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奕敏
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重构基础教育课程成为当今课程改革的突出特点。其做法不仅将探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且将探究作为课程的内容标准。探究性课程关注的是开放性、无文本、自由化的课程形式。旨在教学中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形成的是一种以自主探究、动手实践、主体交流为主导的探究性学习方式。这种符合学生需求的学习方式其关注点是能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探究与合作精神;学会通过同伴之间的积极的相互影响来提高学习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人际交往能力;让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探究实践活动,去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以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一、培养意识,激发探究兴趣
探究性学习是一种师生互动的教学形式,它所关注的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培养的是一种开拓的创新的精神。因为聋生对于知识的获取不应是给予的,而是通过积极主动的建构生成的。如何让聋生从枯燥的文本中,激发兴趣,如何让聋生克服因为生理、心理原因而产生的种种学习困难呢?笔者认为,在文本的选择上首先要尽可能地还原于生活,还原于现实,将聋校教材中的积极的、合理的、生活化的、易探究的内容作为核心;其次在方式的引导上要结合聋生的特点,充分做到扬长避短,通过视觉刺激和多感官综合协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再者在手段的使用上要做到因地制宜,整合现代信息技术,将科学的内涵和学生的动手操作有机结合,引发主动探究的内在需求。
二、注重过程,获得探究体验
探究性学习是通过聋生自主参与获得体验的过程。它强调的是学习过程,注重的是参与。聋生在进行探究性学习时,教师应为聋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让其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系列活动中探究、实践,获得学习体验。
聋校的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教师要重视聋孩子们的各种独特体验和理解。全日制聋校语文实验教材第十五册第4课《董存瑞舍身炸碉堡》一文,笔者在对文章的结构和语句进行了梳理后,有一位学生指着“火光照亮了他那钢铸一般的脸,一秒钟、两秒钟……他象巨人一样挺立着,两眼放射着坚毅的光芒。”这句话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教师,你认为董存瑞这时心里在想些什么?”当时我一愣,脑海中浮现出的是那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诸如此类的答案。但我很快放弃了原先的想法,组织学生讨论起刚才那位同学提的问题,在众多的讨论中,有一位同学说:“董存瑞一定想起了远在家里的妈妈,他会在心里说:妈妈,您多保重!”这是多么感人的情感体验,是学生在作者的创作文本基础上,对课文内涵的再创造,学生也在此过程中获得了一种独特的体验。再如全日制聋校语文实验教材第十三册第10课《捞铁牛》一文,笔者在新授之前就出示了这样一个问题:“如果你看见一艘沉在黄浦江底的巨型轮船你有什么办法把它打捞上来?”面对这样一个问题聋孩子们进行了广泛的实践活动(网上搜索资料、向父母请教、到码头实地考察等等)。不同的实践过程产生了不同的体验,最终大家对文中怀丙和尚用水的浮力捞起“铁牛”感到不可思议(用大吊车或者用抓斗的形式都可以解决),但也在赞叹现代科学技术给人类带来美好生活的同时惊叹中国五千年文化的源远流长及勤劳善良的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在新课程理念的引领下,聋校数学课堂中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发生着改变,探究性学习方式越来越受到特教教师们的重视。全日制聋校数学实验教材第八册《长方形面积的计算》这一单元。笔者在推导完公式后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父母要改善住房条件准备买套新房(两室一厅),想请你计算一下它的总面积?”有的学生在丈量的基础上根据以往学过的公式很快地算出了面积,但有的学生却通过网上学习了解到在建筑学范畴内面积不仅仅指居住面积还包括建筑面积;通过计算住房面积看到了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他们从中获得了学习体验,感受到了学习数学的实用性。
三、整合资源,拓展探究空间
在学生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注重的是教学资源的发掘和整合。教师应针对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结合学校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条件特点进行整合。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提供一些背景知识、材料以及相关提示,诱导学生讨论、探究。例如我校在开设语文阅读校本课程时,就充分利用本土化、生活化的探究元素,在文本的选择上,将闸北的区域文化融入到选材中。在不同年级段将上海的窗口、闸北的形象——上海火车站列入了校本课程:一年级认识“上海火车站”会打指语;二年级会读“上海火车站”会写“上海火车站”;三年级了解上海火车站的功能、外形;四、五年级从上海火车站的现在、过去的鲜明对比中了解上海的变化;六、七年级用自己手中的画笔勾勒出“你眼中的上海火车站”、“十年后的上海火车站”;八、九年级则是从网上了解更多的现代化的交通枢纽规划。拓展聋生学习渠道,激励学生大胆探究,适时对学生进行合作交往心理品质的培养,以利于学生将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能动地推向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在合作中培养团结精神,要帮助学生及时地进行知识的更新,手段的更新和思路的拓展,要帮助学生明白探究性学习追求的是通过这一过程培养科学态度,探索兴趣,形成认同,关注体验,从而获得全面发展。
四、优化程序,培养探究能力
在聋校开展探究学习的过程中,教师需不断接受新的教育思想,经验和教学模式;不断优化探究程序;要细心地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创造探究的氛围,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确定探究目标,预设探究过程,选择探究方法,制定探究计划。要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经验,已有的知识,并可以直接体验。例如:全日制聋校语文实验教材第十五册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一文。笔者在让学生有表情地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且试着背诵后,出示了一份文章标题为《让我们共同参与建设一个节水型城市》的报纸。学生们在互相传阅的同时,在教师的指导下都找到了各自的探究主题:《为什么要建设一个节水型城市》、《如何建设一个节水型城市》等等。通过不同的学习途径,学生们的结论得到了统一,一份集排版、美术、文字、电脑制作等多种能力的题为《水资源让生活更美好》的小报也应运而生了。在探究过程中学生获得的学习体验得以升华、提炼,实践运用能力得以提高和发展。
探究既是学习的过程,又是学习的目的。当前,国内外教育界越来越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体验与创造过程中感受探究的乐趣。许多案例说明:教师在整个探究活动中教师不是倡导者,而是参与者,是一个与学生一起组织探究活动的合作者。所以绝对不能越俎代庖,而要充分相信学生,发掘他们的潜能。在了解每个学生个性、特长的基础上,根据学生间的差异,有针对性引导并鼓励其探究,及时指出方向,提出建议和意见,使更多的聋孩子能够在探究活动中,学会学习,锻炼能力,在成长中取得成功,在成功中不断成长。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聋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