妈,19个月会模仿大人说话。30个月开始不理睬他人,不回答别人问话,能听懂指令,有动作表示。喜旋转手、脱鞋、玩水,喜触摸柔软带毛的物品。常常反复背诵一个故事。胆小、动作刻板、兴趣狭窄、多动、注意力不集中。5岁时作腭裂修补术。

(三)交往行为特点

1、不能与他人对视。

2、听到别人唤其名字没有应答,也没有动作反应。

3、有需求时一般不会主动表示,只在训练中为逃避学习会提出要小便。

4、不与同龄人玩耍,独自一人行动,被侵犯时采取逃避反应。

5、在成人引导下会和成人玩一会儿,但很快就避开了。

(四)语言能力特点

1、有模仿他人语言,能说短句。

2、能回答简单提问,在不理解时则出现“鹦鹉学舌”。

3、说话都使用“平声”声调,一字字拖长音。

4、对人称代词的使用比较混乱。

5、会执行一步指令,听到二步指令只能执行后一个指令。

(五)其他方面的表现

1、情绪比较稳定,顺从成人的要求。

2、基本动作协调,精细动作的操作能力较强。

3、有基本的自理能力,如进餐、穿着、如厕等。

4、机械记忆较好。

5、注意力非常分散,好动。

三、研究内容

为了有针对性地制订训练计划,先对小帆的交往行为进行了简单测试,并进行了初步分析。小帆适应能力差,表现在:有语言,但不会运用语言,存在沟通障碍;没有与人交往的动机;有一定的模仿学习能力,记忆力强,特别是识字很快;能理解一般事物的因果关系。

根据小帆的缺陷和特点,我们为小帆制订了交往行为训练计划。

(一)具体目标

1、正确反应别人的呼唤

1)听到别人叫自己名字能有目光注视。

2)听到自己的名字及时应答。

3)听到对方的呼唤能走向对方。

2、能与熟悉人打招呼

1)听到别人问候能注视对方。

2)听到别人问候能注视对方回复(早、好、再见)。

3)在提示下能对熟悉人进行主动问候。

3、知道自己姓名、性别、年龄、父母姓名、家庭地址、学校名称、老师姓什么。

4、能正确表示自我需要

1)正确回答要、不要、是、不是的提问。

2)会用“帮帮忙,我要”表达需求。

3)求助时会称呼人名代词。

5、能听从指令并执行

1)单一动作指令。

2)连续二步指令。

3)较复杂的多步指令。

6、能参与集体活动,有简单交流

1)知道同伴姓名,关注同伴在干什么;在提示下会有目的地用动作与同伴交往。

2)愿意为同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7、正确使用人称代词

1在提示下能告诉旁人今天干什么了。

2会回答“你是谁,我是谁,他是谁,这是谁的”的问题。

3对感兴趣的事物会询问“你在干什么?我可以做吗?”。

(二)训练时间:为期一年。    

(三)训练方法

1、情景训练法

1)利用随机交往机会进行训练。

利用每天的必行事例,如早上进校和晚上离校时与人互相问候,使小帆懂得看见老师应该说什么,从被动说到主动说,促进其交往意识。

2)创设交往情景进行训练

小帆的主动语言很少,为了使她在有需求时能主动表达,老师就在生活中设置各种情景,如吃点心或吃饭时,把点心或饭菜放在桌子中间,刚开始时用 “谁要吃?”、“你要吃什么?” 的提问来启发小帆回答。约半年后,不再用提问作为提示,而是等待小帆主动提出要求,等她说出“我要XX”后再给予满足。

2、谈话训练法

经常和小帆一起玩三人(如:甲、乙、小帆)问答游戏。在不受环境因素干扰的情况下,用小帆喜欢的食物作为强化物,吸引小帆听甲、乙的交往对话。

1)甲问乙“你在干什么?”乙回答“我在喝冰红茶”。(小帆最喜欢的食物)。甲说“我也要喝。”然后,甲乙都喝冰红茶。通过此类对话刺激小帆主动提出要求。

小帆会主动提出要求后,老师又要求她在提需求前先称呼人名,有针对地请某人帮忙,如:“某老师,我要吃饼干。”(因为小帆在提需求时并不针对特定的人,眼睛也不注视对方。)如果她提需求时没有称呼人名,我们则不应答她,使她知道不称呼人名是得不到帮助的。

2)小帆对人称代词的使用比较混乱,问她“你是谁?”回答也是“你是谁。”无法理解人称关系。三人组合谈话时,利用小帆能识字的条件,在三人身上分别挂上“我”“你”“他”三个字,用文字提示她正确使用人称代词。

