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展医教结合实践 提升随班就读质量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上海市视障随班就读工作实践与探索

徐洪妹

视障学生个体内和个体间都存在很大差异,而且他们常兼有智力障碍、自闭倾向、运动失调等缺陷,甚至兼有脑瘫、癫痫、心脏病等的视障学生也越来越多,普通学校的统一课程及集体教学方式难以满足视障学生多样化的需求,需要康复与保健等的介入。根据市教委提出的特殊教育发展目标 “医教结合、按需施教、开发潜能、人人有所发展”,2010年起,上海市盲童学校与眼科医疗部门展开合作,开始探索随班就读的新模式。

一、开展医教结合实践

(一)成立“中心”,建立体系

20104月,我们成立了上海市视障教育指导中心, 承担了全市视障随班就读工作的管理指导任务。中心面向视障随班就读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及其在教育、康复与保健等方面的需求调研,发现学生在康复领域的需求比较多,主要集中在定向行走、认知康复、心理康复、社会适应等方面;此外,绝大部分学生对眼病及其预防措施都不够了解,助视器的使用率也非常低。综合多方面的因素,我们建立了上海市视障随班就读巡回辅导支持服务体系。

(二)明确目标,制定计划

实践初期,我们思考了巡回辅导的问题所在,制定了初步的行动计划。该计划由上海市视障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市中心”)、 区县康复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区中心”)、眼防中心组成的团队对学生、教师提供支持服务,内容包括诊断评估、咨询、个别化教育计划(以下简称“IEP”)的制定与实施、直接教学、辅助器具及教材的提供。市中心为有效开展巡回辅导,制定了多项工作制度,组织各区中心主任、教师进行低视力基础知识和教育教学方法的培训。同时,选取部分学生进行个案研究,确定从教育、康复和保健三方面展开巡回辅导。

(三)组织开展巡回辅导服务

巡回服务团队由“市中心”和“区中心”的巡回辅导老师及其他相关服务人员构成。主要的服务对象为视障随班就读学生、家长和普校教师。

1. 提供全面服务

第一,进行评估与安置。评估工作主要分为两大块:一是诊断评估;二是综合性评估。在诊断评估方面,首先由普校发现疑似视障学生,然后将名单上报给各区中心,再由区中心上报到市中心,由市中心与眼防所合作,组织进行视力检查。眼科医生通过筛查确定对象,市中心将筛查结果及时反馈到各区中心,各区县“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负责对视障学生进行教育安置,其中安排到普通学校就读的学生成为随班就读教育对象,市中心对这些学生进行建档登记,然后实施评估。在综合性评估方面,市中心指导区中心开展教育、心理、视功能、定向行走等领域的评估,同时还指导如何利用测量法、问卷法、访谈法、观察法、档案查阅法等方式进行评估;区中心协助普校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心理评估;普校教师还要做好学生日常的学业评估工作。

第二,创设不同的教学环境。根据学生对光线、照明、色彩、反差、距离等方面的不同要求,指导学校进行适当的环境调整,为学生建立一个安全、适当的学习环境。如白化病、先天性无虹膜等学生,一般安排低度照明;而青光眼、视网膜色素变性、病理性近视等学生,则安排高度照明。在通道或走廊的正中央加一条黄色的引导线,便于学生定向和分道行走;在楼梯起始阶和终止阶处铺设颜色鲜明的地垫或不同于周围材质的标识;在门框四周涂上反差较大的颜色;在门把手上挂颜色鲜明的挂件或涂色;在玻璃门上贴上颜色鲜明的标识;教室窗户上要装窗帘或遮阳板;课桌桌面避免使用光滑的材料;提供阅读架等。

第三,开设个性化课程。视障随班就读学生除学习普校课程外,巡回指导教师还为盲生安排了盲文、感知觉训练、定向行走、生活技能与社会交往技能等课程;并安排低视生在助视设备的辅助下进行印刷体文字的学习,还增加了功能性视力训练等康复课程。

第四,提供保健服务。由眼科专家和巡回辅导教师进行会诊、咨询,包括眼病知识的了解、残余视力的保护和助视器的使用与维护等。中心每年组织一次例行视力检查,针对不同眼病情况,安排眼科医生诊治或重新对其进行教育安置。

第五,提供毕业转衔服务。对于小学或初中毕业班的视障随班就读学生,巡回辅导团队为其提供升学信息,协助他们进入合适的学校;还为其提供市、区残联的相关政策及培训信息,并开展职业培训,为毕业生创造良好的就业方向。

第六,提供辅具及学习材料。“市中心”为视障学生配发助视器,提供大字课本及低视力作业本,提供盲文笔及写字板。

第七,制定与实施IEP。首先,由市、区巡回辅导教师和眼科医生为主的多学科合作团队制定IEP。其次,由巡回辅导教师、眼科医生、普校教师及家长按照IEP的要求对学生进行教学和指导。最后,由普校教师实施进行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及时调整IEP

第八,进行学业评价。主要对学生在拓展性课程上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包括盲文、视功能、定向行走等方面的内容。

