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云峰
通过特殊教育帮助中重度智障学生获得生活技能是改善他们社会生活质量的重要途径。钱币的使用是中重度智障学生参与、融入社会的生活技能之一,是我国《培智学校义务教育生活数学课程标准》(2016版)中的内容之一,也是美国《共同核心数学课程标准》中的内容之一。
笔者于2016年参加赴美研修项目,有幸观摩体验到美国加州洛杉矶市阿卡迪亚地区霍利大道小学特殊班的课堂教学。本文从中重度智障学生使用钱币的教学入手,比较中美两国在特殊教育课堂教学方面的异同。
一、教学内容和一般过程的比较
中美两国中重度智障学生使用钱币涉及到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辨别、点数、兑换和按账单付款。
1.辨别:即通过钱币的形状、大小、颜色、图案、材质以及钱币上印制的数字、文字等元素来辨别钱币的面值。
笔者将中美两国中重度智障学生经常接触到的钱币作为比较的对象罗列在表1中。其中可见,首先人民币共有5种面值的钱币需要辨别,美元共有7种面值,从数量来看,人民币的辨别难度要比美元低。其次人民币和美元的辨别都可以通过形状、大小、颜色、图案、材质以及钱币上印制的文字等元素来进行。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的1角、5角硬币可以通过颜色快速辨别,1角银色,5角金黄色;美元除了1美分是金黄色之外,5美分、10美分、25美分都是银色,需要按大小辨别,10美分最小,25美分最大,5美分中等。从这个角度来看,人民币的辨别难度要比美元低。
面值
币种 硬币 纸币
1分 5分 10分
(1角) 25分 50分
(5角) 1元 5元 10元
人民币 不流通 不流通 形状、大小、颜色、材质、图案、数字、文字 无此币 形状、大小、颜色、材质、图案、数字、文字 形状、大小、颜色、材质、图案、数字、文字 形状、大小、颜色、材质、图案、数字、文字 形状、大小、颜色、材质、图案、数字、文字
美元 形状、大小、颜色、材质、图案、文字 形状、大小、颜色、材质、图案、文字 形状、大小、颜色、材质、图案、文字 形状、大小、颜色、材质、图案、文字 不流通 形状、大小、颜色、材质、图案、数字、文字 形状、大小、颜色、材质、图案、数字、文字 形状、大小、颜色、材质、图案、数字、文字
表1 人民币和美元面值辨别方式比较表
具体操作时,中美两国的教育者都会从单枚硬币或单张纸币入手,指导学生观察钱币上的特征,并以这些特征为依据来辨别。随着认识钱币的增多,学生们辨别它们的难度也逐步增加。美国的教育者会打印放大钱币的图片,张贴到学生能够经常看到的地方——比如黑板上,让学生能够得到更多视觉刺激,帮助他们更快更好地识记和辨别。我国的教育者会打印同比例的钱币图片,经常性地地拿出来做辨认练习——比如饭后休息时,让学生能够有更多机会辨别和识记,从而加深对每种钱币的印象。
2.点数:即将给定的钱币分类整理,点数汇总。从两国学生能够经常接触到的钱币总额来看,一般不超过20元,所以点数的范围也在20元以内。美国中重度智障学生在点数钱币的过程中,先将钱币按照面值的大小完成分类整理,然后分别点数每一个类别中钱币的数量,他们没有被要求完成汇总的任务,确切地说汇总对于他们来说难度较大,他们常常无法切换币值单位。我国中重度智障学生在点数钱币时,有的与美国方式相同,先分类整理,然后把角币以元为单位叠成若干堆,直到无法再组成一个整元为止,最后再尝试汇总——从最大面值的钱币数起。当然在汇总的过程中,学生们也常常会在面值切换的关口停顿下来,有时需要辅助和提示才能继续下去。
值得一提的是,中美两国中重度智障学生点数钱币时,都会被要求手口一致地点数,也就是说手指指到哪个硬币(纸币),就数到哪个硬币(纸币)。但是实际情况是,部分学生会因为自身身体的多重障碍,比如斜视,而无法做到手指指向准确,也就无法独立完成点数的任务,教育者必须全程介入指导。
3.兑换:即将给定的某一面值的钱币换成与之等值的其它面值钱币组合。
笔者把表1中出现的钱币做逐级兑换,并将结果罗列在表二中。从中可见,人民币逐级兑换共有4种情况,美元逐级兑换共有6种情况,从兑换的层级数量来看,人民币的兑换难度要比美元低。值得注意的是,人民币和美元逐级兑换中大多是2张(枚)和5张(枚)的模式,只有1美元与25美分、25美分与10美分之间出现了不规则兑换的情况,给中重度智障学生的兑换增加了难度。
