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在特殊儿童交往训练中的作用及应用
发布日期:2019-02-07   作者:特教研究所   

银春铭

 

交往是人类的基本生活活动。人们天天都要在一定范围内相互打交道,以满足自己的不同需要。也正是经过交往,个体才融入社会,成为一个个独立的社会成员。每个人的成长、发展和成就,都离不开社会交往。所以,交往就是做“人”的绿卡,交往能力就是个体立足于社会最根本的能力。特殊儿童的不同身心障碍使其交往活动受到严重限制。他们的交往能力和一般儿童相比,有着明显的差距。这使他们在日常活动中经常遭遇困难和挫折。特殊教育的宗旨就在于使每个受教育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得到充分发展,具有适当的社会适应能力,以便不同程度地适应家庭和社会生活。实现这一目标的一种有效手段,就是培养和发展特殊学生的交往活动及交往能力。

培养特殊儿童的交往能力有很多方法和途径。其中最为有效的一种就是游戏。

一、游戏对于培养特殊儿童交往能力的重要作用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是幼儿在其发展水平上通过模仿和想象,反映周围生活的独特社会活动。游戏活动本身就是儿童学习交往的重要舞台;与交往有关的许多内容,又可以借助游戏方式教儿童学习掌握。游戏能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儿童交往能力的发展。

首先,游戏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趣味性。趣味性符合儿童的情感和意志特点,是儿童参与的直接动机。对于所有的儿童都是如此。把游戏用作培养特殊儿童交往能力的重要方法,就容易增加学习的趣味性,调动他们的学习动机,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

其次,交往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与个体的认知、言语、情感、个性特点、自我意识等的发展水平,以及经验、知识和学习水平都休戚相关。而游戏又恰恰与儿童这些能力的发展紧密相连。所以,游戏不仅能增加交往训练的趣味性,而且也能直接促进着儿童各方面交往能力的发展。例如:

(一)语言能力

语言是最基本的信息传递手段,是交往的一个构成要素和必备条件。聋童和弱智儿童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交往手段不完善,主要表现为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水平低。作为信息接收者,他们不能快速准确地理解对方的言语;作为信息发出者,他们难以形成思想,更难以进行恰当而明确的口头表达。另外,他们的语言还具有一系列其他的障碍。交往能力培养的首要环节就是对这类儿童进行言语矫正训练。很早以前,人们就把游戏法作为一条重要的言语训练原则。因为:

在游戏中,语言作为精确运动活动的实质被掩盖,直接表现为儿童的游戏,成为他们自主的现实活动。借助游戏进行语言训练,容易满足儿童的愿望,使他们表现出自己言语方面的潜力,发挥言语的基本功能。在这种情况下,容易激发和长久维持儿童对言语训练的浓厚兴趣及稳定的注意。

游戏中使用的言语形式很简单,又和儿童的情感紧密联系着。儿童最容易进行表达,表情最丰富,语调也最自然。尤其是集体游戏中,儿童情绪高涨,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最容易自发地进行语言表达,最注意听别人说话。所以,游戏既便于儿童形成新的言语技能,巩固旧的言语技能,又利于这些技能的迁移。

游戏方法有助于教师和儿童之间的合作。这种合作是语言训练取得成功的基本重要条件。在进行言语游戏时,儿童感到轻松愉快,就会不知不觉地参加进去,接受老师的意图,配合老师的工作,积极进行练习;因而不大可能表现出诸如拒绝、发怒、反感、退缩、委屈之类的违抗情绪和行为。

把需要的言语技能结合进游戏中进行训练,便于儿童理解它们的要求及含义,从而变机械的重复为自觉的练习。在游戏中,儿童需要学习听从指挥、服从命令,从而力求理解有关词语和概念之间的联系。又由于游戏多样而令人愉快,儿童常常会情不自禁地讲述自己的游戏经历。这样不仅能够发展儿童的语言理解能力,也能使其言语表达能力得到最佳发展。

(二)社会能力和情感

学校的社会性教育主要是为了促进儿童情感和社会能力的发展。社会能力是指个体在人际关系、联谊活动及其他义务履行方面,按照社会公认的标准独立行动的能力。社会能力要求个体能够正确地理解和反应社会的要求。这意味着,要做一个能为别人接纳的现代社会的成员,个体应具备多方面的社会技能,如自我的人格、自我的情感、自我的意识,会做人、会做事、会与人相处等。这些都是交往能力的有机组成。游戏对儿童在这些方面的发展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社会性方面,游戏有助于发展儿童参于群体活动和与人分享的技能。尤其是集体游戏,对于培养儿童服从指导、遵守纪律、接受规则的意愿和能力、学会与人相处等,都大有裨益。同时,游戏也为儿童提供了一种能为社会接受的释放精力的渠道。

情感方面,游戏有助于满足特殊儿童基本情感需要(如安全的需要、得到接纳和承认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在游戏中,儿童们总要相互作用、影响、配合,共同为游戏活动做出贡献,因而能够在情感的洞察力、稳定性和力度方面得到发展,并且感到较为舒畅、安全、自由自在,经常处于良好的情绪状态中。游戏又是儿童自我表现的天然媒体,能使儿童释放内在的挫折、焦虑、紧张、不安、恐惧、慌乱等情绪。借助这类情感的自我表现,儿童就能敞开自己的感情世界,面对它们,学习调控它们。

生理方面,游戏能使特殊儿童有机会学习基本的运动模式,发展运动技能、运动强度和耐力,促进心血管系统的功能,从而有助于矫正他们的生理障碍、增强其体质,保证其整体的生理健康。游戏还可以发展手眼协调及其他的运动感知技能。

