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中学生与自闭症或智障中学生的友谊
发布日期:2019-02-28   作者: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青春期二元友谊比群体接纳更重要,能够感受到积极地友谊质量是青春期情绪适应的最好预测因子。

以往较少研究直接关注友谊是什么样的,个体如何理解自己的友谊互动和关系;残障青少年友谊缺乏,其潜在的友谊(如单方的、强迫的)不是真正的友谊;因此本文研究自闭症和普通青少年如何与他们认为的非同质同伴建立友谊,如何使日常互动有意义?他们如何看待彼此间的友谊?

文章采用自然观察法和半结构化访谈,研究揭示出:

一方面,从残障青少年的角度看待友谊,对友谊的定义是互惠的、有意义的、有趣的。他们的友谊需要更广泛的互惠概念。在本研究中,互惠性得到了学生的支持,他们表达了他们喜欢朋友的具体原因和他们各自从友谊中得到的具体利益,在这方面,互惠被更广泛地定义为互利或相互喜爱,而不是平等的交换或交流。在互利和/或相互喜欢上的关系的背景下,单方面的帮助发生了,行动得到了平等但不同的回报。他们的友谊与成人一样,在互惠基础上形成。意义体现在情感反应和/或一直待在一起的内部动机上。乐趣则体现在共享的幽默上。共同建构、分享、鼓励幽默。这要求普通学生认可他们的特殊朋友的能力,而不是假设他们的交流差异意味着他们没有什么可说的,也没有什么可开玩笑的。

残障青少年认为友谊在互动中形成。普通朋友的家人般的必要支持、共享的幽默意味着他们要有长期的日常的共同经验。而仅是融合教室可能不足以引发体验。还需让专注于友谊的教育工作者在自然、融合的环境中促进互惠的、有意义的互动。学生互动的环境类型是一个关键的考虑因素。很多友谊限制在单一场景中,无法在更广泛的生活中互动。

另一方面,从普通青少年的角度看待友谊,他们并不觉得他们的友谊特别。他们认为与特殊学生的友谊是出于自己的选择、出于乐趣。这些普通学生则有一定的共同点:成熟、独立于学校团体。家庭的特殊教育、融合背景使他们更能理解特殊朋友的障碍并能更好的认识到这样友谊的好处。

参考文献:

Rossetti, Z. (2015). Descriptors of friendship between secondary students with and without autism or intellectual and developmental disability. Remedial & Special Education, 36(3), 181-192.

(编写者:李银花,李珍珍 审核:苏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