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孤独症儿童实施适应性行为教育的个案研究
发布日期:2019-02-18   作者:特教研究所   

杨红松

 

一、 问题的提出

社会适应能力差、情绪与行为异常、语言表达困难等是孤独症儿童的重要特征。这些缺陷给教育者的教育带来很大挑战。孤独症儿童由于注意力很难集中,又伴有严重的情绪障碍,是完全不同于弱智儿童的一类儿童。在我国特殊教育当前的发展水平下,目前多数孤独症儿童都进入弱智学校,如何对他们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给弱智教育工作者带来了许多困难和问题。鉴于此,我们对个案实施了一学期的在集体教学中进行个别化教育训练的研究,以期让孤独症儿童较好地接受特殊学校的教育,提高他们在集体教学中的学习适应能力。

二、背景资料

1、案主基本情况和家庭情况

王某,女,8岁(1995年出生)。父亲是某大学博士生导师,母亲为大学学报编辑 。母亲非常关心孩子发展,坚信孩子一定会好起来,母亲曾带案主到北京“星星雨” 及其他一些机构进行训练,还有,但效果不理想。父亲由于工作较忙,经常出国,对案主的关注较少。

2、社会适应能力

人际交往与适应方面:案主不愿与人交往、对视,分不清称谓,不合群、不理解生活规则及社会规则。学习新知识时,注意力很不集中。

情绪与行为方面:案主对物品有怪异的兴趣和玩法,如长时间旋转物品,长时间重复某些动作,时常出现莫名其妙的表情(哭、笑、闹),对某些声音、画面、广告很敏感。

语言方面:案主发出无意义的语音较多,常口音不清,快速地说完要求说的话,语言较少,有一些表达自身需求的主动语言及一些简单的应答能力。

3、学校生活

案主在其父母单位幼儿园读过一年,每天由其母陪读,但只参加半天的学习活动,中午便领回家,从不肯在幼儿园吃饭。

到我校第一天的表现:在升旗时站了4分钟就开始大吵大闹,对老师的提示毫无反应,她母亲只能把她带到队伍最后走走。在多功能室进行开学典礼时,不能坐在座位上,而是把两只脚放在前排座位的靠背上,不停地大哭大叫,为不影响整个会场气氛,妈妈带她离开会场,对老师和妈妈的指令全无反应。

第一周的表现:1)无法坐在座位上;2)进入教室就脱鞋;3)要么蹲在地上,要么就睡在地上;4)不听从任何指令;5)和同学无任何交流;6)每天都会有大哭大闹的时候,她一哭,教师就根本无法劝止。

三、具体做法

(一)教育训练设想

1、训练者要用身心去热爱,尊重案主,赢得案主信赖,形成亲子般的感情联系。

2、利用平时的观察、分析,以儿童一般发展规律指导训练个案,坚持以发展为主,在训练过程中有计划补偿缺陷,矫正不良行为。

3、按主训教师为个案制定的个别训练计划在各科教学中有目的、有内容、有准备地训进行训练,达到目标再进行新的训练计划。

4、根据案主的个性特点及训练进展情况,进行适当调整。

(二)训练目标

1、在课堂上不大吵大闹,能听从教师的劝阻。

2、上课时不随意离开座位,到处乱跑。

3、不脱鞋。

4、能听懂坐到座位上、起立、坐下等指令。

5、能遵从坐到座位上、起立、坐下等指令。

6、能进行一般应答,问好。

7、能模仿其他同学举手发言。

四、训练方法

1、亲情接纳法

互相接纳是训练的前提。只有让孤独症儿童在内心里接纳训练者、信任训练者,才会在以后的训练中顺利听从指令,接受训练。在与案主的接触中,教师始终用一种亲切平和的语调与之交流,如经常让她坐在老师腿上进行面对面的接触,这时她会非常放松,尤其是脸部的表情,眼睛不再斜视在某一处。

2、奖励法和消退法

让孤独症儿童完成某一种动作,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须用不同的方法。首先是用奖励的方法激发其兴趣。王某特别喜欢吃水果糖,每次在提出要求时把水果糖作为引导物,一旦完成马上就可以吃到。如在上课时她跑出座位,就对她说上课要坐在座位上,当她回到座位时,便把事先切的很小的水果糖给她。