认知方面,游戏既能促进特殊儿童的一般认知发展,也能促进其交往认知的发展。游戏中,特别是角色游戏中,儿童不但要操作各种不同的游戏材料,对它们进行认真的观察思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想象地把它们用于不同的目的;而且还要了解游戏中各个角色及他们的相互关系,按照游戏规则、恰如其分地塑造自己的“角色”。所以,游戏乃是儿童认识自然、社会和人际环境的重要途径,是发展观察、注意、记忆、想象、抽象和概括等认知能力的重要活动。

(三)交往礼仪

交往礼仪是社会交往中应该遵守的礼节和礼仪,是交往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儿童所经历的许多挫折和失败,往往和交往礼仪不好有关系。因此,交往礼仪训练乃是交往能力培养的重要内容。礼仪、礼节总是体现于不同社会角色的相互关系之中。角色游戏就非常适合于交往礼仪的培养。符合要求的礼貌言语和行为,通过游戏中反复、自觉的练习,能够牢固地储存在儿童的记忆中,并逐步发展成他们的社会习惯。文明的行为习惯乃是交往礼仪训练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二、角色游戏是交往能力训练的主要方式

游戏的种类和方式多种多样,交往能力训练中最常用的主要是角色游戏;因为交往总是涉及到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相互关系。角色游戏是一种创造性游戏。儿童通过扮演各种角色,用言语、动作、表情来表现他们对周围社会生活的认识和体验。角色游戏能够演示各种不同的生活情境。通过角色的改换,可以使儿童学习在不同生活情境中采取相应举止的能力。像一般儿童一样,特殊儿童也有自我表现的需要,特别喜爱表演节目,容易认同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力求把自己的角色演好,会相当认真地对待要说的话和做的动作。利用角色游戏进行训练,就容易取得预期效果。

角色游戏可以借助于动物或卡通人物进行,特别是在低、中年级。因为,动物和卡通人物对儿童有很大的吸引力,并使他们有更大的安全感,容易表现出自己的真实情感。不过,这样做的情境同现实有较大的差距,要使特殊学生把在这种条件下习得的交往技能迁移到现实生活中,还需要进行一定的迁移练习。对于年级较大的学生,应当主要借助于真实的社会角色做表演。

角色游戏有一定的结构,主要包括:(1)角色扮演。角色是游戏的中心,儿童通过扮演角色反映周围的现实,首先要确定必要的角色。(2)创设游戏情景。虚拟出所需的环境和物品,如摆放几把椅子当汽车,用碎纸片当车票,即以游戏中的意义看待实物,学习以表象代替实物。(3)对游戏动作和言语的假想。虚拟出相应的动作和语言。作为一种训练方法,这些都要围绕着训练的课题内容及目的来考虑。

虽然游戏法很适合于特殊儿童;但是在具体使用时,应该充分考虑到他们的游戏活动特点。游戏的具体性和趣味性很适合于他们的发展水平;但是游戏的象征性(即虚构性)和社会性往往难以让他们理解和接受。在做角色游戏时,许多学生,特别是弱智儿童难以进入“角色”。对于这些学生,游戏法就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教师在设计和使用游戏进行教学时,应当注意到这个情况,要讲究实效,不能搞形式主义。既应考虑到教学任务的要求,又要估计到学生的理解和接受水平。创设的情境应该简单、明确,尽量真实些,能够让学生理解。假如情境不能让他们理解,他们就难以进入角色,因而就不可能有好的训练效果。为了使表演有真实感,必须设计适当的道具,进行适当的化装。“演员”的言语和举止应由简到繁,适合儿童的语言发展水平。

角色游戏应该做好准备。除了道具等的准备外,角色的言语和动作都需要做准备。实际上,游戏的整个准备(排练)过程就是很好的交往训练过程。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儿童渐渐认识不同的社会角色及其相互关系,掌握与各个角色相应的、符合社会规则的言语举止。角色游戏的“演出”乃是对排练过程的检阅,对其效果的提高和巩固。所以,要在学生对自己“角色”的言语和举止有较好的了解后,再做表演。教师应当先做讲解、示范;对有的学生,还要手把手地进行指导。有时候,教师在进行具体指导后,还要先和学生一起表演,然后才全由学生表演。这样做可以提高学生的表演自觉性,使演出比较到位,真正起到练习的效果。决不能心血来潮,随意地让学生进行角色表演;这样做,学生也只能是应付了事,不可能有什么好结果。另外,“演出”完毕,“观众”可以进行评价,指出“演员”的表演像不像、对不对。当然,应当先肯定学生做得好的地方,以使他们有成功的感觉;其次才是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之后,重新做表演,可以原班人马,也可以换上新人。而且,还应当注意角色的轮换,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学习各种社会角色应该具有的交往技能。

由于游戏可以用于不同的教育训练目的,教师在每一具体的游戏活动中必须牢记所追求的目标,围绕着目标开展游戏活动,并引导儿童自觉地向着目标前进;绝不能让游戏的欢乐、嬉戏气氛冲淡或淹没了这个宗旨。同时,也要尽量避免另一个极端:让教育训练的任务冲淡了游戏的色彩,把它变成干巴巴的学习活动——说是做游戏,但是慢慢吞吞、断断续续,穿插着个别指导与帮助。这就算不上游戏。是游戏,就必须欢快、活泼,有一定的速度。无论是前一种倾向,还是后一种倾向,都不利于充分发挥游戏的作用和教学目标的实现。

(作者系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特教部原主任、特级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