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需求学生家庭教育补偿和优化的途径与方法
发布日期:2019-02-02   作者:特教研究所   

李晶晶 刘杰 陈纤纤

家庭教育是教育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位一体,共同构成了人的一生所受的所有教育的总和,其中家庭教育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于有特殊需要的孩子,家庭教育尤为重要。事实表明,有不少因残障而无法接受普通教育的孩子,在特殊学校和家庭教育的共同作用下,最后取得很大的进步,秘诀往往是有良好的家庭教育或开明的家长;而家庭教育缺失或家庭配合不够的孩子,最终学校教育也往往功亏一篑。在“全纳教育”的理念下,“零拒绝”原则要求保障每位孩子都有机会接受个别化特殊教育,即便特殊家庭,其家庭教育的功能也能从各种渠道获得补偿,孩子最终也能成长为社会有用之才。

一、特殊需求学生的家庭样态各异

家庭教育对于孩子的成长如此重要,但每个孩子的家庭都有不同的特点。有的家庭能为孩子提供良好的家庭教育,有的则无力提供,甚至还有的家庭是为孩子成长提供了负面影响。从广义上讲,每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都会产生教育上的特殊需求,而学校教育通常只能满足其一般需求,于是,家庭教育就成为满足其特殊需求的渠道。家庭教育的不足,就会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成为有特殊需求的学生。

一类是本身有残障的孩子,普通教育难以满足其特殊需求,而一般家长并无特殊教育的专业知识和能力,像海伦·凯勒那样的家庭毕竟可遇不可求。因此,残障孩子的家庭教育依赖于特殊学校的支持,满足他们各种个别化的教育需求。即便是因重度残障无法到校的学生,特殊教育机构也会用送教上门的办法为他们提供个别化的教育服务。另一类是本身并无残障,但出身在残障人士等特殊家庭的孩子,比如父母全是视障、听障人士等。由于受残障限制,父母无力给孩子提供正常的家庭教育。同时,这样的家庭往往在经济、文化等方面也处于弱势,孩子虽不属于学界所界定的特殊学生,但也对教育有特殊需求。实际上,除了残障人士家庭外,农村留守、父母双亡、离异、突发重大灾难以及服刑人员等家庭的孩子,或多或少在家庭教育和心理健康方面也会产生问题,这类孩子实际上也是特殊学生。但限于篇幅,本文研究对象以残障学生和残疾人家庭孩子为主。

不同家庭背景和个人状况的学生,其特殊需要也是各不相同的。政府、学校和社会机构要齐心协力,帮助这些家庭实施家庭教育缺失补偿和优化计划,要加强针对性,要针对各种不同家庭的需求对症下药,解决他们的困苦和燃眉之急,真正做到雪中送炭。

二、特殊学生家庭教育补偿需求不尽相同

前述各类特殊家庭的家长中相当一部分文化程度不高。以残疾人家庭为例,据统计,18岁及以上残疾人中从未上过学的占36.3%,小学毕业的占38%,初中毕业的占18.4%,受身体状况和文化素质等限制,很多残疾父母对子女家庭教育的认知、能力不足,导致孩子家庭教育缺失。不同的家庭,对家庭教育缺失的补偿需求也各不相同,有的偏重知识教育,有的则侧重道德教育或其他方面。

1.道德教育相对弱化

青少年时期是个体道德品质和行为规范养成的重要阶段,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在子女成长过程中,父母应该发挥好示范作用,营造一个良好的模仿学习环境,让子女形成正确的认知和行为习惯。但是,残疾人家长往往受自己行动能力限制,难以加强多方面对子女的言传身教。同时,由于社会对残疾人等还存在偏见,在各种负面家庭的标签下,子女往往会产生一种心理阴影。加上缺乏父母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和教育,容易造成不正确的认知,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

2.知识教育力不从心

在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共同组成教育体系中,家庭教育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它能有效帮助孩子实现早期的智力开发,掌握学习认知的方法,提升学习成绩。然而,残疾人等特殊家庭相对经济状况较差,精力更多投入在物质生活方面,父母文化素质水平较低,对子女知识教育更是力不从心。迫于现实生活压力,他们也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能力投入到子女的教育。这样就会造成生活在残疾人家庭中的子女比同龄人获得的学习资源少,在学习上始终处于劣势地位。

3.心理健康蒙受阴影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会影响其心理健康。相对于普通家庭,特殊家庭的孩子所承受的压力会更大,遇到的问题也会更多,家庭缺陷的阴影对其心理健康会造成不利影响,亟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有效加以疏导。但是,在残疾人等特殊家庭中,往往难以及时得到关注。在缺失关爱和引导的环境下成长,残疾人子女容易形成自卑、性格孤僻、社交恐惧等心理问题。

4.安全教育难以落实

特殊儿童和特殊家庭的孩子,由于缺少家长良好的监护和安全教育等各种原因,在社会生活中受到各种侵害,遭遇各种危险的机会也大大高于普通家庭的孩子和正常儿童。留守家庭、弱势家庭和残障儿童等遭受性侵、拐卖、强迫劳动和欺凌的事件经常见诸于报端。因此,对特殊孩子进行包括居家、外出活动、交通、防范人身侵害等多方面的安全教育至关重要,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紧密配合,做好各个环节的工作。然而在残疾人等特殊家庭中,由于监护人行动不便等原因,疏于对子女的安全教育和监护,导致这些家庭孩子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