当儿童的不良行为发生时,适当地采用消退法也是必要的。目的是帮助孤独症儿童克服缺点和错误,帮助他们分清是非,强化正确的表现。有一段时间,案主看到纸或本子就撕,于是就告诉她,你撕纸了就不能吃糖,同时发给其他同学糖,并告知其他同学不撕纸可以吃糖;把她撕坏的本子补好放在她的课桌上,让她看着,一旦有撕纸的动作,马上提醒她并让她说出不能撕纸。经过一段时间后,他不良行为发生率逐渐减少。

3、同伴带动法

在班级里,主训者不仅要有一定的时间与孩子单独接触,还要引导和组织其他同伴与他们的互动。训练者在平时的生活中刻意为案主选择一位善良、懂事、非常喜欢扮演姐姐和妈妈角色的女同学作为伙伴,让伙伴去带动她逐步走出自我封闭式的天地,并融入集体之中。正常人择友多以同龄人为主,孤独症儿童也不例外,而且是非常需要,因为他们自身的病症决定着还不能主动与正常小朋友交往,他们的生活只局限于家长和老师之间,这就更需要在学校的时间里让他们也有自己的同伴。在每次活动中都让这位同学拉着她共同完成,刚开始时,她确实是持拒绝的态度,但每次都仍旧让该同学去带她,渐渐也就适应了,开始让同学拉她的手,并能在伙伴的指令下,完成如共同排队出操、拿饭等一些日常活动。

4、情境法

情境法即创造所需情境进行训练的方法。如在排座位时,让她坐在里侧,出来时就势必需要与外侧的同学产生交流,虽然她不会说:“请让我出去”,但会有动作的表示。有时其妈妈来校,每次老师有意不急于让她回去,而是让她自己说出“要跟妈妈回家”。针对她乱脱鞋的情况,每节课都对她说,教室里不能脱鞋;回家换鞋时,要求她妈妈告诉她,到家要换鞋,通过反复刺激让其明白她家和学校是不同的环境。训练中有很多事实证明,创造各种有意义的情境对激发孤独症儿童的表达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五、研究结果

 

注:A=自行完成 B=口头提示下完成 C=手势(手势+口头)提示下完成 D=身体扶持下完成 E=不能完成

从表中可以看出王某在各项内容中都有进步,这就证明我们所采用的方法是有效的,也是可行的。个案通过一学期的训练已开始逐步适应课堂的集体教学。

六、分析讨论

通过训练,案主在集体中的适应有了明显的变化。总结训练中所采用的方法与措施,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在训练孤独症儿童时尤其值得注意:

1、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必须做到持之以恒

孤独症儿童所表现出来的问题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变化,不同阶段会出现不同的问题,即便在同一阶段里,训练者纠正了其原有的问题,新的问题又可能会产生,这就要求训练者对孤独症儿童的训练一定要持之以恒,否则就会前功尽弃。

2、孤独症儿童的训练要有成效,必须做到家校密切配合

孤独症儿童交往能力的培养仅靠主训教师的训练是远远不够的,需要全方位的配合,它需要融于丰富的生活,融于各种活动之中。主训教师和任课教师要与家长及时联系,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每位任课教师应经常交流,要求要基本一致。在家庭,不仅是父母、祖父母,凡有关联的成人都要有一定的时间和孩子一起游戏、交谈。要创造机会让孤独症儿童参加各种活动,增加他们交往的机会,接受训练计划。总之,在日常生活的情境中让孤独症儿童愉快、自然地接受训练是非常重要的。

3、科学地训练孤独症儿童,必须做到医教结合

孤独症儿童在生理、心理上都存在病症,有时仅靠教育训练是够的。训练中发现,王某哭闹常常与其需求无法表达有关,若满足其需求,则可以安定其情绪。但在季节变换时,此种方法也很难奏效。王某经常会情绪大发作,整日整夜地哭叫,还不停地用手敲打自己的头,这时教师和家长用教育的手段根本无法控制其自残行为,此时,通过医学药物的手段来控制王某的行为可能是必需的。但我们仍旧需要仔细记录儿童的行为发生情况,包括频率和强度,以供医生参考。

(作者单位:上海市董李凤美康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