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志浩
一、背景
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特殊教育的快速发展,辅读学校的招生对象由过去的轻度智障学生为主转向中、重度智障学生为主,学会生存、学会生活是未来社会对他们的基本要求,也应该是学校的办学宗旨。而语言作为人类特有的表达思想、交流感情的工具,其重要性已愈来愈被人们所认识。中、重度智障学生由于其智力低下,缺少交流,语言表达能力较差。所以要让他们也能掌握语言这个交际工具,就必须科学系统地加以训教。
我校尝试用“整合教学法”对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进行口语训练,“整合教学法”即将多种教学方法有机组合,学习内容有序融合,力求教学方法与学习内容的优化匹配,力求各类教育资源形成最佳合力,力求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融洽的关系。通过“整合教学法”,我们尝试探索适合中重度智障学生口语训练的内容、方式和策略,拓展训练外延,充分整合有效的教育训练资源,将口语训练融合于各学科知识的学习和训练中,并体验于现实生活中。通过生活感知,密切交往,强化训练,有效表达,反复体验、注重实践等途径,帮助学生掌握一些现实生活中简单的会话技能技巧,并实践于寄宿的校园生活。
二、具体做法
(一)口语训练与各学科的有效整合
充分利用学校自编的以生活适应为主线的综合主题校本教材,把单元口语训练的训教目标、训教内容整合到本单元的各科教学中,利用各学科教学的优势教学策略、教学手段,从学生感知和思维等各个方面提高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校本教材的需要和学生的特点,为学生创设一定的语训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和体验,获得丰富的感性材料,提高口语能力,激发学生兴趣。如在美术学科中抓住儿童爱画、爱制作这一特点,让他们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讲述,也在绘画和手工活动中,加入学生喜欢的儿歌。在学科教学中进行语训活动,也促使学生以积极的心态投入到学习中,为各学科教学注入一股活水,带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对中重度智力障碍学生来说,数学教学是比较枯燥乏味的,为了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我们常常采用口语训练游戏的形式,让学生在玩玩说说中掌握有关概念。
(二)口语训练与其他教育手段的有机整合
口语训练和唇舌操的整合:针对智障学生口部发音器官运动失调,我们在借鉴闵行区启智学校的唇舌操基础上,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针对性地选取几节做强化训练。唇舌操不仅训练了唇舌的灵活性,增加颜面肌肉和舌肌的运转能力,对于患有构音障碍和因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语音不清和舌运动障碍也有良好的训练和矫治作用,同时还在不断强调唇舌运动的过程中强化了唇舌的运用意识。
口语训练和心理辅导的整合:根据智障学生中通常存在着口语交流心理障碍的特点,教师认真地学习心理方面的知识,研究学生们的喜好和兴趣。接近学生,取得学生信任,在融洽的氛围中矫正缺陷,培养学生自主交流的意识,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口语训练和个别辅导的整合:由于造成语言障碍的原因不同,语言障碍的形式也多种多样,如果用千篇一律的方式来训练不可能收到很好的效果。为此,我们根据口语调查的结果,在大面积训练的基础上,结合学校的个别化教学,选取一部分学生作个别辅导,并进行了专门的训教研究。
(三)整合寄宿制学校的优势教育资源为口语训练服务
由于我校是一所寄宿制的学校,所以如何利用大量空闲的课余时间也成为一项研究任务。首先,学校调整了值班制度,由每班两名教师增加为每班三名教师,这样既提高了学校的安全系数,也为师生交流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其次,在寄宿学生中组成生生互帮组,把学生按好差搭配成一组,使他们不但能在生活中相互照顾,也在生生帮助交流中提高口语能力;三是设置了晚自修课,学生集中在一起,既能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也为生生平等交流提供时机。
三、实践效果
本次口语训练的对象为我校低年级段3个班级的27名学生,其中在校寄宿学生24名,中度智障学生19人,重度及以下8人。我们运用华师大的中重度MRC语言口语能力调查表对学生口语表达能力进行前测、后测,同时各任科教师对学生口语能力进行描述和定性评价。通过对上述两种评价方式的结合,较科学地测出学生的口语表达水平。
训练后用MRC语言口语能力调查表调查显示,27名被测学生训练前的平均得分只有41分,而训练后达到了56分,较训练前提高了15分,这其中还有14名学生超过了60分的及格分数线。而学生最显著的变化是说话的胆子大了,愿意主动地跟老师和学生进行交流了,表达的口齿也较清楚,表情也较丰富,甚至也能结合用短语和句子表达自己的意思了。
四、启示
(一)整合要看内容、要抓时机
在整合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明确知道语训的教学目标,其它学科介入的活动都是为之服务的。但也不能为强调语言教育而忽视了其他领域的教育,教师应该本着“有则合之,无则放弃”的宗旨。
(二)家庭、学校口语训练教育的整合问题
由于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长的文化层次普遍不高,对智力障碍儿童口语训练教育的方法知之甚少,配合工作很欠缺,故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智力障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智力障碍儿童口语表达能力的培养,应是家庭、学校的有机融合,否则事倍功半。
(作者单位:上海市青浦区辅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