面值
币种 纸币 硬币
10元 5元 1元 50分
(5角) 25分 10分
(1角) 5分 1分
人民币 2张5元 5张1元 2枚5角 5枚1角 无此币 无兑换 不流通 不流通
美元 2张5元 5张1元 4枚25分 不流通 2枚10分+1枚5分 2枚5分 5枚1分 无兑换
表2 人民币和美元逐级兑换比较表
具体操作时我国教育者会创设兑换钱币的情境,比如乘坐公交车投币的场景,把兑换钱币与实际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结合起来,使得兑换钱币这项活动变得更有现实意义。美国教育者直接把学生带入兑换的任务中,不对兑换的目的做更多解释。不过,美国教育者会把逐级兑换的结果用放大打印的图片张贴出来,让学生得到更多视觉刺激,我国教育者很少运用这种方法,更多的是在实际操作中增加练习的次数。
4.按账单付款:即听懂或认读账单上的消费金额,取出相应面值的钱币来付款。美国中重度智障学生在付款时,以听懂账单上消费金额再付款的方式进行,教育者会把消费金额报给学生听,然后要求学生从自己的零钱袋中取出相应的钱币,当学生无法正确操作的时候,教育者会耐心地一遍遍复述付款金额,直到学生正确取出为止。如果学生持续时间过长,而且付款有误,教育者会把钱退还给学生,并指导学生再付一次。我国中重度智障学生在付款时,以认读账单上消费金额再付款的方式进行,教育者要求学生读出并读准消费金额,然后取出相应的钱币。如果学生付款有误,教育者会指导学生付款,指导多次之后还会要求学生再次独立付款。
二、教学实践方式的比较
通过课堂教学观察、教师家长访谈,笔者发现中美两国中重度智障学生实践使用钱币的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模拟消费和现场消费。
1.模拟消费,是指教育者将学生带入模拟消费环境,安排学生完成预设的消费任务。模拟消费的优点是环境可控,可以反复练习,缺点是部分细节无法做到与生活实际相一致。
消费内容 标价 操作要求 活动组织形式 活动组织人员
中国 商品(实物、图片)、服务 商品铭牌 读准价格后取钱 集体教学、小组合作、一对一 教师
美国 商品(实物) 口头报价 听懂价格后取钱 个别化教学、一对一 教师、助教
表3 中美两国中重度智障学生模拟消费比较表
由表3可见,中美两国在模拟消费上的共同点是都让学生在付款后取用消费品,培养学生正确的消费习惯,为学生融入社会生活打好基础。不同之处有四点:第一,模拟消费的内容不同,美国教育者以学生喜欢的食物作为消费品,在学生行为表现良好时给予消费机会,学生模拟消费既巩固钱币的使用,又对良好行为加以强化,一举两得,不过情境创设比较单一;我国教育者直接把学生带入到创设好的模拟消费情境中,比如超市购物、饭店点餐、影院观影等,针对学生消费行为中有关使用钱币的技能进行强化。第二,模拟消费的流程不同,美国学生听报价付钱,我国学生看标价付钱,消费金额的信息输入方式不同。第三,模拟消费活动的组织形式不同,美国课堂中助教资源丰富,师生比可以达到1:2,甚至1:1,模拟消费时教师能够单独给到每个学生足够的操作时间,训练的强度和效果都能得到保证;我国的师资有限,师生比一般在1:5,甚至更高,模拟消费时只能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组织学生轮流扮演消费者和经营者,但学生能力参差不齐,训练效果难以保证,由教师扮演经营者时则均分给每个学生的时间不足,训练效果也难以保证。第四,模拟消费活动的组织人员不同,美国有教师和助教分担任务,工作量相对较轻;我国则由任课教师负责,从场景创设、物件准备、活动开展到教学具的回收整理都是一个人,工作量巨大。
2.现场消费,是指教育者将学生带入真实的消费环境,安排学生完成既定的消费任务。现场消费的优点是真实,经验积累有效性较高,缺点是前期准备需要大量工作,必须取得消费场所的允许和支持。
由表4可见,中美两国现场消费都由家长负责,采取一对一的形式进行,这体现出家校合作,教育从校园延伸到家庭的教育理念。不同之处在于现场消费的付款方式,基于消费理念和习惯,美国家长趋向于让学生使用信用卡付钱,我国家长趋向于让学生使用钱币付钱。值得注意的是,美国教师在课堂中教学生们使用钱币付款,而家长让学生使用信用卡付款,付款方式的不统一无法巩固训练的成效,相反我国教师与家长都坚持让学生使用钱币付款消费,达成意见一致,确保训练的强度和有效。
