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盲童学校 陈新
音乐是一种古老的、具有普遍性和感染力的艺术形式,是一种具有着丰富内涵的文化载体。人们通过音乐来表达思想、交流情感,增进人与人的沟通与交往。对于我们的教育对象——盲生来说,音乐在培养高尚的情操、丰富的精神生活方面更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盲校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针对盲生的生理特点提出“发展听觉优势,重视学科综合”的理念,突出了音乐在盲生健康、全面、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的重要价值,既考虑到音乐具有愉悦身心、陶冶情操,促进身心健康的作用,通过音乐教学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听觉、触觉,提高学生注意力、记忆力、想象力、创造力等综合能力,也强调了音乐可以通过游戏、聆听、歌唱、演奏、律动、创作等活动发挥矫正与康复的功能,同时还指出通过音乐活动能够促进学生间的合作、交往、欣赏、尊重,锻炼和发展其融入社会生活的能力,以及为盲生提供未来职业发展的可能,奠定从事音乐相关工作的职业基础。
我校的音乐教学始终坚持“开发潜能、补偿缺陷”的理念,融入“矫正与康复”的思想,通过“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领域来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盲校音乐课标确定的课程性质、价值、理念和目标。此外,各个领域的课程内容遵循音乐学习的一般规律,对不同学段的课程内容做出分层、递进的进度要求,也突出了盲校音乐课程的特殊作用,发挥音乐激发潜能、补偿缺陷的作用。
一、听觉补偿,提升音乐素养
视障学生的听觉特别敏锐,听觉感知是盲生音乐学习的基础。通过训练,盲生的乐音听辨能力得以提升。在音乐乐园、激发兴趣环节中,通过不断地练习以及运用小学生喜爱的抢答游戏形式切入,使单一的技能教学在游戏中不断深入。通过做游戏的方式,让盲生在寓教于乐中体验音乐的美感;选用适当的乐器,促进学生的小肌肉和精细动作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对律动的兴趣;借助自身肢体培养其空间感,如在座位上跟随音乐的节奏韵律进行拍手、拍腿等。这不仅促进运动感知能力的良好发展,同时也体现渗透了矫正与康复的思想。
在1-2年级,重点激发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维度来讲。即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友爱精神;从过程与方法以及知识与技能的角度来说,开发音乐的感知力,通过欣赏适合其年龄段的歌曲、乐由,初步感知音乐要素。
片段一
师:在今天的音乐时光里,陈老师首先要考考你们的小耳朵,请听一段旋律,听完后告诉我它是几拍子的?在听的过程中,大家可以跟着音乐打拍,记住是抢答哦!
旋律:
1=3/4
iii│666│565│3--‖
(学生通过聆听进行抢答。)
二、运动觉补偿,律动体验节拍
由于视力的障碍,盲生的空间方位感缺乏,运动觉缺乏,为了帮助学生在课堂中感知动作的技能,在律动体验、感受韵律环节中,采用“手把手律动”体验法,通过老师将动作传递给盲生,以律动等形式感受并理解音乐的节拍,用肢体语言来体现音乐的韵律,来理解与表现音乐,使他们能在老师帮助下感受并学习一些明眼人做的动作,从而进行动作技能的学习,进行缺陷补偿,让每个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都得到收获的快乐。动作不一定要准确到位,只要他们能通过肢体语言体会到音乐的节拍韵律,就是很大的进步与成功。
片段二
师:现在老师要邀请大家一起动起来,让我们随着2/4拍的强弱规律一起舞动起来,感受2/4拍的舞蹈韵律感,一起去体验2/4拍给我们带来的欢快情绪。
(请学生把手搭在老师的手背上,感受老师手臂运动时的方位、韵律以及强弱感觉。)
在掌握基本动作后,请学生发挥想象,表现他们“眼”里2/4拍的强弱规律,并通过肢体语言表现出2/4拍的节拍韵律。不一定强求动作的准确性,以体验为主。
到了3-4年级,在保持学生对音乐兴趣的基础上,培养学生感受与欣赏音乐的能力,在轮唱、合奏等多声部形式的配合中,提高学生的听觉能力与合作能力,学习课堂乐器的演奏方法,参与乐曲、歌曲的表现。
三、触觉补偿, 学习歌谱
盲生由于失去了视觉,往往大量地使用触觉。他们凭双手的触觉识别物体,凭双手学习文字,学习乐器。在学习歌谱、熟悉歌曲中,以手代目,让学生自行摸谱进行学习,老师加以辅助,增强他们学习歌谱的兴趣与乐趣。在吹奏、巩固旋律的过程中,运用学生最常用的、喜闻乐见的乐器——竖笛,再一次通过触觉感知竖笛,进行新授知识的巩固学习。既加强了对歌谱的巩固与掌握,也增强了学生对器乐学习的乐趣。
