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聋校高年级名家名篇教学
许薇薇
全国聋校实验教材高年级(七—九年级)共有讲读课文89篇,其中名家、名篇占三分之二以上,体裁也很丰富,有小说、散文、诗歌、议论文,说明文等。这些文质优美的课文是语言文字与中华文化结合的精品。在语言表达、文章结构上都具有个性和特色。加强对这些课文的教学研究,让听障学生喜欢语文,学会阅读,通过读写训练,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是我们每个语文教师的职责。
一、加强聋校高年级语文教学的意义
(一)激发阅读兴趣,培养读书习惯的需要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单凭语文教材仅有的几十篇课文,不足以使听障学生的阅读知识转化为能力,只有指导他们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才能使学生吸收和储备丰富的语汇,拓宽知识面,提高阅读能力,具有较好的语文素质。因此,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是阅读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任务。与一般文章相比,名家名篇结构严谨,布局独具匠心,具有较强艺术感染力。如果教师有意识地补充一些作家背景的简介,那么更可以引起学生浓郁的阅读兴趣。
(二)积累语言,培养语感的需要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良好语感指的是对语言的敏锐感受,对词句的情感把握,对语言外在美及内在美的认识。但是良好的语感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需要大量阅读和大量背诵,天长日久才能行。聋生语言能力的提高、良好语感的形成更是要靠理解与积累,靠内化和积淀。而凝聚着语文精髓的名家名篇则很好地承担起了培养语感的职责。名家名篇文字优美流畅,语言规范凝炼,体会这些作品语言的韵味,可以培养聋生正确的语感。这些文章词语丰富,用词准确,是聋生熟读、背诵的佳作,有利于促进掌握和丰富词汇的积累。
(三)掌握读书方法,衔接高中学习的需要
聋校学生在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要进入上海市聋哑青年技术学校的普通高中班或职业高中班继续求学。而这些学校的教材都选用普通初中或高中的教材。普校教材的最大特点就是选编了大量匠心独具,意蕴深远的名家名篇。这些课文都体现出较独特的文化思想内涵,作品具有较深厚的人文背景以及深沉、含蓄、繁复、多重的审美价值,情感抒发表现独特,文学性特征鲜明。要使聋生适应并接受普校语文教材,那么在九年制聋校高年级段就必须有意识地让聋生走近名家名篇,初步体会作家的不同写作风格,感受到作家独特的语言魅力,为升入高中大量接触不同年代文学作品而作铺垫。
二、聋校高年级课文的教学实践
(一)选择恰当的教学内容
1.重组教材中的经典课文
目前聋校九年义务教育采用的是人教版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高年级段(七、八、九年级)的教材里包含了一定量的名家名篇,但是这些课文分散在六册语文教材中,有的属讲读课文,有的属阅读课文,且由于学习的时间跨度相对较大,学生对于这些名家名篇印象不深。因此有必要重组教材,通过系列化的学习,来体会作家的写作风格,品味作家的语言魅力,学习作家的写作技巧。在重组的时候将名家名篇分成两类,一类是将同一作家的若干名篇整合在一起,如:魏巍的《再见了亲人》、《谁是最可爱的人》、《他还活着》、《我的老师》,老舍的《养花》、《草原》《趵突泉》、《林海》,由浅入深,作为一个系列,凸显作家的独特风格;另一类名家的名篇在高年级段的教材中只出现过一次,将其归结成一类。如:冯骥才《挑山工》、肖复兴《那片绿绿的爬山虎》、许地山《落花生》、叶圣陶《记金华的双龙洞》、朱自清《背影》、鲁迅《少年闰土》、杨朔《荔枝蜜》等,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认识著名的作家,了解他们的作品。
2.增补教材外的名家名篇
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心选择的,具有典型性。因此常常只选择了某位名家的一篇文章作为教材内容,而这些名家通常还有不少经典的名篇,为了让聋生更多地了解这些名家,体会他们在文章中表达的高尚博大的人文精神,还要根据课文内容,适当拓展课本外的名家名篇,让学生扩大阅读面,提高学生理解文学作品的能力,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中学习这些作家细致地观察生活,深刻地认识生活,准确反映生活的立场、观点和看法,帮助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和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如:学了鲁迅《少年闰土》后,可以拓展初中语文教材中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故乡》、《孔乙己》等,这些文章都是用孩子的眼光,把孩子的心理、情感,他们的欢乐、苦恼和向往,写得细致入微,生动有味,充满童心童趣。
(二)探索有效的学习方法
1.文本与实践相结合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这里说的人文性指的是语文的精神内涵。名家名篇一般具有深刻的思想文化和内涵,它拥有丰富的情感和高雅的审美。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文本丰富的情感和深刻的内涵是一项重要的任务。但是仅依靠抽象的文本来感悟作家的思想情感和文本丰富的内涵,对依赖形象思维的聋生来说有较大的难度,这时就有必要将文本与实践结合起来,帮助聋生来体验感悟文本的内涵。如:《养花》是著名作家老舍的散文。作者写他爱花,也爱养花,把养花当作生活中的一种乐趣:“有喜有忧,有笑有泪,有花有果,有香有色,既需劳动,又长见识。”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聋生不养花,缺少养花的知识。因此对
2.精读与略读相结合
叶圣陶曾经说过:“就教学而言,精读是主体,略读是补充;但是就效果而言,精读是准备,略读才是应用。如果只注意于精读,而忽略了略读,功夫便只做得一半。”一篇名作需要品味感悟的精妙之处很多。在指导学生通读名家名篇时,首先要审视全篇,立足内容,把握全貌。
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学习语文“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因此,在名家名篇教学中,我们可以将课内与课外结合起来。课内外的结合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由课文的学习拓展到对原著的欣赏,如学习《少年闰土》后,学生对那个知识丰富、勇敢勤劳、聪明可爱的闰土形象从心里产生了浓浓的喜爱之情,教师要抓住时机,有意识地引导:“同学们,文中讲作者和闰土分别之后,从此没有再见面。其实作者在以后的日子里多次和闰土接触过,你们想知道吗?”学生顿时睁着渴求的眼睛,这时再巧妙地推荐《故乡》一书。二是将课内的学习延伸到课外的实践。可以进行名句背诵擂台赛,一则激发学生的兴趣,二则反应学生平时的阅读量、记忆力和理解力;可以开发布会,介绍自己阅读的名著,或介绍自己阅读的同一作家的其他名篇,也可以介绍作家的相关资料;可以写读后感,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引导学生有自己的观点;还可以制作简报,内容为集中介绍阅读过程中收集到的相关作家和作品的各种信息。
名家名篇由于其独特的内涵,它对语文教师的教学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自己要走进课文、读懂作品的内涵及理解简约文字背后的厚重意蕴,而且要带领学生学会阅读,激发阅读兴趣,培养正确语感,提高审美情趣,增强文学素养。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但是聋校高年段名家名篇的教学研究是一个鲜活趣味又富有生机的课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与实践。
(作者单位:浦东新区特殊教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