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纯芝
围绕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的有效结合,我进行了两方面的尝试,一是让聋生凭借网络,或采集资源,或进行预习,或质疑讨论,或完成作业;二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大胆的尝试让我从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整合的视角出发,思考自己将信息技术完美地融合到语文学科教学中的有效途径。
一、用信息技术,设教学情境,激发情感参与
所谓“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中巧用信息技术能使教学过程呈现出情景交融、形声并茂、生动活泼的美景,不仅为聋生提供认知的感性材料,而且可以在学习中的疑难之处,再现情境,培养聋生的观察能力,启发聋生思维向深层发展,给课堂注入了新的活力。
如教:《桂林山水甲天下》一课时,桂林山水的摄影照片足以表现桂林山水的清秀奇丽。但是我不满足这些照片,还在网上寻找桂林山水的有关录像资料,结合课文进行欣赏品味,使聋生不仅对桂林美景有了整体感知,而且对桂林山所描绘得奇、秀、险,桂林水所描绘的静、清、绿等特色也印象深刻,学习顿时变得主动起来。比喻句
“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暇的翡翠。”的理解难点就是完全借助录像视频来得以突破和深化的,作者把漓江的水比作一块无暇的翡翠,是多么奇特和优雅,细腻地表现了桂林水的清澈秀丽。聋生陶醉在美文中,更多的是陶醉在美仑美奂的情境中,聋生学习的兴趣之浓,情绪之高,收获之丰超出了教学之前的预料。
利用多媒体提供的图文音像并茂的情境和文字,让聋生在情境中感受,在情境中思考讨论,从而更有利于知识的获得与内化,有利于语感的训练与培养。如:《只有一个地球》的教学,我首先从网上寻找有关地球面貌的图片和资料,再将课文内容与相应图片资料结合,制作成ppt。聋生通过ppt提供的图片及文字资料,感受到地球原本是多少美丽、多么迷人。由于人类的肆意破坏,地球变得满目疮痍,使聋生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撼,深深感受到地球对我们人类是多么慷慨,而我们带给她的却是巨大的伤痛。丰富的图文资源展现了语文教材所特有的人文因素,聋生从中感受到地球与我们人类的生存息息相关,同时对地球母亲寄予无限关怀。学完课文,我让聋生上网查找爱护地球的资料,把自己最想说的话打在word文档上。“请保护我们的母亲吧!”“请关心我们人类共同的家园,还她绿色,还她生命”……这样感人肺腑的话体现了孩子们的心声。现代教学媒体呈现了知识的立体化与丰富多彩,还充分发掘出了教材中的人文因素,聋生学后感受十分深刻。
二、用信息技术,拓信息渠道,增加课堂容量
利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突破书本限制,发挥其传播知识新、快、全的优势,扩充教学知识量,丰富课堂教学,可以使聋生拓宽视野,开阔思路,缩短聋生的认知过程,实现对事物的多层面了解,增加信息渠道和课堂的教学容量。
如《蝙蝠和雷达》一课中“飞机与蝙蝠的关系”,课文只字未提。科学家做了三次实验,有什么发现,这三次试验与飞机的关系又是如何,考虑到聋生对蝙蝠具有浓厚的兴趣,我在备课时就通过信息网查到大量关于蝙蝠的文字信息和图片信息,教学时就引导聋生围绕“你知道蝙蝠是如何飞行的,飞机又是怎样飞行的呢?”进行自主探究,来拓宽聋生的视野。同时我又为聋生展示蝙蝠、飞机飞行原理图片资料,通过文字资料向聋生介绍两者有什么共同特点,让聋生自行上网检索感兴趣的相关资料。这样就创造性地把课本知识向课外延伸,拓宽了语文教学的空间。最终聋生在边找资料边学习的过程中寻找到了答案。
三、用信息技术,显能力培养,深化感悟积累
“语文课程必须根据聋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科学习的特点,关注聋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聋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聋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语文教学中巧用信息技术,除了培养聋生的语言能力,还要培养聋生的探索能力、自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造性思维能力,这才是教育的最终目标。在实现这种目标的教学中,信息技术扮演着“研发工具”的角色。