3、家庭训练法

家庭环境是一个很重要的训练场所。如果家庭能积极地配合训练,小帆就能得到更多的学习机会。

我们经常与小帆的父母共同商讨,制定训练计划,交流训练方法。给小帆制订了非常具体的家庭训练计划,让小帆每天在家和在学校一样,保证一定时间和数量上的训练,强化巩固。

4、同伴交流法

同伴关系在儿童的身心发展进程中和社会适应中起着重要作用。同伴群体为儿童提供了互相模仿的对象,儿童可以从同伴那儿学到很多东西。同伴群体影响儿童的自我调节能力和道德行为,是儿童言行的参照群体。在班级中小帆和其他孤独症孩子一样不和同伴玩,也不会关注同伴在干什么。对小帆来说建立同伴关系就很重要。老师通过给她提供大量与同伴接触、交往的机会来增强她交往意识和交往能力。在点名课中,老师每天让她称呼同伴的名字,找同伴握握手,数数今天来了几位小朋友,说说谁没来。在和小帆闲谈时经常提示她“某某在干什么?”、“他为什么笑或哭?”等,让小帆学习关注同伴。吃午饭时让她给同伴端饭端菜,帮助同伴。老师还给小帆找了一个同伴做好朋友,提醒小帆经常想到好朋友,和她一起玩。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经过一年的教育训练,小帆在交往行为方面取得了一些进步。在动作提示下可以完成连续二步指令和较复杂的多步指令,也能关注同伴在干什么、有目的地用动作与同伴交往。在语言提示下能能正确反应别人的呼唤、与熟悉人打招呼、正确表示自我需要、知道同伴姓名、愿意为同伴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也能基本正确使用人称代词。能主动完成的有:听到别人问候能注视、知道自己的基本情况(如姓名、性别、年龄、父母姓名、家庭地址、学校名称、老师姓氏等)以及完成单一指令。

经过训练,我们和小帆逐步建立起了情感联系。她与熟人的交往行为增加了,在家中会用询问的方式提出需求。训练中目光回避减少,对视增多。早上,在教师的眼神提示下,她会主动叫“老师早!”。在与同伴交往中,小帆比较被动,只在同伴画画时,她才会挤上去看或表示参与的愿望。小帆缺乏主动交往的兴趣,可以看出,小帆缺乏玩的技能,不懂得怎样与同伴合作。老师便注重训练、培养孤独症儿童独自玩和合作玩的能力。孩子会玩了,对同伴的关注和融入群体的主动性也随之逐渐增加。小帆的交往行为变化虽然是微小的,仍需要经常提示,且还会出现反复,但她毕竟朝主动交往的方向迈出了第一步。

孤独症儿童对事物认识狭窄、思维刻板、迁移能力差的弱点,使他们容易对训练者或环境的变化产生不适应,甚至退化已具备的交往行为。例如:某教师每天在校门口与小帆进行问候训练,而当此教师出现在教室里时,小帆则会因问候地点的变化而保持沉默;在校门口,小帆会对特定的教师进行问候,但对其他教师则毫不理睬。在她的思维定势中认为只有在校门口的某老师才能说问候的话语。因此,在训练中,老师应用变化环境、变化人物,创设各种情景的方法,帮助小帆打破刻板的思维方式。

孤独症儿童在使用人名称呼上存在障碍,即便是表示需求时也通常不带称呼的,小帆也不例外,始终需要提示才能达到要求。老师加强了这方面的训练,注意各种因素的综合练习,创造促进她正确使用人名称呼的动因。如采用时间延迟的方法,先不给予帮助,等小帆正确称呼人名了,对应者才回应她。

五、结论与建议

1、孤独症儿童表面上看似非常孤僻,独来独往,其实他们的内心情感非常丰富,需要情感的沟通,却又不懂得与人交往和进行情感交流的正确方法。这就需要我们进入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成为值得他们信赖的人,才能与他们形成融洽的合作关系,这是完成训练目标的必要前提。

2、正确的交往行为需要在社会群体的不同情景中获得。教育训练孤独症儿童应该在生活中抓住每一个机会,努力地让他们模仿学习,模仿运用。在训练中需要设置相应恰当的环境,而不是脱离实际的纸上谈兵。

3、孤独症儿童语言理解、表达能力差,在训练交往行为时,要加强语言能力的训练。

4、家庭生活是儿童最好的模仿学习、实践体验场所。学校教育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因此,要做好家长工作 ,使家长树立信心,与学校取得良好的配合,共同完成孩子的教育任务。

5、孤独症儿童最大的困难就是与人的沟通和交流。交往行为的获得不是通过一年的教育训练就能实现的,需要进行长期的、多方位训练,不能急于求成,要始终充满信心,坚持不懈。

(作者单位:上海市董李凤美康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