2. 指导普校教师教学

首先,指导规划的制定,由市中心和眼防所联合区中心协助普校教师对学生进行IEP的制定,巡回辅导团队为所有教师提供IEP材料,指导教师根据学生评估结果制定IEP的目标及考核工作,并提供咨询服务;其次,提供教学康复指导服务,主要由巡回辅导团队协助教师调整教育策略和方法,包括环境的设置、教学的调整、辅助材料的使用、个性化的辅导等;再次,提供教学材料等,根据学生眼病及学习特点,巡回辅导团队为教师提供有声教材、直观教具等;最后,指导学生评价,评价包括日常的作业测验及期末考试,巡回辅导团队根据学生特点指导教师对考试进行调整,如放大试卷字号、延长考试时间、笔试改口试等。

3. 为家长提供咨询

首先,巡回辅导团队通过面谈、电话、短信等方式解决家长遇到的问题,比如无障碍环境建构、家校沟通技巧等;其次,中心为家长在眼科、教学上的注意事项提供培训,指导其使用及维护助视器,并提供最新的助视器信息;再次,提供家长在家庭中对孩子进行康复训练、教育指导的方法,帮助家长营造一个不仅包括物理环境还包括态度上的无障碍的家庭。

4. 协助区中心开展随班就读工作

市中心从以下几方面对区康复教育指导中心进行直接服务:其一,督促其推进普校康复保健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并对课程实施效果进行监控;其二,为区中心巡回辅导教师提供专业培训,培训人员主要由市中心和市眼防所的专职人员来担任。

5. 强化中心管理,保证工作质量

首先,采用多种形式,加强理论学习。每学期,市中心制定巡回指导教师学习方案。如邀请市眼防所医生做眼病知识讲座;请有经验的老教师做“视障随班就读学生教育评估表”的解读等讲座;同时选派教师参加市教委、特教研究所、华师大等部门举办的各项研讨与学习活动。其次,建立校内例会制度。每周召开一次例会,通过交流工作心得,帮助大家学习他人工作中的长处,针对突出问题开展讨论,及时调整工作方法或方向。最后,建立信息共享平台。利用校园网开设“随班就读”板块;设立视障知识资源库;建立“随班就读巡回指导教师”QQ群;开设服务热线等。

二、提升医教结合的质量

经过三年多的工作实践,在医教结合背景下开展的巡回辅导成效显著。对学生、教师、家长都带来了积极影响。

(一)学生方面

对学生的促进作用最为明显,具体表现在学业成绩、社会交往、自信心以及人生观等方面,这也是我们一切工作的中心。

(二)教师方面

对普校教师的工作态度和教学策略产生了积极的影响。老师能够正确理解学生的眼病及其危害,主动调整教学策略,教学更有针对性。态度也由以前的不理解、不关注、不支持到现在的关爱、宽容和关怀。

巡回指导老师通过工作,理论和实践操作的能力都获得了很大提升,如视障教育教学方法、眼病防治、视功能训练、助视器原理及使用、心理辅导等方面,他们都能有效地指导普校老师、学生及家长。同时,巡回辅导老师在实践中发现问题,并通过课题研究的方式解决问题。此外,巡回辅导老师注重积累工作方法和实践经验,进行论文撰写、工作总结、个案研究等,为随班就读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家长方面

在工作中,我们发现许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理念与方法、助视器的使用等方面普遍存在困惑,为此我们走进学生家庭,对家长进行沟通与指导。通过长期介入,家长教育孩子的知识、情感态度、方法技能等都得到了很大改善,也能在家中指导学生如何使用助视器。如以前家长认为孩子可怜无助,于是在家里包办一切,后来家长认识到弊端,开始转变态度和做法,鼓励孩子自己动手,并且给予有效指导及亲身示范。

三、未来展望

(一)完善并落实政策法规

针对随班就读的相关政策法规早有出台,但从实际情况来看,视障学生在普校的学习生活现状并不理想,不仅体现在学业方面,还体现在心理健康、学习生涯规划、职业导向等方面。如何切实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相关部门出台强制有效的政策法规,并推行到普校日常教学中去,切实落实各项工作,专人负责,定期考核,才能保证视障随班就读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得到发展,促进他们融入普校环境中,并为真正融入社会打下基础。

(二)开展跨学科合作

在工作过程中,我们与眼科医疗部门的合作还不够,只涉及开始阶段的诊断鉴定工作,在后期的教育评估、视功能康复等领域并没有全力参与,导致教育康复工作还不到位;同时,随班就读学校的参与也非常有限,他们往往觉得本身的工作负担已经够重,不愿再管理随班就读学生,导致对随班就读工作的支持不够,再加上他们对视障教育的了解甚少,对学生的教育存在不足,因此后续工作还需要特殊教育、眼科医疗、普通教育及家长等各方面的共同参与。

(三)进一步扩大服务对象

未来的工作方向还应将盲校的学生纳入其中,将随班就读和盲校的视障生进行对比研究,探究不同安置模式对视障生在学业、认知、情感、交往、社会适应等方面影响。

(四)调整并完善,推广该服务体系

目前的体系还需要进行不断地调整和完善,并推广到其他地区,在全国范围内实施视障随班就读巡回辅导体系的实践工作,让更多地区、更多学生受益。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