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定教,提高古文教学有效性
发布日期:2019-02-09   作者:特教研究所   

——《古文二则》教例

李忠

上海盲校在二期课改时即与全市普通学校同步使用上海市九年义务教育课本实施教学。小学语文课本在1—3年级编排了每单元两首古诗的诵读任务,教学要求只落实在朗读和背诵,不多做讲解。到了四年级第一学期第三单元,课文中首次出现了古文。《古文二则》选编了两则短小、浅显的古文《菊》、《莲》,教学要求非常明确:学习借助注释理解古文内容,继续学习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本单元学习目标)。在课文后还附有10个词语注释,帮助学生理解古文内容。这些学习任务对于普校的四年级学生而言,难度并不大,因为他们能借助对汉字的解读、字典的运用等来进行逐字的理解。但对于视障小学生来说,则是一项全新而难度颇高的学习内容——特别是全盲学生。由于他们所学习的盲文为拼音文字,显示的都是文字的读音,根本就不知其字形为何,自然就不能“望文生义”,也就更谈不上能逐字、逐句地正确理解,并提升到归纳主要内容的更深一层次了。因此,盲生对古文的学习一直都存在着畏难情绪。

如何能让视障学生充分发挥自身的学习优势,掌握古文学习的有效方法,为今后初、高中年段及职业教育阶段的医古文学习打好基础?我们遵循盲教育规律,遵循视障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学习规律,在继承盲校语文传统教学的基础上,立足以学定教,在盲校混合班(全盲学生与低视力学生同班学习)四年级第一学期的古文教学中进行了改革,将学生真正置于教学主体位置,切实提高了学生学习古文的积极性,获得了可喜的成效。

一、以学定教,变教案为学案

   “以学定教”的含义是基于学生,一切从学生出发,制定教学的目标、内容、方法、策略,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终极追求。因此,在备课时,就要根据学生的实际,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和学生发展的真实需要为起点,确定教学内容与目标。

    按照以往的教学要求,教师应按照教材的编排,将稍有难度的《菊》作为第一课时的学习内容,以教师的“扶”为主,至第二则古文《莲》时,则可半“扶”半“放”地进行学习。但从以往的教学实践看,此类“循规蹈矩”的教学思路对视障学生效果不佳。因此,我们仔细分析了学生的学习特点,同时考虑到本单元教学时正值夏末秋初时节,荷花盛开期已过,荷叶、荷花、莲蓬等均能以实物展示,而某些早开的菊花造型也符合古文中描述的形状,都能直观给学生,帮助理解字词句,便大胆地改变了教学内容的顺序,先教学《莲》,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菊》。

    基于学生古文学习的“新”、“难”度,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将初步掌握学习古文的方法,读懂古文,背诵古文作为“知识技能”的第一要求,以自主探究为主线,采用全盲与低视力两类学生“合作互助”的学习策略,层层递进,循序渐进,最终形成古文基础知识的储备,并能正确运用,融会贯通。

二、以学定教法,变教法为学法

在精心设计有针对性的学路之后,有效的学习方法就是事半功倍的“加注器”。视障学生最难的知识点就是对古文字词句的理解,教师应充分了解两类学生的不同学情、学习动态,面向全体,紧扣教学主线,注重学习兴趣的激发与方法的指导,适时引导、适时启发,因材施教,成为有力的“帮促者”,让学生能初步掌握古文学习的知识与方法,培养主动把握和初步应用知识的能力。

1.对比激趣,指导正确朗读,初步理解。

揭示课题后,教师摒弃先范读的做法,让学生大声自由朗读。虽然学生已根据惯例认真进行了预习,但读来仍是千奇百怪:会摸着盲点字读出字音但不知声调;勉强能连词读句但不知何处停顿……一时间,课堂上到处是一片怪异的朗读声。渐渐地,学生的朗读声越来越轻。上来就是一个高难度的要求“打压”学生,正是教师刻意设计的关键环节。然后,教师才字正腔圆、抑扬顿挫地范读古文《莲》。这时,课堂一片寂静,视障学生正充分运用自身的优势——听觉和记忆觉专注老师的朗读。如此鲜明的对比,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古文学习的初步感悟与求知欲。通过教师组织的“三读”(仿老师读、同伴互助读、再大声自由读)练习,模仿力较强的学生在短时间内基本能读准每个字音,也大致记住了句子中的停顿点了。而在通读古文的同时,一些较浅显的字词意思也能有所理解。如古文中的“种于暮春,开于盛夏”一句中,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开于盛夏”的意思,再在教师简单的启发下,逆向思维,对“暮春”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2.联系旧知,引导掌握解词方法,帮助理解。

