聋校实施医教结合的思考与实践
发布日期:2019-02-10   作者:特教研究所   

黄浦区教育局副局长、上海第四听障教育指导中心主任  杨燕

上海市第四聋校校长  金育萍

 

医教结合”作为特殊教育发展的一个热门话题,近年来,在市各部门积极推动下,已经转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项目,即“推进医教结合,提高特殊教育水平”,作为参与研究的学校,我们在学习、实践、研究中,促进对聋校实施“医教结合”的思考,并逐步提升实践研究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思考

(一)落实“医教结合”是基于听障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

伴随着社会经济与科技的发展,在政府大力支助下,充分利用现代医学康复技术手段,使每一个听障儿童获得听力补偿或听力重建,已经成为上海“人人享有康复”有效举措之一。这些年早期听觉言语康复教育实施,已经使听障儿童在成长的关键期内,获得各自不同程度的听觉功能康复,逐步形成简单的生活用语,为他们进入主流教育奠定了基础。然而,听觉言语功能性康复不是一蹴而就的,是结合在他们听觉言语学习过程中逐步达成的。

在黄埔、静安、徐汇、长宁、虹口五区听障儿童随班就读调查中显示:学生及其家长的教育康复服务需求,从学前到中小学都有共同点,可以归纳为三个模块:一是听能管理,包括听觉器官和听力的检查,助听设备的验配、调试、维护和保养等,以及听觉训练等;二是语言学习,包括言语训练、日常生活语言的获得,语文和英语的学习支持,以及学科语言的学习等;三是沟通与交往,包括学习积极主动的交流技能、引导与同伴和家人的交往、培养自信心、青春期心理辅导等。这三个板块的内容根据学前、中小学听障儿童的不同年龄特点、学业特点而有所侧重。

这更加证实了在促进听障儿童健康发展中,学生不仅在辅具上需要支持,还需要运用“医教结合”理念,将医学康复技术、普通教育与特殊教育融合在一起,贯穿于整个学习之中,支撑他们逐步适应常态化的社会环境,即适应普通学校教育。

(二)落实“医教结合” 是基于教师正确认识听障儿童的需要

每个听障儿童都是鲜活的个体,正确了解、认识听障儿童是教师工作的首要任务。面对残障情况不同,接受干预措施不同的听障儿童,今天仍然运用传统教育方式,已经不足以使教师正确的认识教育对象;没有确切了解他们,又怎能实施科学的、有效的教育呢?对此,教师正确理解听障儿童,也需要运用现代的“医教结合”的理念、手段、方式。如:当对学生实施听能管理的时候,我们不仅要了解学生的裸耳听力以及耳疾情况,还要了解助听补偿效果、听力重建后的效果和已有的听觉能力水平,以及听觉言语能力发展与其之间存在差距,儿童心智年龄特征等,才有可能提出听能康复的适切目标,采取符合儿童年龄特点、学习方式和训练方法。那么,类同的言语矫治技术的运用,多重残疾儿童教育等都需要我们在运用传统的教育基础上,强化医学介入,强化多边学科的渗透与运用,强化“评估-教育康复实施-再评估”的流程管理,使得我们从事的教育活动更加科学专业。因此,当今特教领域的教师教学、教师职业的专业化发展,需要在“医教结合”背景下,一系列的专业知识与技术的支持。

