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莉
胡彩红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象为上海市某初职校两年级学生小瑜,女,生于1994年,为轻度智力落后。小瑜反应较同龄儿童慢,学习能力差。智力测验结果表明该儿童为轻度智力落后。7岁起,该儿在某小学随班就读,一两年级时还可以跟上班级,但三年级后总是不及格。2005年,孩子进入目前学校就读。
在学习方面,小瑜表现懒惰,上课懒散,从不专心听讲,对教师所提的问题不愿意思考更不愿回答。而最严重的问题就是不做作业,班级每次收作业的时候,总是因为小瑜没有做而交不齐。
二、个案不做作业的原因分析
通过与
首先,对小瑜自身而言,她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对于学习的重要性她没有意识,上课总是呆望着,不动脑思考,学习的主动性很差。
其次,不利的家庭环境和不当的教育方式也是重要的原因。小瑜从小生活在一个家庭结构缺失、缺乏父母关爱的环境里。父亲工作比较辛苦,很少有时间和她在一起。而同时父亲反对孩子到母亲那里,因此,她也不能享受到母爱。目前孩子主要和爷爷住在一起,但爷爷年迈体弱,常年卧病在床,无法和她沟通交流,更不能监督孩子的学习。在家庭教育方面父亲觉得女儿上这所学校自己没面子,所以从不来学校,也
最后,学校不良的教育环境也促成了儿童的不良学习表现。小瑜是一名随班就读生,小学一两年级尚能跟上班级进度,而此后成绩直线下降,再也没有超过及格线。课堂上她就经常呆坐着。对于作业,因为教师也没有要求,因此她想写就写,而即使偶尔写了,也无法得到教师的任何反馈。
三、干预方法和过程
(一)心理辅导
心理辅导是老师通过与学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帮助来访学生解决心理困扰。在本例中教师主要作了以下两方面的辅导:
1.建立师生友好关系
教师经常主动找其聊天,给与她学习和生活上的关心,也听她诉说心中的不愉快。教师经常问她学习境况,对孩子感到困难的知识点加以耐心指导。在生活中,教师也给孩子以特别的关注。并且在与孩子的聊天过程中,帮助其理解父亲。干预初期,小瑜对于教师的话很少理睬应答,而随着教师一次次耐心的开导,小瑜的心结被慢慢打开了,她逐渐愿意向教师倾诉,表露自己内心的痛苦,最终她告诉老师自己不写作业的原因,即是希望爸爸能够在一旁陪着她完成作业。
2.心理疏导
利用心理疏导的方法,教师制作了心情记录卡,每天让小瑜把表示好心情或坏心情的贴纸贴在卡片上,每当看到她贴了“坏心情”的贴纸,教师主动和她谈心,了解其心情不好的原因,帮助她疏导。慢慢地,孩子喜欢上了心情贴,能够及时将内心的不快吐露出来,也愿意找老师帮忙。
经过一段时间,小瑜与班主任建立了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的爱和关怀感化了她,减少了其对教师的抵触心理,课堂上她的表现不再那么沉闷,有时也能够参与思考,而最可喜的变化是偶尔她能够动动笔,完成一两次作业。由此,心理辅导已取得了良好的成效,教师开始针对孩子不做作业的行为,着手进行行为干预。
(二)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是依据学习原理来处理行为问题,从而引起行为改变的一种客观而系统的有效方法。本例中,教师主要从以下两个方面作干预。
1.行为塑造
自主性是促使良好学习行为产生的关键,在本例中,为培养儿童学习的自主性,教师采用了行为塑造的方法。塑造是建立个体在当时还不会完成的新行为的过程,即个体从不会到会的一个行为过程。
在这一阶段,教师通过对儿童写作业行为监督强度逐步递减的方式,一步步让儿童建立起学习的主动性。初期,教师使用了强制性的方法,要求她做完作业才能够回家。每天放学后,
2. 奖惩并重
奖惩并重是一种强化的行为干预方法,即当儿童出现良好行为时给儿童喜爱的刺激,增强儿童这一行为出现的频率,即正强化;另一方面,当儿童不良行为又出现时,让其承受一定的厌恶刺激,即惩罚。
