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文本,强化语言训练
发布日期:2019-02-10   作者:特教研究所   

——聋校语文《烟台的海》教学案例(一等奖)

杨娅菲

一、教学背景

《烟台的海》是一篇写景散文,选自沪教版语文五年级第一学期第七单元,与人教版全国聋校实验教材八年级第一学期第一单元的文章一样侧重于写景,写法也有相同之处,都是围绕景物的特点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被我校选为本单元的补充教材。

文章采用的是“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分述部分,作者紧紧围绕中心,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按照冬—春—夏—秋的顺序,由景及人、人景交融,艺术地反映了人与自然互为依存、密切相关的和谐关系。本节课将重点学习冬天的凝重和春天的轻盈,两季景观形成的鲜明对比在作者的笔下展现得淋漓尽致。文中生动优美的语句是非常有价值的语言资源,值得学生积累。

我班10名学生已有一定的语文学习习惯,能根据已有的知识和语言能力,通过朗读理解大部分词句的含义及其内在联系。写景类文章“抓特点,围绕中心写具体”的写作方法已在他们头脑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每一篇写景文章作为范文,引导学生在阅读中领悟写作方法,体验美感。

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新词“凝重、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等,在语言环境中理解词语的意思。

2.在比较中欣赏描写烟台的海冬、春两季截然不同的特点的语句,了解烟台人的不同表现,感受海的美丽与烟台人对海的热爱和依赖,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积累描写冬、春两季海景的语句。

(二)教学重点

品读语句,欣赏海景,了解烟台人的不同表现,学习作者围绕中心进行具体描写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烟台的海,是一幅画,是一道广阔的背景,是一座壮丽的舞台。世世代代的烟台人在这里上演着威武雄壮的话剧。”这句话的意思。

(四)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呈现真实、形象的冬、春两季的海景视频,创设出身临其境的氛围,使他们能近距离感受海的绚丽多姿和丰富多变,深深地爱上这大自然的神笔之作,与烟台人一起感受美,创造美。

(五)教学过程

1.复习引入,自然过渡

1)填空。复习文章结构、海的四季特点及要表达的中心。

2)过渡:“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抓住景物特点来具体描写的呢?今天,我们先去看看冬日和春日的海。”

2品读冬景,人景交融

1)组织欣赏冬景的视频

2)交流感受:这样的海让你联想到哪些词语?

3)用“ ”画出文中描写冬天海景的语句。

4)品析语句,指导朗读。

①找出描写海浪动态的词,比较句子,品析修辞

②比较“暴怒”与“愤怒” ,理解“前赴后继、锲而不舍”的意思

③有感情朗读,看视频按课文内容填空

5)中心句告诉我们作者除了写到海,还写了——?请用“ ”画出第二小节中描写人物的语句。

6)想象说话练习:在寒冷的冬季,面对巨浪拍岸的壮观景象,人们

“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7)出示图片,理解“壮丽的风景线”,指导朗读总结句。

3.自学春景,体会轻盈

1)第三小节与第二小节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2)出示学习要求,组织自学

自读第三自然段

“——”画出描写海的语句,用 画出描写人物的语句。

③圈出描写海的动态的词,同桌交流。

有感情朗读,体会海的轻盈。

3)组织交流

4)请学生表演,播放视频,体会海的轻盈,有感情朗读。

4.引导比较,积累语句

1)与冬景中的“扑”进行比较,有感情朗读。

2)有感情朗读描写冬日和春日的海的语句。

3)看着视频,根据给出的词说一说冬日的海或春日的海。

5.由景及人,感悟中心

1)“春天的海是轻盈的,那么春天的人呢?”齐读描写人的语句

“你想怎样赞叹烟台的渔民呢?”

2)出示图片,齐读中心句

6.小结本课,埋下伏笔

“烟台的海让我们多么向往,烟台的人让我们心生崇敬。那夏日与秋日的海又是怎样的,烟台人又上演了哪些威武雄壮的话剧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7.布置作业

1)有感情朗读并摘录自己喜欢的语句。

2结合课文内容,用下列句式向家人或朋友介绍烟台冬、春两季的海。(可选择一个季节)

我喜欢烟台______的海,它____(特点)。你看,______。人们________

三、教学体会

语文教学的根本任务是什么?叶圣陶先生精辟地回答:语文这一门课是学习运用语言的本领的。也就是说,语言训练是语文教学之本。我在教学中,始终依托文本,以“读、背、述、用”为训练手段,让语文课回归了学语言的本真,学生的语言也如汩汩活水源源不断。

(一)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因此,教师要将“读”贯穿于课堂教学始终,引导学生通过读来理解课文的词句,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指导学生读课文必须有层次有要求,层层推进:

