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活动日”课程伴随特殊学生快乐成长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课程是实现教育理想的载体,构建和实施课程的过程,就是学生快乐成长的过程,而课程文化集校园文化之大成,是学校办学特色和个性发展的集中体现。惠敏学校坚持以“全面课程,校本特色”为指导,进一步落实并丰厚《我是星星》学校课程方案;以“快乐活动日”活动为抓手,不断开发学生潜能,补偿学生缺陷,让特殊学生在快乐活动中健康成长。

一、精心组织,探索课程机制,保障校园文化建设

1.精选科目,形成特色

惠敏学校现有特殊学生120名,共设有九个年级,14个教学班。学生残疾类型除了智力障碍以外,还有自闭症、脑瘫、情绪障碍、言语障碍等。学生间的共性较少,个体间差异较大,为活动项目的整体开设、活动的开展带来了较大的难度。为此,首先对学校每个班、每个学生都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他们的兴趣爱好,衡量他们的能力水平,力争让每个孩子都能参与到“快乐活动日”的活动中来。其次对学校兴趣小组的一些传统项目进行了梳理,将一些实施难度大的项目暂时去除,保留和改进了一部分项目,并增加了新的活动项目,使活动更丰富、更适合特殊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文化知识、艺术创意、阳光体育、游戏工坊、自我服务、主题教育六大板块内容、40多个活动项目。

2.自主申报,成就特色

在课程方案制定后,一方面学校根据教师的特点、责任心和管理能力、活动组织能力等方面精心挑选项目教师,另一方面学校要求教师根据自身爱好、学科特长进行“快乐活动日”的自主申报,从而达到一名特色教师创设一个特色项目、一个特色项目成就一名特色教师的目标。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学校涌现出了编织、串珠、花泥、彩泥、版画等科目的特色教师。

3. 快乐走班,保证实效

学校打破班级、年级、学科的限制,让学生自主选择课程。每个班级的班主任可以根据活动菜单,结合家长的建议帮助学生进行选课,学校根据全校学生的选课情况,再进行统筹安排,合理地进行组班,尽可能关照到每个孩子的兴趣需求。在活动时间的分布上,学校充分考虑到特殊学生注意时间短、遗忘快等特点,将每周一、三下午第三节课(1450—1525)确定为“快乐活动日”的集体活动。同时另外选定中午时间,对一些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别化辅导,挖掘他们的潜能。如鼓励和指导自闭症学生学习、弹琴、打字等;教脑瘫的学生学习电脑画,锻炼其精细动作。此外,学校还成立了几支有特色的特奥轮滑队、特奥足球队、特奥滚球队、健身操队、合唱队、滚灯队等,让学生有更多的选择。

4.规范管理,形成常规

在开展“快乐活动日”过程中,学校以“精细化”管理理念,注重过程、过程及细节与结果的统一。教导处做好课程的指导和落实,布置“快乐星期日”的实施要求,完成科目方案,精心设计教案,并填写好《奉贤区中小学拓展型课程科目教学活动记载》,做到“四定”:定点、定时、定人、定内容,以保证活动质量。

教师注重对学生过程性指导和多元化活动评价,每年分别在五月艺术节和迎新活动时,进行学校学生兴趣活动作品动、静态展示,表彰优秀,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每学期,指导教师将学生活动评价填写在《足迹》中。期末,学校根据常规检查情况、记载情况和教学成果等将指导教师考核纳入学校教师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中,表彰一批优秀教师,从而推进活动长效开展。

二、整合资源,构建课程体系,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1.课程统整,架构板块

学校整体构思、整合资源、优化配置,积累提炼了六大板块近40多门课程项目,并以菜单形式供学校教师、学生选择。主要有以下六个板块。

文化知识板块:共积累了经典诵读、课本剧、看图说话、趣味识字、趣味数学、科普常识、棋类、电脑打字等8个项目,适合在语文、数学方面能力较强的学生,通过诵读、表演、探究等方式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陶冶情操。

艺术创意板块:共积累了巧手做系列(彩泥、花泥、剪纸、编织、串珠)、儿童画、电脑画、版画、布贴画、合唱、器乐等11个科目,适合喜爱美术、音乐的学生,通过动画、剪、贴、唱、敲等,培养学生的创造力、想象力,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阳光体育板块:共积累了特奥体育(轮滑、滚球、足球)、民间体育、阳光健身操、滚灯、感觉统合训练等7个科目,适合热爱运动,或者在运动方面需要补偿缺陷的学生,通过鼓励学生参与体育活动,增强学生身体的协调能力、勇敢尝试、争取胜利的信心。

游戏工坊板块:共积累了快乐变变变系列(拼图、雪花片、扭扭棒、积木)、我和“巧虎”、我和“天线宝宝”、我和“喜羊羊”等7个科目,适合低学段、综合能力较弱的学生,通过游戏的形式,让学生的认知、动作、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改善。

自我服务板块:共积累了生活小达人之劳动、生活小达人之家政、生活小达人之美食、生活小达人之环境等4个科目,适合中高年级的学生,通过生活技能的培训,提高学生自我服务的仪式,增强生活自理能力。

