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文雪
王智希
我班的随班就读学生,他们时而安静,时而吵闹,甚至无法控制情绪。语文的课堂能为他们带来什么呢?语文教学通过多种形式渗透情感教育,架起通往特殊儿童情感的桥梁,他们不仅能在语文的课堂中提高语文素养,更多的是获得情感体验。课堂教学中的情感渗透,对随班就读的学生而言,是在语言的教学中让他们的情感得到释放、感情得到迁移,对于他们的身心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针对随班就读学生的特殊性,结合情感教育的理念,开展了在语文教学中情感渗透的实践探索。
一、加深认知,架起情感的桥梁
语文课中,贯穿整个小学阶段的教学重点之一是识字、写字。《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为了达成这一目标,我努力提高随班就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每位随班就读学生都喜欢学习汉字。我所教授的两个班级共有4名随班就读学生,均为智力障碍。我在课堂上经常采用风趣幽默的语言,运用编儿歌、讲故事、联想等方法,对汉字进行分析,激发他们对汉字的兴趣,从而让随班就读的学生能更容易、形象地记住生字,扫除学习障碍。根据我的经验和观察,学生进入三四年级时,对于低年级一直强化的笔顺规则会产生遗忘现象,出现错笔顺、倒笔顺情况。在课堂教学中,我抓住随班就读学生思维偏向于直观形象的特征,灵活地使用充满趣味的语言作为润滑剂,经常能超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教“茴”字时,下半部分的“回”正确的笔画顺序是“先外后里再封口”。而我班的两位随班就读学生则总是喜欢先封口后写里面的部分。教授生字时,我先板书平时他们常写错的笔顺,并形象地编了一首儿歌:“小马虎,很粗心,早上起床太着急,先穿外衣再穿里。”我配上滑稽的穿错衣服的图像,既指出了错误,又让这两名随班就读的学生在哈哈大笑的同时,牢牢掌握了正确的笔顺。
当随班就读学生能更好地适应课堂教学,有效地汲取知识时,在课堂中也丰富了他们的情感。在进行以知育情的情感渗透中,对事物的认知和情感的渗透是相互作用的,学生的认知越深刻,其情感越深入、越稳定。同样,学生的情感体验越深入,就越能促进随班就读学生对事物的认知,以达到提高认知水平与发展情感相辅相成的最佳效果。
二、 增强感染力,引发情感的共鸣
情感的基本特征之一是具有感染性。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而且还是学生品行的陶治者。当教师以自己充满热诚的情感去满足学生的诉求时,就会看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而助学伙伴作为随班就读学生在学校里的“密友”,他们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也能感染随班就读学生,引发他们的情感共鸣。
古人云:“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堂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往往是教师深情并茂地范读课文,在教师的朗读声中,学生的情感被教师潜移默化地带动着。无疑,对于随班就读的学生而言,教师带着丰富的感情去朗读课文,有助于将抽象的语言文字化为有声的具体情景,其中所包含的情绪比单纯的文字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我在执教三年级课文《别人的妈妈》时,让班级里的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多种形式配乐朗读,例如男女生分段读、单人与多人配合朗读等,让学生读文生情,在其他学生声情并茂的朗读中,随班就读学生明显会有朗读上的进步,他们会尽力改掉拖音的缺点,模仿老师的语音、语调或是积极地参与小组朗读。因而,教师与随班就读学生们的情感可以在语文教学中无形地被化为一种难以言传的情感力量,引发随班就读学生内心的情感碰撞与共鸣。
课堂教学中,除了能以师情促生情,还可以借助助学伙伴的情感感染,帮助随班就读学生感悟课文。比如在教授《家乡的桥》时,有一节写到“家乡的桥是我们的乐园。”在想象写话环节中,我让学生交流“我们在桥这个乐园里还可以玩什么?”大家畅所欲言时,我走近随班就读学生李××的身边,发现他还是机械地重复着课文的原句,只是稍有缩短。这时,我拿出了同学们在小镇的石板桥边放纸船、打水漂的照片,并请助学伙伴带着欢快的语气描述当时的场景:“你看,张××的纸船就像真的军舰一样,又快又稳,他笑得嘴巴都快咧到耳朵边了。于××在旁边为他加油呢。估计比赛里她们这组要拿第一了。小桥真是好地方啊……”李××感受着小伙伴欢乐的情绪,他也慢慢沉浸其中,语言描述也丰富了起来。从他的回答和神态中,可以看出他走入了由桥带来的童年梦幻世界的想象之中,也感同身受了作者对于家乡的桥和伙伴们深深的怀恋。
三、创设情境,获得心灵的体验
随班就读学生思维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比较差,言语文字所反映的内容与其认识经历过的东西不能很好地统一起来。因而妨碍了社会性情感的发展,道德感方面表现为难以体会到集体荣誉感、社会责任感、爱国主义精神等。而语文课堂往往具有丰富的高级社会情感体验,通过情景剧设置场景,进行编排,可以使特殊儿童在角色扮演中获得情感体验,促进情感发展。
比如沪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二学期《狼牙山五壮士》表现了五壮士热爱祖国、勇于牺牲的革命精神和英雄气概。这种情感体验距离随班就读学生的生活实际比较远,如何让他们体验这种情感呢?我在课堂教学时,除了抓住重点语句、段落,引导随班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外,还组织课堂小情景剧表演,由学生自编、自导、自演五壮士英勇牺牲的一幕。刚开始,随班就读学生赵××不感兴趣,静坐一旁,不愿意参与。但看着其他学生都有板有眼地表演,她也渐渐愿意加入。在悲壮的琵琶独奏《狼牙山五壮士》乐曲声中,她扮演的小战士一脸坚毅之色,眼神中流露出了誓死抗敌的决心,赢得了同学们的阵阵掌声,还获得了小组里的“小小演员奖”。另外,我还设计了一系列环节,引导学生去思考。第一步,提出问题——五壮士牺牲之后,敌人爬上山顶,他们可能会怎么想?怎么做?学生有的说会大声欢呼,有的回答气急败坏,有的说日军检查到被摔坏的武器而叹息……在学生畅所欲言后,第二步,朗读材料,我把真实的历史一幕出示在屏幕上——当看到所有壮士跳崖殉国时,所有敌军笔挺地集体站立,向这五位壮士跳崖的地方恭恭敬敬地鞠了三个躬。同学都怔住了。这时,我开展第三步,追问学生,假如你是在场的日军,为什么会这样做?整个教学环节,环环相扣,思辨与情感发生了质的变化。我班的随班就读学生赵××回答:“因为我被这样宁可死也不愿意投降的对手感动了,他们的精神让我佩服,所以我才恭敬地鞠躬。”她的回答让我深感震惊。能让随班就读学生通过课堂朗读、表演、提问、交流等方式体会到五壮士的伟大和崇高,使他们参与角色扮演,置身于悲壮的历史画面中,感悟五壮士的伟大精神,有感而发,从学习之前的“读而不懂”,上升到“既读也懂”,我感觉到这堂课的难点也被成功突破。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用“嘴”叙述、用“行”来表达,更是用“心”来感悟。期待,用我真情感其真心。相信知识的传授、情感的共鸣、心灵的撞击,能为随班就读学生的情感渗透探索更为广阔的空间。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三灶学校、杨浦区世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