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聋校、初职校的变迁看特殊教育的发展
发布日期:2019-02-19   作者:特教研究所   

王瑞兴

我从事特教工作已有38年了。据我所知,解放前上海只有4所聋哑学校。解放后,人民政府接办了聋校,发展到11所。从70年代到80年代初,上海的聋校发展到每区一所,共有20所,并由市区的聋校分别对口帮扶一所郊区聋校,主要帮助他们培训师资。1987年开始,上海市第四聋校率先试办了两年制的学前语言训练班,后来各个学校都陆续开办了学前教育,即开始了听障幼儿早期干预和语言开发的实践探索。从95年开始,上海市教委为了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效率,对本市聋校进行布局调整,到98年陆续过渡完成:金山、松江、青浦归到闵行启音;北面的六个区归到一聋;二聋、三聋归到四聋;浦东新区新建了一所特教学校,再加上聋青技校,调整后全市共有5所聋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杨浦区聋哑学校被归并到一聋。在调研时发现,杨浦区内一方面辅读学校学生九年毕业后还不能工作,另一方面随班就读的孩子到了初中跟不上,变成随班混读。在这个背景下,经过专家论证,杨浦区教育局决定成立风帆初级职业学校,既招收辅读学校毕业的学生,又招收随班就读的初中生,这样一办就是十年。后来,普陀的聋哑学校也改办成了初职学校,接着是长宁、青浦。而像嘉定、金山、徐汇因为没有校舍,都是在中职校内设立初职班。我们聋校、初职校的发展过程就是这样的。现在虽然初职校学生就业基本没有问题,但这些孩子毕业时往往还不满16岁,还不能工作,所以我们想搞中职校应该是未来的发展趋势。

(作者系杨浦区风帆初职学校老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