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关爱点亮自信之光
发布日期:2019-02-10   作者:特教研究所   

——随班就读学生自信心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2010年的夏天,我接手了一个新的班级。在这个班级中有一个特殊的孩子,一个随班就读的孩子——小N

N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孩子?从小学升学成绩看,她的学习能力没有很大问题。但薄薄的一份升学档案无法给我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于是我首先选择了走近她、走进她的家庭。

初次的家访让我有些意外,除了最开始稍微有些紧张之外,坐在沙发上的她与我的交流完全没有问题,是个非常可爱的女孩。通过与家长交流,我知道了小N由于出生时缺氧窒息致使脑瘫,引发下肢体严重残疾,这使她没有办法独立行走,整个小学都有保姆在校照料一些生活中的小细节,比如上下学接送、上厕所等。

家长希望学校、老师不过多地特殊对待。平时比较注重孩子坚强个性的养成,希望小N尽管肢体上有残疾,但个性上积极阳光。所以尽管家庭条件非常好,还是没有选择把孩子送入私立学校,而是选择了普通公办学校,希望孩子能在一个竞争不过于激烈,更融洽的氛围中成长起来。

开学后,通过进一步接触观察,我发现她在学校比较安静内向,不太善于主动与同学打交道。平时学习上的认知能力属一般,课堂上偶尔也能回答问题,但总体表现比较内向。这些都和她在家中表现出来的开朗乐观有很大反差。这种反差并没有让我感到意外,普通中学残疾学生的人数不多,但他们是特殊的群体,由于他们身体结构的差异,往往形成了他们性格上的自卑与孤独。小N虽然还不至于过分自卑与孤独,但环境的变化显然影响到了小N的自信心,使她的行为方式产生了一些变化。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自信是向成功迈出的第一步。”海伦凯勒也说过:“信心是命运的主宰”,这样的名言警句数不胜数,从中足可以看出自信心的力量。所以,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更要培养像小N这样的随班就读生的自信心。这就需要我将对小N的关爱放在首位,将关爱落实到细节之处,融入到常态之中,这样才能真正点亮小N的自信之光。

关爱源自——有爱的集体

要培养小N的自信心,首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班级氛围,建设一个充满爱的集体。

入学前的军训活动小N没有办法参加,于是我简单地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下小N的情况,让他们回家想想并问问自己的父母该如何和小N相处。开学后我虽然不再提起这个话题,但通过悄悄地观察,我发现——同学们没有一个人表现出异样,表现得都很友善,能主动与小N沟通交流,在小N行动不便的时候都抢着帮助她,常常还因为帮助的人太多了让小N哭笑不得。我相信小N已经感受到了浓浓的同学情谊,这对她适应新集体非常有益。到现在小N已经在班级中度过了2年多的时光,可以说,在班级中别的同学之间或多或少会有矛盾,但绝没有任何一个歧视小N的孩子,同学们都已经形成了一种自觉照顾小N的习惯。

关爱源自——课堂内外的关注

学生在学校里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中度过的,因此,在课堂中培养小N的自信心成为培养其自信心的主阵地,于是我抓住一切契机,利用各种有效的途径,让小N挺起胸膛,大胆表现自己。我在思想品德教学中灵活运用心理学的知识,利用思想品德学科有着其它学科所没有的优势,结合课堂的实际情况,给小N更多的辅导、关爱和帮助,激发她的自信、自强。在课堂学习中,既考虑整个课堂的流程,又兼顾对小N的个别指导,关注她的同时又不让她明显察觉到,避免对其自尊心产生影响。不过多让她回答问题,而是更多地关注她在我创设的情景下,是否能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展示出乐观向上的一面。

作为班主任,我还常常与任课教师沟通,及时了解小N其它学科的学习情况,当了解到她某一门学科学得不错时,我就找机会表扬她;当了解到她某一门学科学习有困难时,我就及时与她进行沟通、分析原因。

