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月珍
一、背景
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融合了音乐的感受,审美的眼光和感情的表达。通过舞蹈教学可以美化听障儿童的心灵,陶冶他们的情操,培养他们对自然美、艺术美的认识和欣赏能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
与健全学生相比,听障儿童虽然在生理、心理上存在着诸多的缺陷,但他们同样具有好奇心理和强烈的表现欲望。在舞蹈教学中,我们把积极发展听障儿童的创造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引导听障儿童在探究、想象的过程中发掘自己的潜能,从而矫正、补偿他们的生理、心理缺陷,促使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二、理论依据
1、脑科学理论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生理学依据
近年来,人们对于大脑两半球功能优势的研究成果,尤其是对右脑功能有了新的认识,为我们进行创新教育,开发人的创新潜能提供了科学的依据,只有实施创新教育才能更好地促进右脑功能和左脑功能的高度协调。
2、多元智能理论为课题的研究提供了教学依据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创造是人类本质中最基本的“财富”之一,从我们呱呱坠地时便已形成,遗憾的是在长大的过程中,不同程度地减少了。这一科学论述不仅为培养听障儿童创造性思维的可能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强调了后天教育在听障儿童创造性思维发展中的重要性。据此,我们将培养创造力融入舞蹈教学中,结合节奏和体态律动训练对听障儿童进行肢体协调性训练和思维训练,既锻炼了听障儿童对舞蹈的感受能力,又提高了听障儿童的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智力和舞蹈表演能力。
三、教学实践
(一)根据特点,确立目标
舞蹈,是一种以有节奏的动作为表现形式的艺术活动。几乎每个孩子在开心时都会手舞足蹈地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听障儿童的认知特点是对直观形象的东西记得快、保持得也较好,并能再现。他们常常在“突发奇想”中孕育着创造的火花。凭借视觉感官,他们可以模仿和掌握一个个具体的舞蹈动作,并用自己的形体动作在空间教学里描绘出种种人为设计、瞬间即逝的曲线变化形态。
根据听障儿童的特点,我确立了舞蹈教学的目标:1、通过舞蹈教学,丰富情感,促进非智力因素的发展,促进认知能力的提高;2、培养心理与肢体活动的高度协调能力,促进听能与方位感、平衡感、肢体协调性和控制力的不断提高,从而促进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二)围绕目标,选择策略
1、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激发创造兴趣
激发听障儿童对舞蹈的兴趣,对培养创想思维具有重要的意义。美国现代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最好的刺激是对材料发生兴趣,兴趣是一种特殊的意识倾向。”激发学生对舞蹈的兴趣,能促进其积极地参加各项艺术活动,使他们认真自觉学习节奏、舞蹈,更好地参与教学活动。比如:出示一幅《春天的早晨》或带领学生到自己的校园里找《春天》,教师在情景教学中启发引导听障儿童创想春天的情景,并进行表演,如:小草的动作,花、小朋友的动作,小动物表演动作的特点等他们都会积极主动的表演自己喜欢的各种各样舞蹈动作,还结合以前学过的基本舞步,如:小碎步、蹦跳步,跑跳步等。让儿童自由发挥、表演。通过情景表演,听障儿童掌握了一些基本的舞蹈技能,又能亲身体验自己创造活动时的感觉使他们破除舞蹈高深莫测的神密感,利于激发他们踏入舞蹈大门的勇气和力量,使他们学在其中、乐在其中、美在其中。
2、营造舞蹈表演的氛围,培养创新意识
在舞蹈教学过程中,应指导听障儿童在熟悉和掌握已有内容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他们的视觉表象和运动觉表象,努力创设一个有利于思维发散的情境和氛围,通过“扩想”、“联想”的训练,让听障儿童在创设的情境中将思维的触角伸向更宽的领域,做到在想象中思维,在思维中想象。
