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刻领会新课标的内涵 扎实提高教育质量
发布日期:2019-03-04   作者:特教研究所   

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的正式颁布,标志着我国特殊教育的质量水平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作为特殊教育学校而言,认真地研读新课标,深刻领会其精神和内涵,在教育教学的过程当中全面落实将是一项新的非常艰巨的任务。

第一,要深刻理解课程标准所秉持的三大原则。第一是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有机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促进残疾孩子的全面发展。第二是坚持一般和特殊相结合的原则,妥善处理好特殊教育课程标准与普通学校课程标准的关系,既与普通学校课程标准相衔接,又充分体现特殊教育的特点和它的独立性。第三是坚持遵循残疾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发展规律,充分考虑不同残疾类型学生的多重需要,突出残疾学生的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着力促进残疾学生更好地融入社会。

第二,要正确理解特殊教育学校课标与普通教育课标二者之间的关系,他们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一是在框架编写体例和用语风格等方面,与普通学校的课程标准保持一致,体现国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的整体性和规范性。二是在思想性、政治性和重大原则等方面,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2011版严格保持一致。在加强热爱中国共产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以及落实中央关于革命传统教育、民族团结教育、国家领土主权、海洋权益教育等方面,特教学校课程标准向普通学校的标准看齐,并结合不同类别的残疾学生的认知规律,将有关要求进行了科学转化。三是与义务教育课程标准相关的研究同步,参考义务教育语文、政治、历史三科部编本教材的成果,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关于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全过程、在中小学设立法制知识课程、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等要求。四是盲校和聋校有27门课程,以普通学校课程标准作为参照,依据残疾学生的特点,对培养目标进行了调整,对相关内容进行了增减,教育教学的有关要求进行了转化和细化。五是盲校的定向行走、综合康复、社会适应,聋校的沟通与交往、律动五门课程,是根据缺陷补偿和潜能开发的要求,专门为残疾学生开设的特色课程,是在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础上研制开发的。六是培智学校的十门课程,是针对智障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吸收了教育部“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数学思品等课程的相关内容,以生活为核心研制开发,主要目的是帮助智障学生学会生活,学会适应,提高生活质量。

第三,贯彻落实课程标准的几个关键问题。第一是教材建设,这套课程标准的教材是教育部组织统编的,对学校来讲,要努力抓好国家教材校本化的工作,落实国家课程标准。第二就是新课标的全员培训,教育部组织了国家级培训,同时要求各地把课程标准培训纳入教师培训计划,培训要覆盖到三类特教学校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校长、教师、教研人员,并适当地扩大到普通学校特殊教育资源教师。而且教育部的要求是培训要反复进行,逐步深入。第三是教育教学,在教育教学中认真地落实课程标准,遵循残疾学生身心特点和学习成长规律,及时更新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合理把握教学的容量和难度要求,突出潜能开发和功能补偿,促进残疾学生的全面发展。第四是评价改革,积极推进特殊教育的评价改革,充分发挥评价在改进特殊教育教学、促进残疾学生发展当中的积极作用。第五是资源建设,要加大特殊教育课程资源的开发力度,整合特教中心、特教学校、相关教科研机构和各种课程资源平台的有利资源,不断丰富特殊教育课程的资源,充分利用好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进校际和区域课程资源的共建共享。第六是积极关注基础教育战线的重要课题,比方说核心素养、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等。

第四,教育部下一步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工作。从教育部的层面来讲,特殊教育的课程教材工作大致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是建立一批特殊教育课程教材的建设基地;第二是建立一支特殊教育教材的专家队伍;第三是完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体系,逐步建立修订完善机制;第四是完善义务教育的教材体系,加强孤独症多重残疾课程资源的建设;第五是加强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建设,加快普通高中、职业高中和高等学校的教材建设;第六是加强对地方和学校课程教材建设的指导。

(本文源自国家督学李天顺在“全国特殊教育国家课程校本化岳麓高峰论坛”中的讲话,编辑部进行整理、节选、刊发,旨在为全面落实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提供学习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