在班级各类活动中,我经常多给N机会表现,并抓住她的每一次哪怕是小小的成功给予表扬、鼓励,树立起N自信心的同时,也为其他学生起到了提点、指示的作用。

关爱源自——个别化的康复引导

生理上的缺陷还是需要正视的,在努力帮助她树立自信的同时,我也在思考能不能在帮助她康复方面也做一些事情。

首先,六年级时在征询了家长和她个人的意见后,安排她每周五下午综合实践活动课时间到学校专门设置的个别化教学教室,参加由专职心理教师为她以及学校里其他几个随班就读生组织的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活动。这些活动充分利用资源教室各种设施,既有团体活动也有教师针对某个学生的个别活动。面对陌生的环境和其他一些同样存在缺陷的孩子,小N心中肯定会对产生一定的想法,关于这个问题我和家长事先做好了沟通,并与心理老师进行了交流。几次活动后,我发现小N还是很乐意参加这样的活动的,在活动中适应情况良好,甚至在活动中常常表现还很突出,受到了老师的好评。所以每到周五下午上综合实践活动课前,小N看上去就特别的高兴。

N的变化让我对学校的资源教室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于是主动去了解了一些相关内容,比如资源教室中各个不同的功能区的用途,不同类别资源的一些用途以及一些运作的基本方法等。通过了解学习以及阅读相关活动记录,我发现虽然可能一次活动中有好几个情况不同的孩子,但每次活动都能做到有所侧重。有时着重于心理品质的提升锻炼,有时着重于在活动中提高孩子的身体灵巧度,有时以一个孩子活动为主其他孩子为辅,有时又注意在活动中孩子们的互助与互补。在面对小N时,心理老师主要结合她肢体存在障碍以及我反馈的一些小N的心理状况,着重在观察与动作训练区、康复训练区开展一些活动,加强对N科学系统的引导和训练。在寓教于乐的丰富多彩地活动中,小N与其他随班就读孩子共处一室,合作学习、参与训练,在资源教室内共同体验着一点一滴的成长与进步。

其次,我还尽可能多地要求小N她参加一些集体活动,一方面她能更多地融入集体生活,另一方面也促使她在学校中尽可能多地获得一些锻炼身体的机会。比如在天气晴好的时候,我要求她体育课不要待在教室里,而是和其他同学一起到操场上去。在同学们搀扶中上下楼梯就是很好的锻炼,虽然不可能和其他同学一样跑跑跳跳,但晒晒太阳,在体育老师的安排和指导下完成一些简单的力量或技巧训练项目,如投掷、抓沙包等,对她都非常有益。有时午休时间,我会组织班级学生开展一些文体活动,比如下下棋、唱唱歌等,这些活动小N都能参加。在下棋时小N不仅锻炼了头脑而且还训练了原本不太灵活的手指。在唱歌活动中,小N的歌声还得到了班级同学的一致好评。面对同学们的赞誉之词,小N虽然表现出羞涩的一面,但我看得出这让她感到很开心。小N的父母也说她在家越来越爱唱歌了。这正是小N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的一种体现,同时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她的肺活量。在冬日午间,我还会组织学生一起到操场上晒晒太阳,学生们或三三两两围坐聊天,或自行开展一些小游戏,小N都能很好地融入其中。

对小N的种种关爱之举,我非常注意频率以及时机的把握,不让她觉得受到特殊对待,但另一方面我也不回避N残疾的事实。常常和她聊聊她感兴趣的话题,聊聊她对自己未来的想法等,在沟通交流的过程中,我努力传达给她这样一个观念——心灵的健全比身体的健全更重要,虽然她有一定的缺陷,但比起社会上许多生理健全的人,她已经做得非常棒了。

关爱源自——不断地努力与思考

虽然我一直在为小N身心的健康成长努力着,但小N身体上的进一步康复还是需要专业的医疗机构来解决。小N的父母告诉我,在孩子89岁的时候曾经做过一次较大的矫正手术,改善了一些下肢的问题,但要让孩子今后能摆脱在行走时对他人的严重依赖情况,还需要进行1-2次的矫正手术,且手术在年龄越小时进行效果越好。在与小N谈到这个问题时,她很生气地跟我说,小时候进医院做手术是爸爸妈妈骗了她,她根本不知道会那么痛,躺在医院整整一个多月不能动弹,非常难受,她再也不想经历了。我问小N,手术虽然痛苦,可是却能让她更好地康复,这不正是她从小到大希望的吗?可小N却拼命摇头,表现出强烈的抗拒。其实这个道理我相信小N也懂,可她还毕竟还是个孩子,她显然还不够坚强到去面对已知的、眼前的痛苦。随着她不断地长大,懂的越来越多,小时候父母连哄带骗的做法显然已经行不通。要想顺利地进行手术,小N自己的意愿变得非常重要。而要改变小N的想法,仅仅依靠苦口婆心的劝说显然不行,关键还是要引导她更多地思考自己未来的人生,帮助她树立面对困难时的自信心,让她有足够的勇气和决心去战胜暂时的痛苦。这是一个非常艰巨且急迫的任务,为此我还在不断地努力中。

