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爱特殊学生 提升特教品质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郑建国

近年来,普陀区不断健全特殊教育的管理机制,加大对特殊教育的支持保障力度,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形成了全社会、全方位支持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

     一、多方合作,形成特殊教育发展的合力

    (一)领导重视,达成共识

2009年底,在分管区长的领导下,区教育局等各职能部门联合召开了落实“特教三年行动计划”的专题协调会,提出了普陀区特殊教育发展构想,并建立了普陀区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制度。

    (二)完善机制,加强合作

通过区域性的特殊教育联席会议,完善了系统内特殊教育协调例会制度。2010年起,每学期定期召开区教育局例会,由教育局分管局长主持,各相关部门负责人与特殊教育学校校(园)长共同参与,重点研讨落实特教三年行动计划和特殊教育发展中相关的问题。

    (三)建设机构,凸显效益

区域性推进特教工作格局的完善,促成了中心辐射,资源共享、各方支持、协同运作的全员支持特教的格局。

1.  成立了普陀区康复指导中心。整合各方资源,担起区域内特殊学校、随班就读、康复指导、职业指导的重要职责。

2.  建立了普陀区残疾儿童入学鉴定委员会。由教育行政部门牵头,由医学、康复、心理、特殊教育专家、教师代表、家长代表共同参与,全面科学地对残障儿童的发展状况进行评估,提出安置与制定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建议。

3.  建立了特殊教育专家咨询委员会。咨询委员会通过教育系统内的特殊教育协调会议,督促教育财政、资产管理、教育科研、师资培训机构等向特殊教育倾斜,研究解决特殊教育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四)医教结合,推进发展

2008年初,在区内建立医教结合的特殊教育机制,形成了卫生局、教育局联手合作、多方沟通互动的医教结合局面,提升普陀区特殊教育品质。

医学康复专家送教到校。医生根据教师的需求定期来校开设专题讲座。三年来,每位教师平均接受医学培训达32次。

教育过程融入医学康复。医教结合为普陀特殊教育的发展插上了翅膀。“医学康复+教育训练”的理念深入特教教师头脑中,从中获得全新训练技术与手段逐步辐射到整个教育团队中,并在实践中不断地反思,探索更有效的教育训练方法。三年来,特殊学生平均接受由医学专家指导下的康复训练达80次。

    二、加大投入,努力营造现代化育人环境

2010年起,教育局加大了对区域内特殊教育学校的投入。在改建和设施设备添置中,认真执行《上海市特殊教育学校设备标准》,凸显特殊学校教育环境要“以人为本”“以残障孩子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经改建后的特教学校体现如下特色:

    (一)校园环境人文化

改造后的特教学校,生均占地面积达19.8平方米,生均建筑面积18.5平方米,生均绿化面积2平方米,学校的环境布局、景观设计不仅富有艺术气息,而且体现人性化与功能化。

    (二)教育资源功能化

加强特殊学校康复训练的功能。启星学校改建后增设多个个训室,并为多感官室配置电脑化训练仪器,加大个训教育的力度;还投入5万多元建设科普活动室、美工活动室等专用教室。

加强甘霖初职职业教育功能。教育局投资15万元,添置了pos机、煤气灶具、脱排油烟机、冰箱等职教用品;整个设施设备的投资,使普陀区的特教资源进一步向功能化的方向发展,为残障孩子的学前、基础和职业教育及康复奠定了更扎实的基础。

    (三)服务设施人性化

为特教学校增加无障碍设施。为启星学校的老校舍安装了电梯,满足脑瘫儿童上下楼的需求,学校走廊全部安装残疾人扶手,进口的防滑塑胶地板,操场全部铺设了塑胶防护层;为改善生活环境,启星学校安装了太阳能设备、67台空调、添置了3台净水器、感应式冲水器及感应式龙头等,满足残障儿童的校园生活多方面的需求。为甘霖初职校添置了15万左右煤气热水器,改善了师生的生活条件。

    (四)教学设备现代化

改建后的三所特殊学校拥有光纤网络设施,100多个链接点铺设至每个教室和办公室,学校还添置了无线连接设备;启星学校的16个教室还安装了电视电脑一体机;甘霖初职则投资30万,添置了计算机、投影仪和触摸屏,做到了教育教学信息化设备的更新换代。

