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特殊教育现代化的模式研究和实践探索
发布日期:2019-02-08   作者:特教研究所   

朱建华

 

一、总体思路

徐汇区提出了2010年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这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项政治任务,也是教育变革、发展的内部需求。特殊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其现代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教育现代化的进程,区域性现代化特殊教育新体系的建设是实现区域教育现代化的必要步骤。

要实现区域性特殊教育的现代化必须解决四个问题。第一个是界定问题即要搞清楚什么是特殊教育现代化?其特征是什么?第二个是模式问题既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如何具体的表达在特殊教育体系中,特殊教育现代化的模型为何?第三个问题是策略问题即特殊教育现代化的模型如何变成现实?解决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策略问题。第四个问题是实践问题即在实践中如何落实策略并不断反思、推进,最终形成现代化特殊教育体系。这四个问题一脉相承,后一问题的解决都以前一问题的解决为基础。

界定问题的解决思路是: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特征可以通过两个方面的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得出。一个方面是教育现代化的特征,这是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基础特征,必须具备。另一方面是中等发达国家的特殊教育特征,这是我们教育现代化的参照目标在特殊教育方面达到的成就,是我们的追求目标。教育现代化研究国内有很多,我们的任务是比较、归纳、分析、总结大家比较公认的教育现代化特征。没有相关的中等发达国家特殊教育特征研究,我们的任务是确定中等发达国家、确定对这些国家特殊教育的哪些领域进行研究比较、确定特征的描述方式。有了这两方面的特征,我们就可以总结出特殊教育现代化的特征。

模式问题的解决思路是:通过建模的方式将特殊教育现代化的特征具体化、表象化,将每个特征在具体的特殊教育教育结构与功能中体现出来,同时结合区域教育实际,形成有区域特色的特殊教育现代化模型。

策略问题的解决思路是:通过比较研究和个案研究找到现实教育状况与现代化模型之间的差异,并找到填补空白或缩小差距的方式方法,形成实验方案、行动计划和实践策略。

实践问题的解决思路是:在现有的特殊教育基础上,参照特殊教育现代化模型,应用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策略,在选定的领域和试验点上开展行动研究,丰富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内涵与特色,形成建设队伍。在取得一定经验的基础上推广成功的做法,由点到面铺开实践范围,最终建构起一个具有现代化特征的特殊教育新体系。

二、主要观点

区域特殊教育的现代化势在必行。一方面是教育现代化形势的驱动,这包括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主导下的世界范围内的全纳教育推进;国内素质教育改革和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建设;区域内充分、优质教育承诺的兑现。另一方面是区域特殊教育发展的内部需求,随着二十世纪90年代初我区特殊教育的迅速发展,特殊儿童就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就学特殊儿童种类增多,出现多种就学方式,要求教育体系做出变革,满足这些新生的特殊教育需求,提高特殊教育质量。适应形势要求和内部改革要求,特殊教育必须走现代化之路。

走现代化之路的关键是找到现代化建设的目标,这个目标是特殊教育现代化特征在实际教育体系中的具体体现,那么特殊教育现代化的特征是什么?我们认为是以下6点:全纳性、终身性、优补性、适应性、法制化和支持性。全纳性是指学校应该接纳所有的儿童,不论他们在身体的、智力的、社会的、情感的、语言的、文化的、种族的差异或可能存在的障碍。终身性是指特殊教育贯穿于特殊人群的各个年龄阶段,为他们的终身发展与适应服务。优补性是指在各个方面实施倾斜,提供优于一般的条件,不仅提供形式上的教育机会均等,更从实质上提供发展机会的均等。适应性是指在教育目标、内容、形式上作适应性改进,以满足不同的特殊教育需求,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可供选择的,适应个体需求的教育发展方案。法制化是指加强特殊教育法制、政策建设,全面推进依法治教,切实保障特殊人群的受教育权利。支持性是指特殊教育系统能应不同个体的特殊需求,提供促进个人发展、教育、兴趣、福利所必需的资源和策略,支持表现在多个向度,包括对特殊儿童的支持,对支持特殊儿童的群体(包括教师、家长、专业工作者等)的支持和对特殊教育系统构建运作的整体支持。这六大特征是通过对教育现代化特征的文献研究和四个中等发达国家的特殊教育特征的个案研究得出的,并进行了特征比较和甄别。