关爱源自——学校的支持保障

N是我执教以来第一次深度接触的随班就读生,但我校作为一所九年一贯制公办学校,近几年,在小学、中学阶段都接纳了随班就读生,除了像小N这样的肢体残障的学生,还有轻度智力障碍、多动症、视障、听障等,为了让这些孩子在普通学校里最大程度地接受教育,最终顺利毕业,回归社会主流,我校坚持把随班就读教育作为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内容。

为此学校成立了专门的领导班子,形成了管理网络,并完善了相关的规章制度。通过开展相关的培训,提高教师对随班就读工作的认识,帮助教师掌握特殊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引导教师树立全纳教育的意识。

学校的随班就读生工作还特别强调随班就读不仅仅要使随班就读学生学到科学文化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关心他们的情感,使随班就读学生能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不断地增强自信心与克服困难的勇气。通过近年来的实践,整个学校在培养随班就读生自信心方面采取的措施主要有:

1.尊重差异,因材施教

全面了解每个随读学生的情况,根据他们各自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特殊的教育措施,着手有针对性地提升他们的信心。提倡给随班就读生创造一个“大爱无痕”的环境,既要让随班生感受到集体的关爱,又不使这份关爱太明显,太造作,以便消除他们自卑或过分依赖的心理。不让随班就读生感觉自己的特殊的同时,也不让班级的其他学生感到随班就读生的特殊。

在课堂教学中虽然使用同一种教材,但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注意差异性;教学中以集体教学为主,但对随班就读生给以适当的铺垫、辅助、拐棍;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运用合作教学法、伙伴互助法,让各类学生相互促进,使随班就读生能跟上班级,被全班所接纳。

2.创设环境,关爱鼓励

给随班就读生创设和谐的环境,使他们融入到集体之中。要求教师们肩负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满怀仁爱之心,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这些孩子,用爱叩开他们的心扉,调动集体的力量和智慧帮助他们,点燃他们自信的火花。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给随班就读生营造一个和谐互动的学习环境,让他们体验生活,增加兴趣,丰富内心世界。在活动中对每一点进步给予及时的肯定和强化,让他们体验到成功的愉悦,从而改善他们的自我评价,激发和维持他们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学习生活的信心和勇气。

3.加强辅导,及时总结

加强对随班就读生的个别辅导。根据他们的实际情况,每学期不同学科都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运用随班就读生乐意接受的教学形式,如设置并使用资源教室、配备专职的心理教师、开展各类兴趣活动等方式,对随班就读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和辅导,使随班生在科学文化知识、生活自理能力、社会活动能力、心理自我调适能力等方面都能得到有效教育。同时在训练和辅导之后完善相关信息材料的记录,加强日常管理,以便个案跟踪,及时总结归因,分析改进教育方式方法。

4.家校合作,同步发展

在争取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同步协调发展的过程中强调班主任的主导作用。要求班主任千方百计地走近随班生及其家庭,定期保持联络,随时交流情况。通过主动而又真诚的沟通,在情感方面打动家长,让他们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理解与关怀。在教育思想、教育方法方面向家长做宣传工作,使随班就读生家长也能摆脱信心不足的状态,使家校之间能进行更好地沟通、协调,形成了教育合力,与学校共同承担起教育、训练随班就读生的责任。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师在教育上的英明就是要让孩子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都不使他感到什么都不好。”而自信来自成功,进步来自关爱,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随班就读工作是良心工作,更是爱心工程。对随班就读生,需要我们教育者在工作中付出自己最真诚的关爱,为他们点起更亮的自信之光,照耀着他们去摘取属于自己的成功果实。

希望小N以及其他的随班就读生在我们中山师生共同的关爱下,充满学习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更健康快乐地成长

(作者单位:黄浦区教育学院附属中山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