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
浅谈中重度智障儿童音乐学科中的舞蹈教学
发布日期:2019-02-18   作者:特教研究所   

凌忆文

 

音乐学科中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学习舞蹈对于中重度智障儿童的康复有积极的作用,它有着教育、娱乐、运动等作用,我校把学习舞蹈作为提高中重度智障儿童素质的一个的重要途径。作为音老师和学校舞蹈队带教老师的我,一直在努力思考如何让中重度智障儿童在学习舞蹈中体验成功的快乐,帮助他们树立信心,健康成长。

一、教学实践

由于中重度智障儿童无论在生理上还是心理上均与正常儿童有很大的差距,动作的协调性和音乐节奏感等方面的能力都较弱,因此我根据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从选择乐曲内容、编排舞蹈动作、运用舞蹈道具、营造自主学习舞蹈的氛围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1、选择乐曲力求节奏鲜明

在中重度智障儿童音乐学科中的舞蹈教学时,选择的乐曲不仅要悦耳动听,而且要节奏鲜明、生动活泼、乐曲变化有规律,内容要贴的生活,便于中重度智障儿童理解。切忌节奏过快,变化过多,乐曲过长。如《小动物走路》、《小海军》、《我的好妈妈》等歌曲学生们觉得很亲切,深受他们的喜爱。

2、编排动作力图简单形象

由于中重度智障儿童认知能力很弱,动作的协调性也较差,因此动作、队型的设计要根据他们的生理特点、动作发展的规律及实际接受能力,力求简单,动作要形象、夸张、拟人化,以便于他们理解与记忆,队形宜统一、重复。编排动作切忌过难过细,队型变化切忌过繁过多。

3、运用道具鼓励“一物多用”

恰当地运用道具不仅能弥补动作的不足,而且能更好地激发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教师要选择颜色鲜艳、新颖独特、安全轻便的道具,更要注重引导儿童创造性地使用道具,鼓励“一物多用”。如在《小海军》律动中,我给每一位儿童一面小红旗作道具,并引导他们张开想象的翅膀,有的同学一边踏步一边单手举旗尽情挥舞;有的同学双手握旗斜握于胸当枪使唤;还有的同学双手握旗做前平举,快乐地开起了炮艇……可见道具不在于大小,也不在于多少,关键是要恰当运用,充分发挥其功效。

4、教学方式提倡自主求异

 在课堂教学中,我注重营造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自主学习,通过动手、动脑,在玩中学、动中学和乐中学,尽情地玩,尽情地创编,一些舞蹈就是在学生与老师的互动中,“动起来、玩起来、编出来”的,以下就是创编《鼓舞》的教学案例:

“这节课,老师要让你们玩个够,高兴不高兴?”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舞蹈课开始了,“请每位同学都去拿一个腰鼓,你想怎么玩就怎么玩”,没有要求,同学们可高兴了,只是拿好了腰鼓,有点不知所措,“老师,没有鼓棒怎么敲啊?”,“可以用手啊”,受了启发,同学们开始用手敲鼓,可都是一个姿势(一手抱鼓一手敲),我又接着引导“敲鼓有好多种方法呢,看谁最聪明了,会玩得跟别人不一样,可以自己动脑筋,也可以和好朋友商量商量,”听了这话,同学们三三两两地围在了一起,开始尝试不同的敲鼓方法,有的把鼓放在地上用两只手敲;有的两两合作,一人拿鼓一人敲;有的用一只手抱鼓,另一只手轮流敲打上下两个鼓面……见此,我赶紧表扬他们,“真聪明!”、“真棒!”,并让他们表演给大家看,还让大伙儿为他们鼓掌,这下同学们可来劲了,鼓声、掌声、叫声……此起彼伏,可动作还是局限在敲鼓上。

“除了敲,还可以怎么样玩鼓呢?”一时间,同学们你看看我,我看看你,又僵持在那里。“看老师来给你们露一手!”同学们感兴趣地围到了我的身边,“我不把它当鼓看,我把它当成一只包”,说着,我把鼓夹在了腋下,故意扭动腰肢夸张得走了起来,同学们一下子哄笑了起来;“我还可以把它当竹竿跳”,说着我又把鼓放在地上跳了起来,“你们也行的,忘记它是鼓,把它看成是其它东西,大胆地去玩吧!”舞蹈房的气氛又一次活跃起来了,“老师,我们把它当成皮球玩”,几个男生一边叫一边把鼓滚来滚去;“老师,我在喝酒呢”,只见一个小同学双手捧着鼓正做着往嘴里倒酒的动作呢;“我把它当枕头睡”、“我把它当凳子坐”、“我把它当娃娃”、“我在举重”……看得我真是心花怒放。

经过整理加工,舞蹈《鼓舞》诞生了,这个舞蹈是同学们自己“玩”出来、“编” 出来的,他们特别感兴趣,跳得也特别有激情,参加闸北区金孔雀舞蹈比赛还获了奖呢!

二、教学感悟

要让中重度智障儿童在学习舞蹈中体验成功的喜悦,不仅需要教师付出更多的爱心、耐心、细心与关心,更要讲究教学策略,提高其科学性与针对性,力求做到五个“多一点”、五个“少一点”。

1、教学形式多一点,机械练习少一点

教师要引导儿童在看一看、跳一跳、讲一讲、玩一玩的轻松愉快氛围中学习舞蹈。切忌枯燥地反复讲解、机械地反复训练,切忌强度过大、时间过长。同时还要加强个别辅导,让每一位儿童都能体验成功的快乐。

2、形象语言多一点,专业术语少一点

根据特殊儿童形象思维为主的特点,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力求生动形象,贴近孩子们的生活,语句简短,语速不宜过快,并切忌使用专业性很强的术语,要尽可能地把复杂连贯的动作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儿歌要领,帮助儿童理解、接受,获得成功。

3、教学准备多一点,舞蹈修改少一点

教师的示范动作前后要一致,动作修改越少越好。对教授的新内容,他们本来就很难掌握,一旦记住就成了定势,很难改变,如果教授的内容反复修改,学生们很难搞清该做什么动作,容易产生挫折感,丧失对舞蹈的兴趣。因而要求教师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在教学过程中力求做到“一次定型”,尽可能地为儿童获得成功扫除障碍。

4、表扬鼓励多一点,批评训斥少一点

教师千万不要吝啬对儿童的赞扬,特别是对于这些原本就比较自卑的智障儿童,更需要表扬鼓励,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切忌批评、训斥,因为那样只会抹杀儿童学习舞蹈的兴趣,造成畏难情绪。

5、关心爱护多一点,包办代替少一点

由于特殊儿童自我保护意识和身体素质较差,所以教师在舞蹈教学过程中,一定要仔细观察,细心呵护,注意动静交替、劳逸结合,并要根据天气和运动量的变化,及时地提醒儿童穿脱衣服。我们不包办代替,而是鼓励儿童自己穿脱衣服,自己拿、放道具……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培养自立、自强的个性。

(作者单位:闸北区启慧学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