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大熊猫》教学案例
王文娴
一、案例背景
(一)学生情况分析
本教学班共有7名学生。学生的肢体运动能力比较好,其中4名学生能独立行走,2名学生能借助助行器行走,1名学生能扶着桌子站立。7名学生的手指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均需要提高。
在教学时,根据学生的智力水平和学习能力将学生分为两个组。A组学生能够独立、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其中2名学生能够独立解释词语的意思,能根据提示,口头复述课文内容,说话条理比较清晰。2名学生能够使用课文中的词语造句。
(二)教学内容分析
《大熊猫》选自《培智语文》第8册。这篇课文主要介绍我国的国宝——大熊猫。全文共4小节,先介绍了大熊猫是珍贵动物,很逗人喜欢,接着讲了大熊猫的外形,再讲了它不同年龄阶段的习性特点,最后讲它喜欢吃的食物。字里行间体现了大熊猫的可爱,表达了作者对大熊猫的喜爱。这一课分3个课时学习。第1课时学习生字和课文第1小节。本堂课为第2课时,主要学习课文2-4小节,认识大熊猫的外形,了解大熊猫的生活习性,知道大熊猫喜欢的食物。
二、教学设计
(一)设计要点
教学开始,通过回顾第1小节的内容,由关键词语“逗人喜欢”引入,学习课文2—4小节。在学习第2小节时,从熊猫给人的整体感觉到颜色特点,逐句分析,紧扣外形如何“逗人喜欢”展开教学。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摸一摸、拼一拼、说一说多感官认识熊猫可爱的外形。在学习第3小节时,通过观看视频、品词品句,对比大熊猫小时候和长大以后的不同行为表现,知道小时候的熊猫活泼、顽皮,长大以后的熊猫贪吃、爱睡的有趣的习性特点。进一步探究大熊猫在不同时期习性特点不同的原因,一方面和体重的增长有关,另一方面和熊猫的饮食有关,从而引出第4小节。通过朗读、交流,知道大熊猫喜欢吃的食物是新鲜的竹叶、竹笋。观看大熊猫吃竹叶时的可爱样子。最后激情朗读全文,表达对大熊猫的喜爱。适当拓展,了解全世界大熊猫的现状,树立保护大熊猫和大熊猫家园的意识。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朗读、交流、触摸、拼图,学习课文2、3、4小节,知道大熊猫的外形、习性和喜爱的食物。
A组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4小节。知道大熊猫的外形特点、习性和喜爱的食物。能理解词语(呼呼大睡、新鲜、摆动)的意思和在文中的表达作用。能结合提示语,用自己的话介绍大熊猫的外形。
B组能跟着同学一起正确朗读课文2—4小节,知道大熊猫的外形特点、不同年龄段的习性特点和喜爱的食物。
2. 情感目标:感受大熊猫的可爱,树立保护大熊猫的意识。
(三)重点、难点
1. 重点:能正确朗读课文2、3、4小节,知道大熊猫的外形特点、不同年龄段的习性特点和喜爱吃的食物。
2. 难点: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3、4小节,读出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
(2)能结合提示语,用自己的话说说大熊猫的外形。
(四)教学流程:
三、精彩环节
片段一:
1. 朗读句子:大熊猫的身子胖,尾巴短。全身的毛又厚又光滑。
2. 提问:从这句话中,你们觉得大熊猫的哪些地方逗人喜欢?
生1:身体胖。
师:它有胖胖的身体,很憨厚可爱。
生2:尾巴短。
师:这么短的尾巴长在它这么大的身上,很有意思。
生3:全身的毛又厚又光滑。
3. 品词:厚、光滑
师:它全身的毛还又厚又光滑。“厚”说明熊猫的毛怎么样?
生:毛很多。
师:怎样的毛是光滑的?我们来摸一摸。
(学生摸一摸光滑的毛领)
师:感觉怎么样?
生1:滑滑的。
生2:很整齐。
生3:很舒服。
师:摸上去整齐、柔软、顺滑的毛,我们可以用光滑来形容。
4. 小结:大熊猫身子胖、尾巴短、全身的毛又厚又光滑,这些特点你们喜欢吗?
生:喜欢!
5. 齐读句子:大熊猫的身子胖,尾巴短。全身的毛又厚又光滑。
(本环节主要感受大熊猫给人的整体感觉“大熊猫身子胖,尾巴短,全身的毛又厚又光滑”。通过朗读、交流,学生发现了“身子胖”、“尾巴短”、“毛又厚又光滑”这些逗人喜爱的特点。“光滑”对于生活经验少的脑瘫儿童来说,是个难理解的词,先摸一摸黑色的、厚实的毛领,通过触觉,感受“什么样的毛是光滑的”。然后谈谈感受,“滑滑的”、“整齐的”、“很舒服”。学生找到了光滑的原因、手感特点。老师再用规范的语言做个小结。通过“摸一摸”活动,可以让学生通过触觉,直观感受“光滑的毛”,既便于学生理解大熊猫毛很光滑的特点,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找到、感受到了大熊猫可爱的特点,产生喜爱之情,朗读时,充满了对大熊猫的“爱”。)
片段二:
师:今天,老师带来了几幅拼图,你们想不想来拼一拼逗人喜欢的大熊猫?
生:想!
师:在拼图之前,我先来考考你们!谁来说一说?
1.