消费内容 标价 操作要求 活动组织形式 活动组织人员
中国 商品、服务 商品账单 取钱 个别化教学、一对一 家长
美国 商品、服务 口头报价 取钱或刷卡 个别化教学、一对一 家长
表4 中美两国中重度智障学生现场消费比较表
三、教学评价的比较
使用钱币的教学过程中,教育者的评价能够引起中重度智障学生对使用钱币行为的关注,如果评价得当将有助于中重度智障学生使用钱币技能的获得。
评价人员 评价方式 评价内容 评价奖励
中国 教师、家长、社会人员 口头 使用钱币的行为、具体情境中的文明礼仪 实物、服务
美国 教师、助教、家长、社会人员 口头、评估量表 使用钱币的行为 实物、服务
表5 中美两国中重度智障学生使用钱币评价比较表
由表5可见,中美两国中重度智障学生使用钱币之后都会得到评价,而且当学生使用钱币的行为发生在实际的生活场景中时,除了口头评价之外,学生还能得到与使用钱币行为对应的奖励物,比如超市购物获得的食物,购买电影票获得的观影机会等等。不同之处有二:第一,美国除了使用口头评价之外,还侧重于使用评估量表来评价学生使用钱币的能力,以便第一时间掌握学生使用钱币的起点和问题,为下一次活动设计中具体环节的增加或删除找到方向;第二,我国除了评价学生使用钱币行为之外,还会一同评价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的文明礼仪,评价学生跟情境中各人员的互动情况,以及学生是否影响到情境中的其他人。
四、结论与反思
1.教学目标一致
中美中重度智障学生使用钱币的教学目标是一致的,通过特殊教育的介入帮助学生获得使用钱币的技能,为学生参与社会生活提供可能性,为学生所在家庭生活质量的提升提供可能性。
2.教学方式有差异
中美中重度智障学生使用钱币的教学上有较大差异,主要来自于两国的基本国情。首先,两国货币面值设置的不同影响到中重度智障学生钱币的使用。从前文可见,人民币票面元素、层级兑换比美元简便,大大降低了中重度智障学生钱币辨认、兑换、付账等操作的难度。其次,两国特殊儿童教育安置方式的不同也影响到中重度智障学生学习使用钱币。我国采用集中安置的方式,为中重度智障学生建立特殊教育学校(培智学校)并安排就近入学。因为此类特殊教育学校的教师可以不受限制地组队开发各种资源,根据学生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各种使用钱币的活动,比如在校园里开设模拟超市、在班级中建立企业薪金制度、在期末考试时采用打工消费体验等,大大增加了学生使用钱币的机会。美国则采用融合模式,在普通学校设立特殊班,但是受到场地、人数的制约,特殊班的教师一般只在自己的教室里或者固定的区域开展使用钱币活动,很少能像我国的特殊教育学校那样举一校之力搭建类似模拟超市的平台,让学生练习。
3.教学研讨方式不同
两国教育者教学研讨方式的不同影响到使用钱币的教学。我国建立特殊教育学校,每学期都有固定的教学研讨活动。教师聚在一起,分享使用钱币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获得的经验,集思广益,调整细节。不仅如此,教师还能跟相似学校的其他老师沟通,形成校级联动甚至是区域联动,大大提高了使用钱币教学设计的效率。相比之下,美国普通学校里的特殊班,虽有助教支持,但教师之间的沟通还是有限的。
4.加强科学评估
我国中重度智障学生使用钱币情况需要科学评估。我国主要以口头评价方式对中重度智障学生使用钱币情况进行评价,还没有上升到科学评估的阶段。虽然学生最终独立或在辅助下完成了消费行为,获得了奖励,但是学生具体在哪个环节遇到了问题,在哪个环节具备优势,就目前的评价方式是无法再现和描述的。而且一旦教育环境发生变化,后继的教育者无从第一时间掌握有效的数据,为学生制订行之有效的活动方案。因此我国特殊教育学校有必要加强针对中重度智障学生学习情况的评估量表设计,不仅可以用于使用钱币的教学中,可能用于其它教学活动,从而长期跟踪学生数据,为活动方案设计提供支持。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辅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