(三)落实“医教结合”是基于聋校再发展的一个新命题

顺应听障儿童康复特需,促进他们健康成长,这是一项综合工程。“医教结合”的提出,对于听障儿童,是一把开启健康成长之路的钥匙,也是当今聋校思考再发展的一个命题。我们学校在承继传统——“聋校补偿与发展”教育,即以听障学生发展为核心,在补偿中促进发展,在发展中获得进一步补偿。在现阶段,力求转变观念,探索贯彻落实医教结合理念,着重研究以听障儿童学习成长为特质,协调满足他们的一般教育与特殊康复教育的需求,从入学管理与安置、卫生保健、跟踪干预、专项康复、设施建设等多维度研究与实践,追求让每位听障儿童获得适合的教育为理想,努力为学校覆盖的教育辖区内0-16岁听障儿童与少年,创设促进其健康成长适宜的学习环境,提供相应的优质教育服务。为此,学校努力传承语言教育品牌,拓展“医教结合”的教育服务功能。在实施“医教结合”背景下,对内:继续研究听障儿童语言学习的有效策略,积淀与发展听障学生语言教育的观点,丰富教育实践经验。对外:探索开展教育服务区域内关于听障儿童个性化特殊教育康复咨询、指导、服务等支持性工作,以适应教育服务区域内的听障儿童的教育需要,为听障儿童获得公平的、优质教育创造条件。

二、实践

(一)研发“医教结合、多元安置、综合康复”管理机制

依据上海市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精神,学校提出了《追求学校科学发展,促进学生健康成长》的三年发展规划,探索聋校贯彻落实医教结合理念,在学校现有的办学规程框架下,为达成“医教结合、按需施教、开发潜能、人人有所发展”的目标,学校构建了“医教结合、多元安置、综合康复”管理机制,并进行试运行。目前已形成在专家团队指导下,对听障儿童进行入学评估安置、增设了个别化课程、强化各类康复课程的“评估-实施-再评估”的流程管理,以确保教育质量实效性。

我们成立了第四听障教育指导中心,依托聋校,整合康复技术资源,覆盖教育服务辖区,为有随班就读听障儿童的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提供咨询、指导与服务,在实践中,我们拓展了聋校功能,不仅满足了校内听障儿童的需求,还能满足辖区内随班就读过程中,有着特需的听障学生需求。

(二)研发聋校内部听障儿童特需的康复课程

学校尊重儿童个体,珍视他们成长需求,以教育为主,以医学康复为辅助,教育与医学康复有机结合进行教育,达到听障儿童生理和心理最大限度的健康、和谐、发展。

学校提出构建康复课程,旨在“医教结合”理念指导下,着眼于听障学生的生理和心理发展两个维度中的一般性发展和特殊性发展需要。目前研发了听觉言语、感觉统合、认知训练三类科目。我们研究相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在实践中探索评估实施再评估的教学流程。

在感觉统合实施中,我们开展触觉功能、前庭觉功能、本体感觉功能评估,在评估的基础上实施感觉统合综合训练,促进听障儿童多感官的协调性。

在听觉言语康复中,我们注重听觉能力、言语技能、语言交流沟通三方面评估,通过制定个别化康复计划,开展个性化的听觉言语康复教学,并在加强过程性评估与调试,使每位听障儿童在快乐中积极康复。

在认知思维训练中,我们注重将学习能力的要素与思维发展紧密结合,以团体活动方式主,在活动中促进强化学生体验,强化语言思维,开启心智活力。

(三)研发普通教育机构中听障儿童个性化教育与康复服务

以听障学生发展为本,促进他们融入主流社会为目的,立足于听障教育指导中心的资源,指导听障儿童随班就读,开发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服务形式与内容,探索多学科、多部门团队的合作机制,中心开展了各项咨询、指导、服务。

我们以发展听觉和语言能力为主线,着重评估儿童个体在生活和学习中的特殊需要,开发个性化教育与康复方案,并评价其实施的成效。

我们建立服务于研究与绩效评估的信息化档案内容,包括诊断结果、干预方案、实施情况、效果评估等。完整记录听障学生在教育、康复、保健等方面的经历。并通过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与相关人员共享,保证合作与转介服务的流畅。

我们为家长、学科教师提供教育、康复、保健等方面的咨询与专业培训。加强家校合作,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儿童的教育、康复、保健工作。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有机融合。

在聋校实施“医教结合”,是现代特殊教育学校建设中从理念至实践的重要举措之一,其过程是需要多不断探索实践,无论是在办学机制创新、课程研发、还是在功能拓展方面,我们都任重而道远,在实践中不断破解难题,让“医教结合”切实落实于学校教育改革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