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农村背景下特殊学生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胡银林

本校地处上海市郊的鱼米之乡——青浦区,在校学生来自于本地区的随班就读学生和轻度智障学生。学校“立足特教,依托普教、职教,普、职、特有机结合,有机渗透”,不断深化“以生为本、因材施教、注重实效、追求创新”的办学思想,努力实践“为每一个学生提供最适切的教育”的办学理念,注重对学生适应社会能力的培养,使其掌握一技之长,最终成为服务社会的合格建设者。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者,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和专业技能,将这部分特殊人口压力转化为人力资源,也是为了更全面实现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本文就是从特殊学生需求和基础出发,进行初职延续性办学模式探索,实现教育均衡发展,促进社会公平,学校以构建“初职延续性教育”的研究作为课题,开展适应农村特教学生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探究,构建和谐社会。

在课题研究中,我们确立了“建立适宜轻度智障类学生进行职业技术教育的课程方案、专业设置、师资建设、课程与教学管理等方面内容”的目标,在对初职校毕业学生的择业意识、社会适应、集体意识、合作精神等方面的素质进行全面的调查分析的基础上,主要对初职延续性办学的专业设置课程方案、师资建设、学业评价、学校管理等方面内容进行实践研究。

多年来,我们从课题入手,开展实践研究,取得了以下成果。

一、构建了“初职延续性”办学模式

“初职延续性教育”办学模式是青浦区初等职业技术学校和青浦区(中等)职业学校合作为特殊学生量身定做的一套部分初职毕业生延读模式。该模式旨在充分开发和利用两校教学、教师资源,为特殊学生继续接受中职教育提供一条高效经济的绿色通道。

二、“初职延续性教育”办学模式的实施及主要亮点

此模式分成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初职阶段

1. 设置课程:课程分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部分。基础课程包括文化基础课程和专业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包括选修类和拓展类,选修课程根据各年级学生的接受能力安排难易度不同的选择性课程内容,拓展型课程有金工、木工、软陶、丝网花、书法、篆刻、食品雕刻、菜肴围边、串珠、布艺、手工编织、民俗面点等近二十门课程内容。活动课程主要由兴趣活动、专题教育与班团活动、社会实践与社会服务所组成。

为了使不同层次与水平学生都能在各自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适切发展,学校的教育、教学以及与之相应的课程内容、要求等都应主动地去适应每个特殊学生的特殊需要。为此,学校在三类课程校本化实施的过程中,逐步对课程开设、专业设置等方面加以丰富与完善。例如2006学年学校课程计划中开设了服装工艺、中式面点、中式烹饪等 6门专业课程以及11门拓展型课程,到2013学年学校课程计划中的专业课程逐渐调整为服装工艺、中式面点、西式面点、中式烹饪、西式烹饪、园艺插花、园林CAD 、茶艺、商品收银、餐饮服务、会务接待、客房服务共11门专业课程以及20门拓展型课程。

2. 提出实习要求: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方针,按照“学以致用、专业对口、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进行。每学年教学时间40周。其中社会实践2周,复习考试、节假日及重大活动4周,授课时间按34周计。每周总课时量为34节,每节课按40分钟计,课间休息为10分钟。其中不读中职班的,第三学年为实习;就读中职班的,第三学年继续在校读书。

第二阶段:中职阶段

在初职校学习两年后,大部分学生参加实习,有愿望继续学习的,则在校内就读中职预备班(一年),毕业后在校内继续接受由青浦区(中等)职业学校和青浦区初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办的中职班学习(第三年参加实习),接受相当于普教高中阶段的教育,最终达到相当于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的课程目标的要求。学习合格由青浦(中等)职业学校颁发毕业证书。

1. 制订合适的教学计划

从特殊学生发展需要出发,根据特殊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认知水平,构建文化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并重,满足特殊学生就业需要,体现时代特征、农村特色与特殊学生特点的课程体系。

2. 构建操作性的课程体系

根据“时代特征、农村特色、学生特点”的要求,把学校课程设置为基础课程、拓展课程和活动课程三大部分。基础课程旨在促进特殊学生基本素质的形成和发展,体现现代社会对特殊学生素质最基本的要求。拓展型课程和活动课程的开展由学校统筹安排。