特殊教育现代化的6大特征在教学体系中通过结构和功能表现出来便是模式。特殊教育现代化的2大特征全纳性、终身性可以通过教育对象的种类和年龄表现出来,可以看作教育体系的形式特征,特殊教育现代化的优补性和适应性可以通过教育目标、内容、方式体现出来,可以看作教育体系的内涵特征。特殊教育现代化的法制化和支持性特征需要通过教育体系的外部来实现,可以看作教育体系的外部特征。因此我区特殊教育现代化的总体特征可以具体概括为:在特殊教育政策法规的保障下、在各种人力、物力、制度资源的支持下为各年龄段、各种障碍类型和程度的特殊人群提供适合其需要的,为其发展提供最大可能的教育系统。这些特性与我区的教育实践进行比较,结合我区原有的特殊教育基础和资源,就可以得到以下的比较理想的现代化特殊教育内部模型(如图)。再加上法制化(对于区域来说就是政策化和制度化)和支持性(对于区域来说就是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设和教师支持)两个外部特征,就构成了区域特殊教育现代化模型。

 

研究模式与教育实践的差距,便能找到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实践策略。从以上模型和外围特征来看,2003年我区的特殊教育还存在不少空白和差距。从教育制度和形式来看:没有建立初级职业学校;没有开展成人教育;没有为极重度居家儿童提供服务,仅开展了盲、聋、弱智三类特殊儿童教育。从特殊教育内涵来看:特殊学校缺少适合中、重度学生学习的课程内容和学习方式;随班就读没有为学生提供最合适的学习内容与方式,“随班混读”现象严重。从外部条件来看:没有建立特殊教育制度体系;教师培训等支持系统缺乏。我们采取9项策略来填补空白、缩小差距:①拓宽特教门类,②延长特教年限,③增加特教形式,④丰富特教内容,⑤完善特教基础设施,⑥提高教师素质,⑦构建支持系统,⑧构建终身学习体系,⑨构建信息教育体系。

贯彻以上9项策略便能建构起现代化特殊教育体系的框架。我们选择了19个单位在4个层面17个领域通过在自然状态下运用行动研究方法运行、反思、调整现代化特殊教育模式。

第一个层面是特殊学前教育层面,我们通过5项研究完善了学前特殊教育体系,丰富了教育内涵,提高了教育质量。这5项研究分别为学前特殊教育机构课程开发与教学模式实践研究,融合教育之走学模式之研究,学前随班就读家庭干预指导模式之研究,医教结合模式之研究,专项康复服务模式之研究。5项实验发展了5种不同内涵的特殊教育形式,为程度、需要差别非常大的学前特殊儿童提供了高质量的、具选择性的特殊教育服务。如程度较轻的脑瘫幼儿如可选择就近的幼儿园随班就读,并获得家长指导的服务;如果程度较重可以选择我区康建学校学前部学习,有适合中、重度幼儿的课程和训练;如果需要长期治疗他可以选择华泾医院脑瘫科进行治疗,并在附近的位育幼儿园接受教育;如果希望长时间进行康复训练,他可以选择到我区的致康园或博爱康建院进行寄宿制训练。我们的观点是学前特殊教育现代化建立在丰富的、适应不同需要的教育形式开发上。