在解读古文之前,教师先让学生回忆、梳理了以往课文字词理解的几种方法:组词法、联系上下文法、查字典法(低视力学生)、选择解释条目法……随后,教师引导学生摸读课文后的注释部分,了解了新方法的运用。于是,教师让学生唱起了主角,适时进行“四两拨千斤”的点拨,就让课堂学习呈现出了高效率。学生在课后注释中学习了“曰”和“其”这两个古文字的特定含义“说”、“它的”之后,对“莲花,亦曰荷花”、“其叶,大者如盘,小者如钱”、“茎横泥中,其名曰藕”等句中前后出现的这两个字词的理解就融会贯通了。学生的学习思路被发掘了,方法会活学活用了,一时间,课堂上到处是学生抢着发言高举的小手。学生尝到了古文学习的乐趣与成功。

3.运用直观,进行缺陷补偿,加深理解。

盲语文教学的直观教学法是传承多年的有效教学策略,在古文教学中同样卓有成效。如“其叶,大者如盘,小者如钱”一句中的“盘”、“钱”指什么,只要让学生先直观磨盘、铜钱,再直观大小迥异的荷叶,学生便能在理解字词的基础上领悟此处比喻手法的妙用之处,为下一步的内容归纳学习作了铺垫。再如“茎横泥中,其名曰藕”这一句的理解,也只需直观教师事先创设的模拟场景——横在淤泥中的一段段藕节,就能明了句子的意思,同时也正确认知了深藏于水面之下的荷花的根茎——藕的生长过程。

4.互助合作,发挥学生优势,促进自主学习。

盲校混合班的语文教学是正在探索的一项学科研究内容。经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已形成“同伴互助”、“小组合作”、“合——分——合”等学习模式。在古文学习中,这些学习策略也得以充分展示,进一步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初读古文环节中,低视力学生充分发挥了汉字学习的强项,帮助全盲伙伴组词、解词。如在学习“藕与莲子,皆可食也”时,全盲生不解“shi”的意思,低视生只要告知是“食用”的“食”,盲生就立刻明白了。再如“其实曰莲子”,盲生觉得“其实”在白话文中经常出现,但却不知在课后注释中,“实”是单独列出的一个注解。经低视生的讲解,盲生才知晓这句中的“其”和“实”是两个词语,即“它的果实”的意思。

同样的,由于盲文是拼音文字,不存在生字识认的困难,低视生遇到不认识的生字词,也会向盲生救助,及时注上正确的拼音。

在古文学习的整个过程中,始终贯穿着这种互助式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以不断加强与提高。

三、以学定教,提高课堂效率

学路、学法的贯彻是否有效,最终还需通过学生学习中所表现的思维过程、思维结果得以展现,也就是学生习得知识,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获得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形成较强的学习能力,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并运用知识解决问题,身心素质和谐发展的展现。

在第二则古文《菊》的教学中,教师就继续遵循“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把整个课堂交给了学生,使他们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人。此时,教师的指导更显得关键与隐性。学生只花费了三分之二的时间就完成了第二则古文的学习,并在拓展环节中运用所学的方法互助合作,共同完成了补充的古文《破瓮救友》的学习任务,课后还独立运用掌握的方法把王安石所写的古诗《梅花》翻成了现代文。

通过此次古文教学改革、尝试,我们对“以学定教”,凸显课堂时效,提高教学有效性进行了不同角度、不同层面的探索和实践研究,获得了一定的成效。以视障学生的身心发展素质为基础,以科学的学习规律为依据,以科学的学习方法为纲要,以发展思维、提高学习能力为主线,以素质充分发展为目标,以高效的学习思路为设计蓝图,遵循相应的教学原则,有效落实素质教育,是“以学定教”的要求,也是盲校一贯倡导的“针对差异,按需施教”理念的提升与延展。“教是为了不教”、教学相长、共同发展,将是今后盲校语文教学继续深入研究的方向与目标。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