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忱
上海市第二届特殊教育科研成果诞生了,值得庆贺。作为这次参与优秀成果评选的人员,得以先睹为快,浏览了全部参评成果,学到很多,感触也多。纵观参评成果,特别是最终入围的获奖成果,呈现出以下特点:
一、研究内容广泛,涉及特殊教育各个方面。51项成果包括聋童教育、盲童教育、智力残障儿童、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等各个方面。与上一届研究成果相比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自闭症儿童康复教育、普特融合教育等研究成果的涌现,显示出研究对象的拓展。“上海盲校百年见证”、“中重度智障学生职业潜能测试与开发的研究”、“中职聋校职业生涯校本教育”等研究或从史学入手;或侧重职业潜能测试工具开发;或从职业生涯设计切入,都表现出研究内容的深入。而“《信息技术》校本课程开发”、“聋校心理健康教育策略研究”、“智障学生情绪问题行为与干预对策”等研究则显示出这些年特教研究带有强烈的时代特征,运用现代教育手段,关注教育前沿问题。
二、研究形成合力,共同面对特教瓶颈问题。在这次的成果评选中可以看到一个可喜的现象:面对特殊教育领域中的热点问题、难点问题,本市特教战线的同志们已经改变单打独斗的研究状态,自觉地形成团队,合作攻关。51项成果的背后凝结着51个团队探索中前进,研究中提升的工作历程。多项研究的团队已经跨出校门,实现了跨区域的结合。如“全纳教育视野下特教学校变革的行动研究”、“中重度弱智学生言语康复训练”、“中重度智障学生职业潜能测试与开发的理论和实践”等研究还出现了高校与普教结合;专业研究机构与基层学校结合;研究人员与用人单位协同攻关的良好态势。通过研究团队的交叉与融合既保证研究不断走向深入,又有效提高了基层学校教师的科研能力。
三、研究取得成绩,展现多种研究成效。经过长达几年的艰苦探索,上海特殊教育的研究达到了新的高度。在上海市第十届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评选中,出自本市特教基层学校教师之手的科研成果得到学科组专家和评审奖励委员会众多领导的交口称赞。“义务教育阶段自闭症儿童补偿性课程的研发与实践”等四项成果荣获一等奖。近日又传来喜讯,“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中重度智障儿童生存教育社会化课堂的实践研究”等两项成果在第四届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中获得嘉奖,这也是本届成果评选中仅有的两项特殊教育的优秀成果。更值得一提的是由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周美琴领衔的“浦东新区脑瘫学生康复与教育的实证研究”荣获一等奖。这也是我国开展全国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评选活动二十年以来,第一次有中小学基层单位的教师承担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荣获一等奖。
当然,那些获奖成果只反映出本市第一线广大特教的老师们通过开展教育科研活动获得发展与提高的一个方面,上海教育实现“零拒绝”,社会特殊群体中每一个需要接受教育的对象都能接受到相适应的教育;上海的特殊教育在全国显现出领先地位;广大特教教师专业化水平日益提高,这一切都说明教师参与教育科研这条路走对了。因为这条路将引导我们认真探索教育规律,用科学的态度去教学,去办学,办好人民满意的特殊教育。
今天,我要重复以前说过的话:对结合工作开展教育科研活动的教师们道一声谢谢,因为你们是在用自己的辛劳,换得特殊教育灿烂的明天。我更要谢谢特殊教育研究所的各位老师,你们为大家搭起了一个很好的特殊教育研究的平台,探索规律,分享经验,指导实践,让广大特教工作者朝着教师专业化的方向迈进。祝特教研究取得不断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