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盲校定向行走教学现状及对策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健(执笔)

 

定向行走是视力障碍者一生中最重要的技能之一。拥有良好的定向行走能力,有助于视力障碍者平等地参与社会生活。因此,学会像普通人那样顺利地行走是视力障碍者生存的最基本条件和最基本的人权。

我国目前在大部分盲校、盲聋合校、特殊教育学校内开展了定向行走教学,但由于各校领导重视程度、师资力量、教学资源、师生认知程度等方面的差异,导致定向行走教学情况差异很大。

为了能够获得真实有效的信息,我们向全国35所盲校、盲聋合校、特殊教育学校的定向行走教师发放自编问卷,收集第一手的资料,并对调查结果进行了分析。

一、国内盲校定向行走教学基本情况

1.定向行走任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多选题):在参与调查的所有42名教师中,仅有1名教师到美国密歇根大学接受过一年时间的定向行走系统培训。48%的教师参加过教育部、中残联举办一周到四个月不等的全国短期培训班。短期培训班的培训时间差距很大,有2名教师参加过1991年教育部举办的三—四个月比较系统的培训,其他为一周到一个月不等的短期培训。29%的教师在特教学院、系学习过定向行走,学习时间一般为一个学期36课时。还有24%的教师是由本校其他定向行走教师教授,另外14%则是通过看书、网络查询等方式自学。

2.各学年段定向行走课程安排:在参与调查的21所学校中,80%以上的学校定向行走教学局限于小学阶段,14%的学校在初中阶段、5%的学校在高中及中专阶段进行定向行走教学。另外,19%设有学前及多重残疾学生教育的学校也进行了定向行走教学。(见表1

 

1各学年段定向行走课程安排(按21所学校数统计)

年级

学前班

多重班

一年级

二年级

三年级

定向行走教学

4

4

20

19

20

百分比

19%

19%

95%

90%

95%

年级

四年级

五年级

六年级

初中

高中及中专

定向行走教学

19

17

15

3

1

百分比

90%

81%

71%

14%

5%

 

    3.各类人员的重视程度:这个调查结果显示,从校领导、非定向行走教师、学生家长到学生对定向行走的重视程度都不是很高,而比例最大的是选择“一般”。学生选非常重视(喜欢)这一项相对较多(40%)。(见表2

                 2各类人员对定向行走的重视程度统计表

 

 

非常重视(喜欢)

一般

不重视(不喜欢)

校领导

30%

65%

5%

非定向行走教师

27.5%

55%

17.5%

学生家长

25%

47.5%

27.5%

学生(喜欢)

40%

57.5%

2.5%

  

4.教材的使用情况(多选题) 74%的教师使用2000年人教社出版的《盲校定向行走课程教师教学用书》,21%的教师使用自编教材,另外有7%的教师使用港台及国外教材。

5. 实施定向行走训练的场地(多选题):目前定向行走教学场地还局限于校园内(88%)及校园周边(69%),能到社区及公共场所训练的只有14%

6.定向行走教学形式(多选题):74%的教师采用一对多的教学形式,33%的教师采用一对一教学,还有14%教师采用二对多教学,部分教师混合采用以上教学形式。

        7.所缺乏的定向行走教学资源(多选题):在这项调查中,教材、教具、教学方法、评估方法都有所缺乏,所占比例也大致相近。(见表3

3各校缺乏的定向行走教学资源的情况

教学资源

教材

教具

教学方法

评估方法

人数

24

26

20

24

百分比

57%

62%

48%

57%

 

        8.国内盲校之间定向行走教学交流:在被问到国内盲校之间定向行走教学是否有必要进行交流时,所有的调查对象都认为很有必要。

二、现状分析

1.定向行走教师培训体系不健全,定向行走师资严重不足

通过客观题和开放题目的分析发现,师资是制约本学科发展的主要问题。国内缺乏专业化的定向行走师资培养机制和机构,导致多数学校缺乏定向行走专业教师,教师接受培训时间及内容差异很大,有的教师甚至只是通过看书自学就进行教学。大多数定向行走教师平均周课时数不到4节。由于是兼职上这门课,教师也没有时间及精力认真研究专业知识及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多教师少,教学主要以一对多的形式为主,课堂教学效果有限,教师也很少敢让学生走到校外、社区及公共场所等地方进行训练。

