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丛晓
王宜韵
居敏
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各种家庭教育的理论及许多成功的家庭教育经验也告诉我们,健康的心理状态是一名合格家长的必要条件,也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重要保证。
我们看到大多数残障儿童的家庭处于一种无助的状态。家长每次带孩子出门,多多少少要受到别人异样的目光,尤其是孩子一旦出现情绪问题,家长就会处在精神高度紧张的状态。对于孩子未来的担忧、日常生活中必须面对的各种社会压力、对孩子的教养又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等问题困扰着特殊儿童家长,特别是年轻的夫妻,更是不知所措,感到前途灰暗、无望。产生许多负性情绪、消极情绪,对生活缺乏乐趣,久而久之不仅会对幼儿的教养造成影响,还对家长自己的工作与社会交往造成严重的影响。
随着上世纪八十年代“回归主流”运动的发展,带来了特殊孩子与正常孩子密切交往的机会,即普特融合。实践证明,融合教育的确能够促进特殊儿童各方面能力的提高。
家长既希望看到自己的孩子与普通的孩子一起玩,但看到与普通孩子的差异又感到担忧。家长对于融合教育的普遍态度是支持的,但实际对于融合教育的了解和认识还相对欠缺。提高家长对融合教育的认识,使家长了解融合教育对孩子发展的促进,以此给与家长更全面的心理支持。通过缓解家长的心理压力,创设更全面的心理支持系统,使家长以更积极良好的心态参与到特殊儿童的各类教育活动中,为特殊幼儿更全面的发展提供保障。
一、特殊儿童家长心理表现
(一)表现负性情绪
当家长获知孩子残疾的事实时,许多家长“因为孩子的残疾觉得自己低人一等”,“不愿意和别人谈论自己孩子的事情”,“觉得自己命很苦”,“感到精神很压抑”,“很累”,“十分担忧孩子的未来”,“觉得社会压力很大”。特别是年轻的夫妻,由于缺乏抚养孩子的经验,面对家庭出现这样的孩子更是不知所措。有的家长“知道应该爱这个孩子,但常常又觉得爱不起来”,认为孩子影响了自己的事业发展,影响了自己的幸福。家长所产生的这些负性情绪,通常会使他们不喜欢社交、抑郁苦闷,常被失望、孤立无援情绪及凄凉的感情所包围,对事业失去信心,悲观色彩较重,消极情绪增多,对生活缺乏乐趣,这样一来严重阻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与工作。
(二)出现强迫意识
面对自己的残疾孩子,许多家长会有很深重的负罪感,他们认为“孩子的残疾是我的责任”,不能正确面对孩子残疾的现实,认为这是对自己的一种惩罚、报应,是自己的过失。这种心理经常折磨着特殊儿童家长,使他们感到非常痛苦,还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三)产生退缩行为
在特殊儿童家长中,行为退缩具体表现在对孩子的教育过程中,一味地溺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百依百顺,结果导致了残障孩子胆小、娇气、任性、依赖性强、不尊重别人,甚至易发生攻击行为。这些不良的因素又大大增加了教育康复的困难,影响孩子的康复成效和健康成长。
二、特殊儿童家长心理支持内容
(一)培养自信心
帮助特殊儿童家长清楚了解残障儿童当前状态,积极寻找压力源,并寻求教师的帮助。随着困难和障碍解决能力的提高,特殊儿童家长的自信心也会逐步加强。
(二)培养乐观精神
乐观是对事件的一种利己性因果归因或预期,即个体会倾向于将事件的成功归于内部、持久、普遍、深入的因素,而把失败归于外部,暂时和特定情景下的因素的积极解释风格。教师帮助特殊儿童家长树立乐观上向,以积极、欢迎、自信的方式应对挑战有助于构建一个适合特殊儿童成长的环境。
(三)分享成功经验
特殊儿童家长通过与教师、其他家长分享自己的实践经验、亲身经历、孩子参与融合活动的信息反馈等,鼓励激发甚至提醒自己,从而能够更从容地预见将来的结果,也确信自己可以胜任孩子的康复工作,孩子将来也会慢慢好的。
三、特殊儿童家长心理支持的策略
(一)构建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健康干预工作平台
成立特殊儿童家长心理咨询服务站,园长、特教教师、普通班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以及儿科医生组成团队,给予特殊儿童家长全方位的心理健康教育、干预。
(二)组织活动沟通交流
特殊儿童家长在残疾儿童的融合教育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充分运用共情、倾听等沟通技巧,及时让特殊儿童家长知道自己孩子参加融合活动的情况,鼓励其继续配合教育与训练。
另外,采取家长与家长之间团体座谈式沟通,交流分享实践经验、亲身经历、信息反馈。这种交流是释放压力的良好方式。
(三)提供专业指导
面对缺乏专业知识的特殊儿童家长,教师要适时给予指导,使残疾家长清楚地认识到幼儿园开展特殊儿童融合活动的重要性,并让他们知道大多数特殊儿童今后都要走上社会,越早开始培养其融合能力越有利于其今后的发展。
四、融合活动对特殊儿童家长产生心理支持的初步效果
融合教育是有效帮助特殊儿童回归主流社会的一种重要形式。我们通过全融合,半融合等不同形式将不同残障程度的幼儿融入到普通班的活动中,我们将孩子活动的情况定期向家长进行反馈,家长可以清晰地从反馈中看到孩子参与融合活动的点点滴滴,家长之前的担忧和顾虑也随之消失了。另外,定期组织家长进行经验分享和交流。让家长说一说自己孩子参与融合活动的进步,既达到家长相互间的经验交流,又为家长提供一个舒缓压力和宣泄不良心理的平台。在这样一个团队中,家长之间可以互换信息,分享心得,彼此提供心理和积极情绪支持,达到很好的效果。
通过对家长心理支持活动的开展,家长更能理解和融入幼儿园的融合教育活动,孩子的进步也更明显,从而形成良性循环,推动残障儿童更好地成长和发展。
(作者单位:黄浦区文庙路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