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杨珏
在辅读学校语文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可营造愉悦的氛围,使学生在自然而愉悦的状态下学习,有益于开发弱智儿童的智力;挖掘弱智儿童的潜能;补偿弱智儿童的身心缺陷。
一、游戏教学法的含义
顾名思义,游戏教学法就是“游戏”和“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也就是以游戏的形式展开教学,使学生在愉快的活动中、活泼的气氛中,不知不觉地学习课文内容和相关知识。
二、游戏教学法的原则
1、突出学生主体,丰富感性体验的原则。
以学生为教育教学的主体,是教师们极力倡导的基本原则,游戏教学是突出学生主体地位的一条切实有效的好途径。游戏的参与者,就是游戏的主体。在语文教育中,教师作为指导者、组织者,始终起指导和组织作用,根本不可能代替学生游戏,
2、体现快乐竞争,寓教于乐的原则。
任何游戏,都以快乐为宗旨,没有快乐,便没有游戏。群体游戏都存在着竞争;没有竞争,游戏的进行便会缺少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运用游戏教学,一方面学习的过程伴随着愉快,伴随着情趣,另一方面通过比较、竞争,学生的兴趣就激发起来了,学习的动力就足了。
三、游戏教学法在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是儿童最喜爱的活动,积极挖掘学校生活中的游戏因素,把课堂教学和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融教于乐,让学生在动中学,动中乐;在想想、做做、玩玩中尝试体验。
1、利用游戏教学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爱因斯坦的这句名言说明了兴趣在学习中的重要意义。游戏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学习的过程变成游戏的过程、愉快的过程,使学习本身具有动力的价值。游戏教学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但弱智儿童注意力易分散,特别是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极不稳定,易被其他事物所吸引,他们集中注意的时间大约只有10至15分钟左右,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有趣的游戏来吸引儿童,培养他们的有意注意。
如教学“冬天的衣物”时,若用谈话的方式导入显得枯燥无味,于是我采用“运衣物”的游戏方式进行导入:出示玩具小猴子,请小朋友帮小猴子运衣服,要求学生两两合作,先把衣服放在购物篮里,然后赶快跑回来交给小猴。课堂上生动活泼的教学游戏激发了学生对学习过程本身的兴趣,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完全进入愉快的教学氛围中,有利于教师进行有效的教学。
2、利用游戏教学补偿生理缺陷
低年级的弱智儿童控制肌肉群的神经系统发育不健全,动作能力较差,造成了某种程度的学习障碍,游戏教学是补偿弱智学生缺陷的重要途径。
如进行看图认字“爸爸、妈妈”时,要求学生进行比赛,看谁先跑到指定地点找到指定图片。运用竞赛游戏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了,学习动力就足了。一方面学生在竞争了氛围中积极主动参与看图、识字的学习活动;另一方面训练了学生跑动和手眼协调等能力。
在语文教学中运用游戏教学,有利于训练学生的平衡、协调等能力,使弱智儿童的缺陷得到一定程度的补偿和康复。
3、利用游戏教学丰富日常知识
根据弱智儿童的认知特点,我从实际出发,选编了与弱智儿童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内容作为教材,贴近孩子的生活实际,让他们看得见、摸得着,从而丰富学生的日常知识。
如教学“秋天的水果”时,利用游戏“奇妙的口袋”来进行:让学生从口袋里摸出指定水果或说出水果的名称、味道等,既使训练了学生的语言,也增长了他们的生活知识,学会了从形状、味道上分辨这三种水果。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游戏教学,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能把课堂中所学的应用于实际生活中。
4、利用游戏教学增强社会适应能力
要使弱智儿童成为自食其力或半自立的人,就必须加强对他们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根据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需要,我设计了情境游戏,指导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把情境游戏教学作为向生活实际情境过渡的方法,逐渐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
如教学语言训练“让座”时,我设计“乘坐公共汽车”情景,在进行语言训练的同时,组织学生进行乘车游戏。我利用活动课桌椅拼搭成公共汽车,教师进行示范,然后请学生进行游戏,使他们在游戏中知道乘车的一些常识,并要求学生表演“让座”情节,使他们知道要给老人和有困难的人让座。这样的实践游戏使学生加深了印象,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在语文教学中渗透游戏教育,增强了学生的社会经验,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为学生真正走进社会、回归社会打好基础。
丰富多彩的游戏活动,赋予了课堂教学以生机,提高了课堂效率;赋予了弱智儿童以活力,有益于弱智儿童的身心健康,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意识,发掘了学生的潜能,促进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作者单位:杨浦区扬帆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