小瑜虽然不爱学习,不做作业,但由于学校里有朋友,她很珍惜在学校的时间。利用朋友这一资源,教师又纳入了奖惩并重的方法帮助她克服不做作业的坏习惯。每当小瑜能够及时完成并上交作业时,教师就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扬她,并发一枚作业章。这种方法使小瑜在同学面前树立更好的形象,给予她完成作业的动力。当小瑜不做作业时,教师则采用冷处理的办法,即让同学故意疏远她,并告知小瑜只有当她完成了作业,同学们才愿意继续和她做朋友,以此让儿童明白自己不做作业行为是错误的,会引起同学和教师的反感。
以上两种方法的结合使儿童主动完成作业的频率增加了,她从只能靠教师在学校督促写完作业到偶尔能够在家里完成作业,到最后能基本在家完成作业,但还会有不写作业的情况发生。
(三)良好心理发展环境的创设
1.与个案父亲的沟通
小瑜的父亲对于女儿进入这所学校就读不太能够接受,觉得很丢人。教师就小瑜目前的学习现状以及不做作业的行为表现和父亲进行了几次深度的谈话,教师也将小瑜希望父亲陪她写作业、希望得到父亲关爱的心声告知。父亲意识到了自己在照料关心女儿上的欠缺,表示需要改变现状,要花更多时间与女儿相处,让她感受到父爱,给她以学习的动力。沟通取得了一定成效,父亲提出愿意配合教师,开始了真正的家校合作。
2.家校合作
首先,教师建议家长适当减少给孩子的零花钱。据教师观察,小瑜非常喜欢吃零食。因此,教师要求当孩子不写作业时,父亲就减少甚至不给她零花钱,并明确告知原因,让其意识到不写作业的后果,要想获得零食就必须写完作业。这一方法在短期内获得了一定的效果,儿童能够坚持在一周内及时完成作业。但从长远看,这种方法较依赖外界刺激物,对增强小瑜内部学习动力效果不佳,且一周后,她不做作业的习惯又出现了。在此基础上,教师采用了家校共同配合鼓励的方法。
教师建议家长对小瑜进行鼓励表扬。在与教师的谈话中,孩子不时流露出需要得到父亲关注的情感。因而,班主任要求父亲配合学校给予女儿鼓励和表扬。通过交谈,班主任和小瑜作了一个约定,即每次她能够按时完成作业就能在全班面前获得一枚作业章,而当作业章连续集满一周时,教师就把小瑜学习上良好的表现告诉父亲,让父亲表扬她。这一方法效果显著,孩子能够比较自觉地完成作业。
四、启示
通过本案例,我们得到了如下启示:
(一)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能够全面促进儿童的成长,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对儿童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经常与小瑜交流沟通,帮其疏导内心情绪,为其创造了师生互动的良好情感氛围。久而久之,小瑜逐步感受到教师的关怀是发自内心的,心理上的戒备逐步淡化,最终与教师建立了相互信任的关系,也愿意向教师敞开心扉,为教师对儿童不写作业这一不良学习习惯的矫治提供了可能性。
(二)全面了解儿童情况
儿童表现出的行为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错综复杂地相互作用着。因此要理解儿童的行为还需深刻挖掘其背后起作用的各种因素。由于小瑜上课懒散、又不肯写作业,教师普遍认为她是个懒惰的孩子。通过深入了解,教师了解到小瑜不做作业的原因是早期学习环境的不利、得不到教师的重视和关爱以及缺失的家庭结构和父爱。找出问题的症结后,教师对小瑜的矫治更有针对性。
(三)取得家长配合,充分发挥家校合作的作用
家庭是儿童发展最有意义的环境。教师争取到小瑜父亲的配合,使家校能够形成合力,增强矫治的效果。教师建议小瑜父亲减少孩子零花钱作为惩罚,并适时对儿童能够做作业的行为给以表扬作为奖励,逐步帮助儿童克服学习懒散、不肯写作业的坏习惯,且矫治的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巩固。要取得较好良好的结果,父母和教师的通力合作是必不可少的,这种合力的作用需要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
(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特教系 长宁区初级职业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