1.初读课文,感知大意

初读时,教师首先要指导学生读准字音,读通课文,在正确断词断句的基础上,正确理解语句的意思,对文章形成一个整体印象。初读《烟台的海》,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脑海里应该带着“抓特点,写具体”这样的方法去阅读、理解文章内容,去发现描写烟台的海四季特点的词,对文章的内容有一个初步认识。

2.细读课文,领会重点

细读课文着眼于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但并不意味着要逐字逐句逐段的把内容讲给学生听,而应该分清主次,抓住重点读懂文本。本文是按照总分总的结构来写的,显然中间的分述就是文章的重点部分。而打破时序的平淡先写冬景,更加体现出冬天的烟台的海雄浑壮阔,与众不同,它是重中之重,对后面三个小节的学习起指导作用,需要我们精讲、精学。因此,我在教学中指导学生从材料安排、语言表达上进行细细推敲,后面几个小节的学习则逐渐从扶到放。

3.精读课文,读懂感情

精读就是要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反复诵读,深刻理解和体会作者是怎样通过语言文字表达思想感情的。如我在分别教学完描写冬景与春景的小节后,反复呈现中心句,利用图片回归人景交融的意境,完美诠释人景合一,交相辉映,深刻体会作者要表达的人与自然互为依存、和谐共生这一中心。

4.赏读课文,体验美感

赏读是让学生体会情境之美、语言之美的有效途径,用比较、替换等方法,可以使学生更加深刻地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在教学完第四自然段春景部分时,我从“扑”字入手,引导学生发现冬景与春景的巨大反差。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展现出了烟台的海“凝重”和“轻盈”时的魅力。学生在朗读中也进一步体会到景物的鲜明的特点,感叹于作者形象、生动的表达。

(二)背

教材就是一部语言大词典,其中蕴含的丰富的词汇、流畅的语句、清晰的脉络、深沉的情感都是学生语言学习必不可少的养料。背诵是积累语言的最佳途径,但教师不能当甩手掌柜,必须有意识地加强指导,给予铺垫。

1.抓住重点,简化记忆

本文第二小节描写了海浪“扑向堤岸”、“溅起浪花”、“发出轰响”、“掀石凳”四个动态。我先让学生圈出这些词,简化记忆的内容。在熟读动宾搭配后,通过品析修辞、比较词语,提醒关注各个主干成分是用了哪些修饰语写具体的,通过形象的态势语把词语搭配读熟、说顺。在背诵时,学生自然而然地在头脑中进行了一次扩句练习,有效避免了成分丢三落四、词序颠三倒四的现象。

2.呈现线索,帮助记忆

图片(视频)直观地再现形象,能激活沉睡在学生心里的语言文字。我提供了两段视频,学生看着视频中的海浪或波涛汹涌,或轻盈顽皮,凭借熟读的语句,很快就能形象地描述出海浪的动态。

有时板书、关键词也是重要的线索,寥寥数字却常常能提示出文章的具体内容,我们在教学中应当用心发现,精心设计。

当然,对不同的课文,我们还能有其他做法,比如理清顺序,加强记忆。最典型的莫过于《观潮》,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写作顺序,把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按照从远到近的顺序罗列出来。学生在头脑中形成了一条清晰的线索,背诵时也就易如反掌了。

(三)述

复述是用自己的话把文章的内容说出来,它既有吸收,又有表达,比起背诵训练,更具有个体性、创造性。本节课的第二条作业就是促使学生将课上所得的内部思想通过再加工转化成自己的外部语言,从而提高思维能力、表达能力。

除此之外,我们在课上还可以用抓重点词的方法简要复述文章的内容,用抓词句顺序的方法具体复述连贯性动作。还可以突破课文的叙述顺序,挑选某些内容,发挥学生们的想象和自我见解,用自己的语言把内容重组,让学生由机械性的复述过渡到活用性复述。

(四)用

学会运用语言是语言训练的最终要求。我们必须本着利于阅读和写作的原则,指导学生学会更丰富多元的表达。

1.挖掘留白,学会想像语言

教学中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品味语言本身丰富的潜台词,读出其弦外之音,有助于学生更深刻地理解作品。如在教学第二小节描写人物的语句时,我从烟台人的动作描写入手,设计了“在寒冷的冬季,面对巨浪拍岸的壮观景象,人们( )。”这样一个说话练习,引导学生想象人们的想法、语言、行动,了解“言由心生”“行亦由心生”,任何描写都能体现烟台人对海的热爱及他们为赏美景不惧风浪的豪迈。这也有助于初步理解中心句的意思,逐步突破难点。

2.创设情境,学会迁移语言

学生学习语言就是为了能更好地记录生活故事,抒发内心情感。教师必须给学生树立“教材就是语言大词典”的理念,引导学生把积累的语言运用到生活表达中。学完全文后,我们可以让学生仿写海浪、江潮之类的自然景观,让学生在运用中进一步丰富自己的语言,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作者单位:闵行区启音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