主题教育板块:共积累了我学礼仪、安全伴我行、感恩的心、青春期心理辅导等4个科目,适合各年龄层学生,通过主题教育的形式,培养学生良好的礼仪规范,建立学生健康的心理。

2.校外资源,引进整合

一是邀请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区内兄弟学校陶艺、彩泥、滚灯指导教师到学校培训,培训的对象包括老师和学生。开展不同学校、不同领域的同行相互切磋、相互探讨,为“快乐活动日”的深入推进注入新的动力。二是组织教师培训学习,如在“中小学生艺术专场”“滨海之夏”等参展节目的排练中,多次请来区领导专家指导,提升节目的内涵。三是共建单位融合活动,如安全教育、集体生日、感恩活动等主题教育活动,为全校师生带来了新的生机。

3.丰富资源,活用场地

多彩的课程需要不断引进丰富的教学资源。对特殊学生来说,枯燥呆板的教学资料往往不能引起他们学习的兴趣,因此,在“快乐活动日”中,教师除了选用现有的教学资料外,还鼓励教师从网上精选一些音像资料作为教学参考,如巧虎、天线宝宝、喜羊羊等,学校为此还与专业教玩具公司签订协议,定期为师生选购扭扭棒等游戏用品、体育器械等。同时,在场地使用方面,除了教学楼14个教室外,20多个专用室为师生活动敞开大门,专用室功能各异,设备齐全,大大满足了活动所需。

三、教研一体,强化课程指导,提升校园文化品质

1.团队合作,自学自培

“快乐活动日”点亮了特殊学生的心灯,也叩开了老师的心门。随着“快乐活动日”的深入开展,学校依托艺术教育教研组和体育教研组等进行教师专业培训,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先后有两位教师成为区工艺美术骨干班学员,两教师成为区青少年活动中心工艺美术中心组成员,他们将最前沿的艺术教育信息带到学校,带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中。学校还委派编织项目的老师参加上海市特奥中心的阳光之家组织的编织培训,鼓励老师自己去城隍庙学习串珠工艺等,扎实了教师的工艺技能。

2.梳理完善,精修方案

在多年的课程实践过程中,指导教师渐渐积累了一些成熟的教学方案,但往往缺少统筹性、推广性,为此学校组织教师通过梳理、整合、修改、完善,在艺术创意板块中率先形成了“巧手做”系列课程,汇集了绳线编织、剪纸、学串珠、制作丝网花和学做花泥五个项目。这些项目共性为学生在“玩一玩、剪一剪、编一编”的过程中制作出一个个生动形象的作品,使学生体验成功的愉悦和创造的快乐,同时,在制作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能力得到了培养,语言、交往能力得到了发展,审美情趣得到了激发。如:“玩彩泥”项目,在揉一揉,捏一捏反复操作中,学生的肌肉群得到了锻炼,当学生将完成的作品向老师、同学、家长展示的时候,学生的语言能力和交往能力都得到了发展。这样的编写方式为一线教师提供了直接可使用的教学资源,同时也满足了教师个体专业发展的需要,还对其他教师创造性地开展教学活动做了示范与引领,

3.扬长补短,整体优化

随着学生残疾程度的日益严重,学生总体能力水平降低,走班形式下的各班学生能力差异更加悬殊,对于一些能力较差的班级,教师往往束手无测,教什么?怎么教?对此,学校主动召集指导教师进行研讨,对学生情况进行分析,在不放弃、不抛弃的指导思想下,以生活适应为核心,不断挖掘适合这些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如,在阳光体育板块中增设“感觉统合”项目,加强学生平衡性、协调性的训练;在游戏工坊板块增设了“我和巧虎”等科目,培养学生交往能力;在自我服务板块,增设了“生活小达人”等科目,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自理能力。

四、注重效果,彰显课程魅力,打造校园文化特色

1.品牌活动与课程特色相结合

依托“快乐活动日”平台,不仅丰富了学生的校园生活,同时也为师生提供了一个更广阔的舞台。在每年开展的为期一个月的艺术节活动中,开辟的“工艺美术”“星光达人秀”“经典诵读”等专场活动让学生们积极参与,体验成功;每年的助残日、特奥运动会、“六一”节、家长开放活动中学生们展现自信、融入群体。“我心中的特奥”“小画家、大手笔”等小型美术竞赛和“班班有歌声”“唱响心中的歌”等歌唱比赛,做到了人人参与、班班有奖,激发了学生的兴趣,在艺术表演的大舞台上,学生找到了自我,体验到了成功喜悦。

2.课程活动与校园文化相统整

进入惠敏学校,随处可见学生的剪纸、版画、花泥、串珠、绘画作品,这些融合了学生和老师汗水的作品为学校带来了生机,是特殊学生的骄傲。同学们也会自豪地告诉别人“这是我画的”,“我的剪纸作品不错吧!”学校把这些素材、这些资源在校园这个有限的空间内精心布置,融入到校园环境中去,让每一块墙壁说话,让每一个空间都能激起孩子对校园文化的认同感,给这些物化的设备设施赋予生命的意义。校园文化的熏陶起到了“润物细无声”的渗透作用,它以其独特方式,滋润着孩子们的心田,熏陶着他们的心灵,培植着他们的梦想,并随着个人的成长变化,产生认同感。



(作者单位:奉贤区惠敏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