3. 确定教学内容

文化基础课力求最大限度地提高特殊学生的文化基础知识,达到相当于高中阶段的学历水平。专业课有必修和选修两种以上的专业课程,主要有茶艺、电子商务、西点、西烹、会务接待等。拓展课程旨在满足特殊学生就业以及学生兴趣、特长与个性发展的不同需要,其课程内容由学校统筹安排,学生自主选择为主。活动课程则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点适时开展相应的活动。

4. 组织课程实施,落实课程评价

在遵循课程基本设计思想的前提下,选择与整合各类课程,形成体现本地区和本校特色、符合特殊学生认知发展和缺陷补偿的学校课程计划,合理而有序地安排课程,增强课程对学校和特殊学生的适应性。在课程实施中关注差异,实施个别化和个性化教学,帮助特殊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对特殊学生综合素质的评价。把过程性与终结性、形成性与发展性、定性与定量评价进行有机结合;把特殊学生的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采用学生自评和互评、教师和家长共同参与的多种评价机制,客观评价特殊学生在校期间纵向发展的状况和学业上所取得的进步。

此外,还对教师专业水平和课程教材建立了评价制度。

三、实践的成效

(一)提高了特殊学生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由青浦(中等)职业学校和青浦区初等职业技术学校联合举办的让特殊学生初、中职连读的办学模式,对教育实践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当前特殊学生初职毕业后年龄相对较小,有充裕的时间来接受中职阶段的教育。同时从就业市场来看,现在用人单位对学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而初职毕业生虽然具备一技之长,但由于社会发展较快,单一技术已不能适应时代需要。据统计我校初职毕业生就业率为90%,而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为100%。而且我校的中职毕业生在择业意识、社会适应、独立处事、行为习惯、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创新表现、薪酬等方面明显高于初职毕业生。

(二)促进了学校的内涵发展,提升了学校办学水平

1. 形成了学校特色课程方案。在“开启每一个特殊学生智慧的钥匙——学校课程方案”的基础上,我们根据初职毕业生的文化基础和职业技能水平,结合中等职业学校的要求,制定了与学校现有制订的课程方案相适应、相衔接的中职阶段的学校课程与教学方案,该方案荣获了上海市首届课程方案评选二等奖。

2. 建立了以特殊学生发展为本的学业评价体系。从“学做人、学文化、学技术”三个维度,以学分制的形式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通过过程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和发展性评价,尽最大努力发掘每一位特殊学生的潜能,让每一位特殊学生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其将来更好地适应社会、服务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该研究成果在青浦区第十三届科研成果评选中获二等奖。

3. 促进了教师专业发展。学校现有师资本科率100%,研究生1人,教育硕士4人,中学高级教师5人,高级技师2人,技师5人,区名优教师3人,涌现出了市模范教师、市园丁奖、市特殊教育先进工作者等一批师德好、业务精、乐于奉献的教师群体。学校于20106月被评为青浦区教师专业发展示范校。

4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大教育体系。学校形成了“以学校教育为主导、家庭教育为基础、社会教育为依托”的三教结合工作格局;实行了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社会实践(实习)三位一体的运行机制;构建了“纵向衔接、横向沟通、内外结合”的三维德育工作体系。“三教”、“三位”、“三维”相辅相成,有机联系,形式不同,目标一致。学校连续被命名为上海市“十一五、十二五”家庭教育实验基地。

5初步形成了“初职延续性教育”办学模式。我们预设了中职预备班,目的就是让特殊学生更好地适应中职阶段的教育。学校从编班、师资配备、专业设置、教材选择等方面开展了有益的尝试,努力使“初职延续性教育”有机衔接,根据每一个特殊学生的特点,使其在自己的最近发展区内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学校的办学水平,在2011年的办学水平督导评估中,得到了专家和领导的一致肯定,被评定为规范A级,今年5月学校顺利通过了区新优质学校的评估验收。

特殊学校“初职延续性教育”办学模式是一种较为科学的初、中职连读学习模式,为希望继续接受中职阶段的特殊学生提供了一条高效经济的绿色通道,有助于提高特殊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竞争力。今年年初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特殊教育提升计划20142016年》中指出要为残疾人接受成人高等学历教育提供便利,加强残疾人职业培训,提高就业创业能力。我们要抓住机遇,继续探索,丰富和完善新农村背景下特殊学生职业教育的办学新模式。

(作者单位:青浦区初等职业技术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