5.家庭文化资本落后

文化资本是影响个人教育获得和社会地位获得的重要因素,是社会下层实现向上流动的有效手段。特殊家庭家长文化程度的不高,或者因身体各种障碍,造成家庭文化氛围的荒漠及亲子沟通阻隔。不少特殊家庭的孩子在升学、就业、交友、择偶等人生重大问题上都无法和家长商量沟通,甚至产生对父母的歧视、怨恨和不信任,久而久之影响了亲子感情和孩子成长。

三、特殊家庭教育优化途径各显神通

1.特殊学校教师有计划的送教上门

特殊学校教师有计划地送教上门,是补偿优化特殊需求家庭教育不足最常见的有效途径。教师利用送教上门的优势,通过课程渗透,最终达到优化特殊学生家庭教育的目标。例如,上海市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辖区内的脑瘫患者制订了详尽的个别化送教上门教育计划,从文化知识学习、“医教结合”的康复训练到社会融合的活动安排,可谓周密细致、详实全面。通过送教上门,给学生带来的变化是拓宽了知识面、扩大了生活范围、建立了同伴关系、改善了生活习惯;而给家庭带来的变化则是使家长对孩子有了更为客观的期望;也使家庭成员之间对孩子的教养观念更为一致;更使家庭成员积极且共同参加孩子教育康复。例如,刘杰、陈纤纤老师先后担任小Z的语文绘本教学任务,共同探索积累绘本教学的经验。在教学中,陈老师发现小Z的头脑中藏着许许多多想法奇特的好故事,但平时缺乏一个表达的平台。于是,她鼓励小Z通过口述作文的方式,将头脑中的画面呈现出来,包含补写和续写故事、观后感、剧本创作等各类丰富、有趣多样的形式。这样的“非典型”阅读写作课,让小Z开拓认识世界和表达观点的渠道,对于自我、家庭、伙伴、社区等也有了更多的思考角度,为小Z今后进一步的社会融合做好准备。这种形式很受小Z欢迎,也取得不错的效果。数学是小Z的弱项,对数量概念的建立特别困难,也有畏难情绪。陈老师以提升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为小Z学习数学的目标,想方设法以贴近生活的时钟、日历、钱币等内容,引导他发现生活中数学的趣味,并通过各类教具的演绎来帮助他真正理解“加与减”的含义,通过历史故事导入数学学习激发学习兴趣,运用亲子作业单巩固课堂学习等等。经过一年的实践,小Z能够初步掌握10以内的计算,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有所提升,愿意在激励下挑战难题,在数学课上的专注度也有所提升。最近,陈老师还在探索运用音控、眼控等辅具和技术,让小Z进一步开发学习和应用数学的潜能。

2.社会工作者专业精准的助人自助

社会工作是一种以科学的知识为基础,以专业的方法为手段开展的助人自助的服务活动。针对残疾人家庭教育中存的各种问题,社会工作在价值理念、理论指导、专业工作方法上能够发挥独特的作用和优势。目前,社会工作已逐渐成为维持社会正常运转、造福于民的不可或缺的职业。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助人的工作,能够通过科学的方法、专业的知识和服务,深入到有特殊需求的家庭,为社会弱势群体提供帮助和关怀。社会工作介入残疾人家庭子女的教育问题,其优势是:首先,社会工作专业价值理念能够为残疾人家庭教育提供有效指导;其次,社会工作研究视角能够为残疾人家庭教育服务提供有效支撑;第三,专业的社会工作方法能促进残疾人家庭子女教育问题有效解决;最后,社会工作最擅长的就是积极整合社区资源,为残疾人子女家庭教育营造良好的氛围。社会工作的主要服务对象是社区居民,可利用专业的社区工作知识、技能和资源,依托社区居委会、村委会、残疾人协会组织等,整合社会各类资源,为特殊家庭子女的成长提供良好的环境;通过多种形式,让特殊家庭及其子女与居民和其他组织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培养居民之间的互相帮助意识,宣传平等和谐的生活观念,消除歧视和偏见,以平常的心态对待残障人士及其特殊家庭子女,为残疾人等特殊家庭子女积极融入社区提供良好氛围,并利用社区的教育资源弥补家庭教育的不足。

3.志愿人员热心参与各显神通

开展特殊需求学生家庭教育补偿和优化工作,如果仅仅依靠特殊学校教师和社会工作者,对于各类有特殊需要的家庭的庞大数量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积极开拓志愿者队伍,补充特殊学校教师和社会工作者的不足是现实情况下有效和可行的手段。志愿者是开展社会工作的一支重要力量,通过从退休或在职的教师、科研工作者、干部等人员中招募志愿者,并对其进行一定的教育知识、社会工作知识的培训。只要秉承“奉献”和“激励”相统一的原则开展工作,充分挖掘志愿者队伍的积极性和潜力,那么志愿者将是不可小觑的一支重要力量。

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扮演者重要角色,可以给孩子正常的教育和指导,但对于残疾人等特殊家庭的孩子而言,父母身体上的残缺往往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这些孩子无论在求学还是在成长的道路上都比正常家庭孩子艰难,更加需要得到社会的关爱和帮助。可以通过特教学校、社会工作者、志愿者相互合作,补偿家庭教育的缺失,为特殊孩子创造更好的成长环境。

(作者单位:虹口区特教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