例如:我在指导听障学生排练舞蹈的时候,要求他们把两个八拍的动作进行方位的变换表演。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高,主体意识得到发挥,每一组同学表演时思维活跃,形式多样:有的小组排成斜的队形,进行交叉表演;有的小组排成菱形变换四个方位表演;还有小组排成梯形变换方位表演。专家评价:“此课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教学理念。”在2003年区的舞蹈课的评比中荣获一等奖,并代表嘉定区参加了上海市金孔雀舞蹈课教学比赛,在与健全学生公平竞争中荣获二等奖,也是全市唯一一所参赛并获奖的特殊学校。
3、巧用舞蹈教学的方法,发展创造个性
听障儿童的个性差异决定了我们的教学必须以人为本,以此实现每个学生创造个性的重大发展。要做到以人为本,首先必须抓住学生非智力因素,努力提高其创造兴趣,只有这样才能有创造想象、创造思维的发生;其次,是从不同学生不同实际出发,采取有效的教学方法,“以手带口”的舞蹈基训、“以数带乐”的节奏训练、“以形带情”的情感教学,从而实现不同学生创造个性的发展。
在排练舞蹈《我们也是好小子》的过程中,根据听障男孩的特点和个性,把中华民族的精髓武术动作融入在舞蹈中,激发了他们表演欲望,从自己的活动中发展创造个性。所以,当舞蹈《我们也是好小子》那雷鸣般的掌声久久回荡在黄浦体育馆的时,人们无法相信也不得不相信,这是一群听障男童。他们用自己精湛的武术动作和刚劲有力表演的舞蹈征服着每一位观众。也使听障儿童从中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把自己的情感通过创作舞蹈动作充分表现出来,不但在形式上创造了美,而且在心灵中感受了美,从而也全面提高了听障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四、教学效果
实践证明,听障儿童的生理缺陷给他们学习舞蹈带来的障碍是可以逾越的,听障儿童创造力的培养也是可行的,更重要的是听障儿童身心健康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十几年来的尝试,取得了显著的成效,荣誉和鲜花向这些特殊孩子送来:《生命之光》《木兰颂》等舞蹈,代表上海市连续参加四届全国特殊学校艺术汇演获得优异成绩;《心声》《心鼓》等舞蹈在代表嘉定区连续参加三届上海市学生金孔雀舞蹈节中,多次荣获一等奖和创作一等奖;舞蹈《共同的太阳》在96上海市第二届学生艺术节综合专场舞蹈比赛创作中以最高分获一等奖佳绩;此外在春晚轰动全国《千手观音》的舞蹈21人中,有我们学校毕业的陆懿,他不仅是残疾人的骄傲,也是我们嘉定聋校的骄傲。
站在绚丽的舞台上,我们的听障儿童心潮澎湃,涌动着成功的喜悦。其间一次次的活动,提高了他们感受美、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一场场的演出和展示,更锻炼了学生的胆气,增强了学生的自尊、自信、自强、自立和不断进取的意志品质
五、几点思考
舞蹈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既是艺术问题,也是教学科研,在引导听障儿童参与艺术活动的同时,也完成了听障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性格塑造,真正打开了听障儿童的心门。作为教师,我从反思的视角来审视在舞蹈教学中培养残障儿童创造力的实践,引发了以下几点思考:
(一)观察是培养创造力的条件
观察是创造事物的基础,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掌握观察的方法,把重点放在观察事物的形态、神态、动态上。教师要启发学生根据自己对事物的理解,把它糅合进自己的表演中,用舞蹈动作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这样,他们的思维灵活了,想象力丰富了,当然创造力也得到了提高。
(二)舞蹈表演是创造力的载体
再强的创造力也要借助于充分的表演来体现,因为表演可以表达情感,促进审美感受,培养知觉反应能力和想象力,发展创造力。没有了表演,再丰富的创造力也是空想。听障儿童在表演中,能使想象力和创造力有新的突破,不仅提高了听障儿童对舞蹈的兴趣,而且大大地激发了听障儿童的创造力。
(三)自信是创造力的关键
听障儿童表演的动作,或许很幼稚,甚至不可能再重复,但是这却是可贵的自主创造活动。教师应当启发听障儿童要有足够的耐心和自信,让每个儿童都有机会锻炼。对他们的点滴进步都要及时给予表扬鼓励。对一些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教师的态度更要亲切、耐心。
我们希望通过舞蹈教学中创造力的培养,陶冶听障儿童的个性,发挥听障儿童的特长,提高听障儿童的创造素质,并激励他们走出校门,与健全人公平竞争,为他们将来融入社会、自立社会铺垫成功之路。
(作者单位:上海市嘉定区聋哑辅读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