第二个层面是特殊义务教育层面,我们在随班就读学校、特殊学校和居家学习三个范围内开展了9项研究。随班就读学校主要解决为轻度学生提供合适教育的问题,7所中、小学校围绕着随班就读分层教育模式研究、利用网络的差异化教学模式研究、随班就读合作学习模式研究、随班就读伙伴学习模式研究、资源教室的运作模式研究、个别化教育计划的制定与实施研究、随班就读校本拓展课程的开发与实施研究等7个课题开展了如何在课堂内、外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有效教育的研究。研究提供了多种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帮助的方式,课堂内可以经由伙伴或网络提供帮助,课堂外可以在资源教室获得帮助,彻底改变“随班混读”现象。特殊学校主要解决为中、重度学生提供合适教育的问题,其核心是“生活目标为本校本课程”的开发与运作研究。通过研究课程形成了体系,语文等多门学科建设了系列教材,中、重度学生的生活适应和终身发展得到了保障。居家学习主要解决为重度、极重度学生提供合适教育的问题,其核心是“送教上门”模式与内容的研究。我们的观点是义务教育阶段的特殊教育现代化一定要通过各种形式努力提高教育质量。

第三个层面是特殊职业与成人教育层面,我们通过初级职业技术学校职业教育课程设置与实施研究,阳光之家与社区学校教育课程开发研究两项研究来为义务教育阶段后的特殊人群提供合适的教育。我们的观点是特殊职业与成人教育要适应学生终身发展的需要和社会需要才是现代化的。

第四个层面是为以上三个层面提供支持的特殊教育支持体系建设,我区的特点是由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承担大部分的支持任务,包括教师培训、资源提供、信息网络建设、政策制度建设等,因此我们以特殊教育康复指导中心建设研究来统领各项支持措施的研究。我们的观点是支持以随班就读学生为核心,是一个三维度、三层次的支持系统。如图:

通过这17项研究,我们找到了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实践模式,随着这些研究成果的推广,区域性现代化特殊教育体系必将形成。

三、学术贡献和创新价值

本研究通过文献研究和比较研究得出特殊教育现代化的特征,由此推演出区域特殊教育现代化的模式,经由模式与现实的比较得出实践策略,并经行动研究在教育实践中落实策略,建立现代化特殊教育体系。这在特殊教育理论研究领域建立了新的体系、引入新的概念、开辟了新的研究范畴。说明了特殊教育现代化是什么,怎样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填补了特殊教育理论空白。

本研究重要的创新是解决了理论与实践的衔接问题,现代化特征的具体化、模式化使实践操作成为可能,使本研究理论与实践同样丰满,并有机结合。本研究在实践领域具有开创意义。特殊教育现代化理论在实践中的运用给特殊教育工作带来根本性的变革,为发达城市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提供了模式。本研究研究方法配合得当,一脉相承,各展其长,使得研究在界定问题、模式问题、策略问题、实践问题四个问题的解决上都获得了重要成果。

四、实施过程

032月—037月 形成研究思路和初步的理论框架,解决界定问题

037月—042月 进行广泛调查,开发初步试验项目,实践理论互相印证,解决模式和策略问题。

042月—062月 以本地资源和教育现状为基础开展17个子课题项目研究,解决实践问题。

062月—072月 推广部分研究成果,重构支持系统模式,形成全系统改革。

072月—079月 总结课题成果

五、成果要点

l        总结了特殊教育现代化的6大特征,回答了特殊教育现代化是什么的问题。

l        提出了特殊教育现代化的模式和实践策略,解决了特殊教育现代化的实现路径问题。

l        在实践中总结了特殊教育现代化在学前、义务教育、职业和成人教育3个阶段中的17项运作模式和重点。形成了特殊教育现代化的质量内涵。

l        基本形成了区域的现代化特殊教育体系。

 

参考文献(略)

*课题组成员还有:李冠华、叶朝晖、黄健惠、程愫、于惠芳、沈红群、戴衡、任秀峰、陆燕华、许晓燕、马华栋、过文菊、朱慧、杨健、陶亮、李旭、朱静、董炯。

 

本课题获上海市第九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作者单位:徐汇区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