区教育局还为每一位特教老师配置了笔记本电脑,充分体现了教育教学的现代化。

    三、整合课程,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地发展

按照《特教三年行动规划》纲领,开展区域内特殊教育领域课程改革,整合课程资源,形成办学特色。

    (一)加强辅读学校课程建设

启星学校根据《上海市辅读学校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方案》的要求整合课程资源,构建了体现全面性、综合性和个性化的课程体系。如:学校在设置基础型课程、拓展型课程之外,还设置了针对学生缺陷补偿需要的补偿性课程,如:感知运动训练课程、言语沟通训练课程、行为训练课程。

    (二)加强初职校课程建设

甘霖初职以心理健康教育为初职学校办学特色,树立“学会学习、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校课程设计理念,以实现培养初职校学生成为合格的初级职业技术人才的目标,形成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特色项目,满足学生个性发展的需求。

    (三)加强随班就读课程建设

特教康复指导中心不断地挖掘特殊教育内涵,关注并加强随班就读有效课堂的建设,形成了随班就读教学工作的三个重点研究板块:一是开展以目标导向为引领的有效课堂教学研究。二是设置、建设能够满足特殊学生发展中需要的特殊课程。三是创设、提供以资源教室为代表的个性化课程。

    四、搭建平台,推进特教师资专业化成长

区教育系统特殊教育协调例会联络各方力量,积极为特教教师搭建专业发展平台。

    (一)开展培训 促进发展

借力高校资源,提升整体专业水平。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组织教师接受培训。邀请高校专家走进学校开设讲座、教师分批参加华师大组织的感统教师培训班、资源教师培训班、自闭症儿童行为矫正培训班等,开展全员性教师培训。

借力专家资源,个别指导促进成长。通过医疗机构、医学专家、开展医教结合类的专项培训,在此基础上,专家与骨干教师开展结对,专家进行现场示范指导。例如在参加由民政局牵头的专业治疗师培训班等,现有教师已经获得专业治疗(言语治疗师、自闭症儿童ABA康复师、中级心理咨询师、物理治疗师等)资格。

借力出境考察,开拓视野形成辐射。2009年底,在区政府与红十字会的牵头下,由香港企业家赞助,为30位一线特教教师提供了赴港特教学校学习一周的培训机会。活动开拓了特教教师的专业教育视野,丰富了先进的专业康复知识,并在学校内部形成资源辐射的局面。

借力课题研究,开展全员校本培训。特殊学校借助科研课题,如市级课题《专家引领下的特殊学校教师专业能力成长》,下设《在对中重度智障儿童语言障碍矫治的研究中提高培智学校专业能力》和《对自闭症儿童问题行为干预的研究中提高教师个别化专业能力》两个子课题,开展理论学习加实践操作的校本培训活动,并推广研究成果,将康复类的专业知识技能辐射惠及全校教师,并形成了校本化的自闭症个训教材。

借力职后培训,普及特教专业知识。《随班就读的教育策略》已经成为普陀区教师职后培训的必修课程。多年来,经过14轮培训,为600多名普通学校的教师普及了特殊教育专业知识技能。

    (二)开展实践 有序发展

为了提高特殊教育教师的职业素养,在经过教研组、学校两级评优的基础上,组织区域评优活动。2010年以来,组织区域性“普陀杯”教师教学能力竞赛活动2次,160人次参与;组织教学基本功比赛1次,60人参与;开展市级特教教学研讨活动2次,90人次参与;区级教学研讨活动30次,600人次参与,为市级评优锻造骨干。

    五、各方支持,形成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

随着区政府的重视与推动,我区的特殊教育得到了越来越多的社会关注与支持。每年六一节和春节,区四套班子与区妇联、红十字会向所有残障学生开展节日慰问活动。通过捐赠、帮助等形式,给予支持,形成特殊教育的良好氛围。

    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随班就读工作的矛盾日渐突出:进入普校的脑瘫儿童、自闭症儿童在校的安全问题、管理问题成为普校班主任老师的烦恼,由于普通学校教学组织形式与特教的差异,造成随班就读工作支持系统的缺失,阻碍了随班就读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特殊学校缺乏对残障儿童的诊断评估的软硬件,因此对残障儿童评估诊断缺少科学依据;对残障儿童开展康复训练时,有理论指导,但是缺少实践经验。这些都是有待于医教结合工作的进一步推进。



(作者系普陀区教育局副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