片段三
师: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认识这首歌曲。请大家将课本打开到第1页,把你们灵巧的手指动起来,摸读歌谱,注意拍号,注意观察节奏型,做到先摸后唱,手要比嘴快一步,有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讨论,注意学习过程中不要忘记打拍。熟悉歌谱后请在竖笛上吹奏歌曲。
(学生运用摸读熟悉歌谱。)
5-6年级: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与欣赏能力、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创造音乐;通过口传心授、演创合一的形式,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听觉能力和创造力;在多声部演唱、演奏中提高学生的听辨能力与合作能力。利用生活中的不同材料制作简单的乐器,进行音乐表演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团队的友爱协作精神。
四、情绪激发,丰富情感
由于行动不便,与其他人交往少,导致了一些视障学生性格内向,不易与别人融洽相处的特点,这一特点随年龄增长而变得愈明显。同时也容易有自卑心理,对生活态度消极。在体验歌词、激发情感的环节中,通过师生交流,结合学生身边的事,从亲身经历谈起,让学生感知美好的生活,并结合音乐的节拍韵律,体验歌曲愉悦、欢快的情绪。
对于音乐能力突出的盲生,我校利用课外第二课堂这一阵地,通过团队活动帮助盲生提升音乐能力。我校有合唱团、民乐团、打击乐团、朗诵团等各类团队,给予盲生更多的机遇、平台,让盲生能够展示自我、提升自我,让盲生有更多地接触社会、融入社会的机会。
片段四
师: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现在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尤其是我们学校的同学们,党和国家给我们免除了学杂费、住宿费、饭费等等,给我们提供了优质的学习资源与生活环境,同时很多的爱心团体一直给予我们关爱,比如说……
生1:爱心奶奶给我们送毛衣
生2:地铁10号线的哥哥姐姐接送我们进出站台
生3:春秋航空的哥哥姐姐还带我们去迪士尼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滔滔不绝的讲述着……脸上洋溢着幸福快乐的的笑容。)
五、合作互助,超越自我
在合作互助、表现歌曲的过程中,学生借助于摸谱唱谱、反复听唱、竖笛吹奏、打击乐等手段的辅助,能完整表现歌曲。在这一过程中,自学锻炼了自主学习的能力,互助则加强了同学们之间的合作,特别是对困难学生的帮助,培养了团队意识以及相互沟通、交流的能力和帮助他人的良好品质。
在拓展升华、展现自我这一环节中,鼓励学生可以以任意一种自己认为最好的、最拿手的表现形式来表现歌曲,通过这样的自我展示培养学生的自信乐观、自强不息的自我超越精神。
7-9年级:进一步增进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使学生关注并乐于参与各种社会音乐活动,增强群体意识,锻炼合作与协调能力,养成自觉融入社会、参与社会音乐活动以及适应公共规则的习惯;学会分析和比较,深入了解不同音乐体裁与形式,提高对音乐的感受、欣赏与评价能力;养成良好的音乐欣赏习惯,提高审美情趣;学习多声部的演唱(奏),能结合器乐诗歌朗诵等进行综合音乐表演。
片段五
师:下面我把时间留给大家,请你用自己最喜欢的形式来表现歌曲,表现你对3/8拍的欢快、愉悦、舞蹈性的理解,你可以唱、可以运用律动、可以运用身边的乐器等等。
(学生自行运用自己喜欢的音乐表现形式练习歌曲。)
师:现在陈老师邀请同学们一起来表现这首歌曲,运用你最擅长的方式来表现对3/8拍的理解就可以了。相信大家一定可以做得很好,加油!
(学生运用自己熟练的表现形式合作完成歌曲。)
六、社团展示,体验成功
盲生与普通学生相比,他们更渴望被关注,渴望被尊重,渴望被相信,渴望被赞许。一个亲切的举动,一句肯定的话语,一次成功的鼓励,都会成为奋发向上的动力,促进盲生的进步与成长。
各类音乐社团活动的开展,让学生在感受音乐快乐的同时,走向社会,融入社会。他们从校内走向校外,通过各类活动、平台让社会认识盲生、了解盲生、认可盲生,为盲生以后的工作奠定了职业基础。我校部分毕业生成为了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成员,部分毕业生成为琴行专职调律师,部分毕业生成为专业的音乐老师,部分毕业生从事着与音乐相关的工作等等,这种种一切让盲生体验成功,让盲生自尊、自信、自强、自立,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课标的根本目标,培养塑造健全人格的社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