填空:大熊猫的( )和( )是白的,( )、( )、( )、( )都是黑的。
生:大熊猫的( 头 )和( 身子
)是白的,( 肩膀 )、( 四肢 )、( 眼睛 )、( 耳朵 )都是黑的。
师:看来同学们都已经记住大熊猫的样子了,我们分小组来比一比,看哪一组先把大熊猫的样子拼出来!
2.
学生分小组完成大熊猫的拼图、展示。
师:同学们拼得真棒!
3. 谁愿意结合刚刚学的课文和亲手拼出的大熊猫,用自己的话来介绍大熊猫的外形?
生:大熊猫身子胖、尾巴短、全身的毛又厚又光滑。头和身子是白的,四肢、肩膀、眼圈、耳朵都是黑的。
(这是一个巩固、提高的任务环节。要求学生在认识大熊猫身上的颜色特点后,用自己的话介绍大熊猫的样子。脑瘫学生的口述能力弱,要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比较困难。这是教学目标中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因此在让学生说之前,先通过填空和拼图两个活动,归纳、巩固大熊猫的外形特点。填空练习,不仅能巩固大熊猫身上黑白分布的位置,也给了学生一个规范的句式,为后面的说话做铺垫。拼图游戏让学生把脑中记忆的大熊猫以图像的形式表现,在拼一拼的活动中,不仅巩固了大熊猫的样子,还渗透了康教整合的理念,提高了学生手指精细的能力和手眼协调的能力。在两个活动的复习后,学生对大熊猫的可爱外形一定印象深刻,能较好地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的内容,正确率高,语言也会比较规范。)
片段三:
1. 朗读句子:它睡醒了,就摆动着胖胖的身体,走来走去,找东西吃。
2. 品词:就、摆动
师:“就”是什么意思?
生:马上。
师:说明大熊猫一醒来什么也不做,马上就想到找东西吃。它真是——
生1:爱吃
生2:贪吃啊!
师:“摆动”是什么意思?做一做摆动身体的样子。
生站起来,摇动自己的身体,左右摇摆不停。
师:瞧!这就是大熊猫摆动身体觅食的样子。(播放视频)
师:你觉得它的样子逗人喜欢吗?
生:喜欢!
齐读句子:它睡醒了,就摆动着胖胖的身体,走来走去,找东西吃。
(本环节主要品读长大后的熊猫贪吃的习性特点。理解副词“就”,知道熊猫睡醒了马上想到吃。课堂中学生议论纷纷,“真爱吃”,“太能吃了”。感受到了大熊猫“贪吃”的习性。再来看看大熊猫觅食的样子,请学生通过做动作“摆动身体”来模仿大熊猫摇摇晃晃觅食的样子,边看边做动作,生动形象地通过视觉和自己的模仿感受大熊猫觅食的可爱样子。学生你看我,我看你,在“摇摆觅食”的活动中,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对大熊猫的喜爱油然而生。同时还渗透了康教整合的理念,“摇摆”是对身体控制和平衡能力的一种训练。)
四、教学反思
这堂课,我和学生一起通过各种活动和大熊猫亲密接触。看图交流、品词品句、触觉体验、填空练习、拼图游戏、口头复述、观看视频、动作模仿、激情朗读多种活动进行教学。在教学中,学生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多感官参与活动,获得体验,产生对大熊猫的喜爱之情。我总结了以下几点。
1.
多感官参与,重视学生的体验
脑瘫学生由于与社会接触少,体验机会少,经验缺乏,影响了理解能力的发展。本堂课,通过多种方式、多感官参与加强了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体验,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能力。如观察图片,认识熊猫的外形特点;观看视频了解熊猫在不同年龄阶段的不同习性特点;摸毛皮,感受熊猫毛的“光滑”。做动作,体验“摆动觅食”的样子。这些方式可以将教学内容中的难点、重点形象地展现给学生,既便于缺乏经验的脑瘫学生理解,产生情感的共鸣,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2.
丰富活动形式,突破教学难点
脑瘫学生的口述能力比较弱,要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情。本堂课中,认识和复述熊猫的外形特点是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在教学中,先紧紧抓住文本,将第2小节的两句话分开出示,一一分析,让学生记住熊猫给的人整体感觉是“身子胖、尾巴短、全身的毛又厚又光滑”,再紧紧围绕熊猫的颜色特点进行教学。通过朗读、交流、触摸、特征填空和拼图练习多种教学形式学习熊猫的外形特点,为突破“用自己的话介绍熊猫的外形”这一目标做了很多铺垫,最后学生轻而易举地结合图片和文字的提示用自己的话介绍大熊猫的外形,突破了脑瘫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弱的难点。
3.
探究活动形式,渗透康教整合
脑瘫学生要康复和教育并进,在语文课堂中要探究康复和教学活动的融合。在本堂课的教学中,分两方面进行康教整合。一方面,通过使用一些康复器具达到平行式康复的效果,如使用肩带矫正学生的坐姿,使用沙袋提高学生腿部的肌力等。另一方面,在课堂中让学生通过拼图游戏,亲手完成一幅熊猫拼图,在巩固教学内容的同时,学生通过拿、捏、放的动作提高了手指精细动作和手眼协调能力。通过让学生模仿熊猫“摆动”身体的样子,不但感受了大熊猫觅食的可爱,而且提高了学生对身体的控制和平衡能力。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