《观潮》这篇课文,写的是
“我”听到、看到钱塘江大潮来潮时的壮观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大海、热爱生活的真挚情怀。为了使聋生们吃透重点,我用视频演示钱塘江大潮壮丽雄伟场景。分学习小组讨论:潮来前——潮来时——退潮时课文是怎样描写的?聋生们在交流内化的过程中,互相帮助,各抒己见,表达自己阅读的见解。这样的设计给每个聋生提供了表达的机会,有利于聋生深化感悟积累,使整个教学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探索知识的过程,成为美文朗诵、品味赏析的过程。由于巧用信息技术,使聋生意会到语言文字的“味道”,从而创设出激励聋生融合互补、敢于思索的氛围,提高他们驾御语言的能力,形成个性化的知识结构。
四、用信息技术,促双边互动,提升教学效率
阅读教学是师生双边互动的对话过程,多媒体作为联系师生的工具,可被用来创设情境、协作学习、讨论交流、情感激励,可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人机之间创设联系的纽带,更好地激发聋生的主体意识,教师和聋生的地位更加平等,交流更加畅通,更好地发展了聋生的思维。
又如《火烧云》一课中学到“火烧云的形状变化”,我利用flash演示火烧云变化过程,请聋生们赏析后展开想象,并结合课文内容畅谈对火烧云奇异景象的理解。设计这样的训练,聋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填上自己体会到的内容。可以是模仿书上现成的话,也可以是自己理解后的话,可以是一个句子,也可以是一组句子,让不同程度的聋生都能在平等参与的过程中有所得。我还对课文内容不同层次、不同侧面的多元理解通过视频展台切换到大屏幕上,利用计算机这一学习工具给聋生自我评价反馈交流的机会,激发聋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感悟语言文字的魅力。
五、用信息技术,尝试探索模式,创新阅读教学
基于校园网络下的语文教学,对于创设情境,激发聋生学习兴趣;发挥网络教学优势,促使聋生自主阅读;培养聋生主动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能力,都起到了重要的意义。随着网络教学理论的深入研究,语文学习活动将更加个性化、情境化、多样化、综合化。我在尝试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融合的同时,也尝试着构建全新的阅读教学模式,常用的表现形态有以下几种:
1.美文精读:精读可强化聋生的基本阅读能力,在网络环境下同样不可忽视,因为美文阅读强调对课文的整体感知和深入思考,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相关资源供聋生参考,或当场进行阅读效果的检测并进行即时评价。
2.主题研读:聋生围绕一定的主题,按照点圆式信息传输路径阅读大量有关文本。这种阅读主题丰富灵活,信息容量大,外延宽,传输路径具有辐射性。我提供经整理的大量资源,聋生可从网上获取相关资源,在论坛上交流心得。
3.个性阅读:学习主体在网上快速阅读,然后根据需要自主选取最有用的文章或段落进行精读,这是一种由“面”及“点”的信息输入方式。个性阅读的结果往往通过写作表现出来。
4.情境写作:多媒体电脑为作文情境的创设提供了最有力的支持,“情境呈现——讨论交流——写作——评价”是常用的教学流程。互动性写作的趣味性、发展的无限性以及作者与作者、作者与读者、读者与读者的交流能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需要强调的是: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的,可根据具体内容灵活变动时间跨度和环节,并不意味着某一节课一定要具备所有环节。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整合,是多元信息与语文的人文性的碰撞。它必将为聋校语文注入新的活力,为教师传授知识,聋生学好用好知识提供坚实的技术保障。只要我们语文教师能够以新的思考和创造性的劳动,精心选择适合教材内容、符合聋生认知特点的信息媒体,选择适当的教学时机,灵活巧用电教手段,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一定能求得最佳“教”的效益,聋生也能求得最佳
“学”的效果。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聋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