2.盲校定向行走教学普遍缺乏教学资源

通过调查结果分析不难看出,不论是教材、教具、教学方法、评估方法等,各方面都存在发展不平衡。目前大部分老师正在使用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盲校定向行走教师教学用书》,但这本教师用书中没有明确提及各年级教学内容、方法和策略,也没有明确可行的评估方法,实物教具及触摸地图等直观教具也没有介绍。

3.教学学年段、教学形式及教学内容安排、教学场所等有很大差距

    从调查结果看,大多数盲校仅在小学阶段进行集体教学,而在学前以及初高中(中专)阶段进行训练的很少,这会影响视力障碍者早期的感觉发展,以及后期在实际环境中的应用能力。有很多盲校的定向行走训练还局限在校园环境内进行,部份到校园周边进行训练,只有少数能做到与视力障碍者的日常生活、未来的社区生活环境相结合。定向行走训练到实际的生活环境中是最好的。但由于受到路况复杂、交通混乱、教师人数少等因素制约,外出教学难以保障。

4.各地盲校定向行走教师之间缺乏有效交流

从个人信息调查可以看出,只有不到一半的教师参加过国内为数不多的定向行走交流活动,这其中有2006年在香港召开的第十二届国际定向行走大会。2008年在南京盲校召开的全国盲校定向行走教学研讨会,另外还有残联举办的一些定向行走短期培训班。国内盲校由于地域上相距太远,交流起来也很不方便,很多教师上课时有了疑惑也很难找到讨论、学习的地方。在开放题中,绝大部分教师也提出了要多进行交流的建议。

三、对策

1. 加强定向行走师资专业培训

在现阶段我国还不能马上构建专业定向行走师资培训体系的情况下,应该多通过教育部或残联组织举办中、短期培训班,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教学行政管理部门和学校要提高重视程度,增加专业教师人数和教师人均周课时数,让教师有更多教学实践机会。

2. 提高定向行走课程专业性

应该通过多种途径使定向行走课程更加系统化、全面化、专业化,使教材日臻完善。要明确各学段、年级的教学安排以及评估标准,要充实教具设备,创设更多的训练环境和较好的教学情境,总结教学方法和策略,完善评估方法等。

要积极改进现在大多数学校一对多教学的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重视对较困难的学生进行一对一的个别化训练,帮助其尽量跟上班级其他同学。对初中以上的学生更要采用一对一训练的方法,多到实际生活环境中进行训练,在人行道行走、过马路、乘交通工具,熟悉回家路线、社区环境,到商店、超市购物,到图书馆借书、药店买药等。

3. 建立各种交流研讨平台

通过建立各种平台增加国内定向行走教师交流机会。比如,定期组织教学研讨活动、开设定向行走教学网站专栏、建立定向行走资源库、开展网络交流研讨,要通过各种渠道借鉴国内外优秀教学经验成果。

4. 创造良好出行环境

要让社会上更多的人理解视障者为什么要外出、视障者外出需要什么样的环境、哪些障碍会对视障者外出造成影响等,以减少人行道及盲道上的乱停乱放等现象。在一些地方设置对比度较强的色彩标志,便于有剩余视力的视障者行走。要鼓励人们在必要的时候对视障者进行帮助,比如乘公交车、过较宽的马路、在公共场所填写表格、寻找需要购买的物品等。

5. 借鉴经验,更新教学理念

在美国的视障者教育体系中,定向行走占到了一个很重要的地位。只要孩子的视障情况一旦被确诊,相关的教育人员就会介入这个孩子的生活,为他制定早期干预计划。盲孩子从学习走路的那一刻起,就会接触到定向行走,定向行走的教育贯穿着盲孩子成长的全过程。他们从小就会拥有根据自己身高、步幅等个人特性定制的盲杖,随着孩子的不断成长,利用盲杖保障自己独立行走的安全将成为他们根深蒂固的观念之一。定向行走的教育内容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增加,难度也逐渐加深,从最初简单的盲杖探路,到对周边环境的认知,直至能够让盲孩子独立行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实际情况。教学环境从小环境例如教室、走廊等逐渐过渡到大环境包括超市和体育馆等,环境本身也逐渐从虚拟环境过渡到真实环境。整套教学既自成完整体系,也做到了与其他学科的良好整合。

 

(课题组长:张健,组员:徐洪妹、褚英、谭和平、彭红巍、传法、胡进、卢天庆、高勤、任铮浩)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