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聋童进行“补偿与发展”教育的研究与实践
发布日期:2019-02-18   作者:特教研究所   

顾爱玉*

 

一、          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特教事业在不断地发展,特别是深化基础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以来,实现联合国制定《儿童权利公约》中提出的:让每个儿童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的目标成为聋教育工作者的理想。然后,传统的以补偿缺陷为主的补偿性教育模式却不同程度地制约着聋童的个性发展。此外,聋校课程改革的滞后,学用脱节的现象也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聋童综合能力的培养。

本课题的研究旨在改变传统的以补偿缺陷为主的特殊教育观,提出“以聋童的发展为本,从发展中获得补偿,在补偿中促进发展”的特殊教育观;在实践中探索促进聋童发展的有效途径。

二、          研究的过程

本课题研究从20007月开始,历时四年。经历了三个阶段:

(一)准备阶段(20007月—20014月)

1、  调查与分析聋校补偿性教育的现状。

2、  提出实践研究的基本思路,确定研究目标和内容。

(二)实施阶段(20014月—20049月)

1、收集课题研究的相关资料,研究“补偿与发展”关系的理论依据,探索实践研究的途径和操作程序,运用行动研究法,随时改进研究策略。

2、从以下四方面探索与实践促进聋童多元化发展的途径:聋校整体管理、校本课程的建设、教学模式的构建、师资队伍的培养。

(三)总结阶段(20046月—200410月)

整理分析有关资料,撰写研究报告。

三、          研究成果与分析

“补偿与发展”的关系问题是特殊教育的一个基本理论问题,又是各类特教学校研讨的热点问题。本研究结合聋校实际对其进行了四年的探讨,提出了“以聋童的发展为本,从发展中获得补偿,在补偿中促进发展“的特教理念,从理论上对”补偿与发展“的关系作了新的诠释;同时在实践中探索了促进聋童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一) 对“补偿与发展”的关系从理论上提出了新的观念。

传统意义上的“补偿教育”是针对残疾儿童的类别和特点,特殊的条件和设备,利用特殊的手段和方法,以满足残疾儿童身心发展为目的特殊形式的教育。它强调的是缺陷补偿,忽视的是潜能挖掘及个性发展。

本研究对“补偿与发展”教育的关系作了新的诠释: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强调“以聋童发展为本,从发展中获得补偿,在补偿中促进发展”。即通过组织各类教育活动,让聋童在个体学习中最大限度地发掘自身潜能,从而营造一种促进聋童身心发展的教育环境。

本研究对“补偿与发展”教育的理念赋予了新的内涵:

●“补偿与发展”教育的价值观:人类对各类残疾儿童的态度随着社会发展,时代变化而不断转变,从歧视到理解,从同情到支持,从排斥到接纳,从缺陷补偿到教育性的潜能开发。体现了“人道主义→人的发展→人的可持续发展”的特殊教育价值趋向和突破。

●“补偿与发展”教育的发展观:以聋生发展为本,“发展”是指每个聋童人格的全面发展,是个性的充分发展,是可持续的终身发展。聋校教育的目标就是使教育适应每个聋童发展,并且促进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是“以聋童发展为本”的核心思想。

●“补偿与发展”教育的教学观:形成“教学促发展”的观念。改变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型学习,创导自主学习、实践体验、合作交流与接受性学习方式的有机结合。通过实践活动、人际交往、家庭生活和学校教育的多种途径丰富他们的学习经历和经验,满足他们多样化和个性化发展的需要。使他们的潜能得到最充分的发掘。

●“补偿与发展”的评价观:建立以评价促发展的观念。形成促进聋童发展的评价体系,不仅关注学业成绩,而且要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和学习态度,关注他们在原有水平上的潜能发掘与个性的发展;同时要建立促进教师不断提高的评价体系,强调教师对自己教学行为的分析和反思,建立以教师自评为主,校长、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制度,促进教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

(二)在实践中探索了促进聋童多元化发展的有效途径。

1、        构建开放型的聋校的管理体系

“以聋生发展为本”的理念,着眼于聋童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课堂改革和教材建设,构建在分离式的聋校内实施开放型的教育,为促进聋童主动、充分的可持续发展创造条件。

1)特教观念的开放。

树立“以聋童的的发展为本”的理念,相信每个聋童都有潜能,不发展就会退化。根据“功能互补、用进废退”的原理,挖掘潜能,激活聋童的学习内驱力,补偿他们的缺陷,培养聋童“自理、自信、自强、自立”即“会学习、善交流、有技能、求发展”的健全人格,成为对社会建设的有用人才。

2)聋校管理的开放。

改变传统的聋校管理局限于本校的教学范围,注重开放型的教育管理,树立“大特殊教育观”。

A、建立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教育网络。B、加强特校与普校的交流和沟通。C、加强国内外聋校之间的联系。D、加强教、医、研结合,建立早期干预制度,提高康复训练效果。

3)教育空间的开放。

向生活开放,向社会开放,向大自然开放,建立课内外、校内外多种学习途径的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自然资源,让聋童到大自然大社会的实际环境中亲身体验感知。

2、开发适应聋童学习的校本课程

本课题“以聋童发展为本”的理念。着眼于聋童潜能挖掘、整体素质的提高。根据“课程标准”和聋校实际要求,将校本课程开发作为重要内容进行实践与研究。

1)建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技艺课程三个板块的聋教育课程体系。

2)编写校本教材

为了促进聋生主动、充分的可持续发展,课题组编写了学科类、活动类、技艺类三个与课程版块相应的实用性教材。

3、建立促进聋童个性发展的教学模式

 “主体参与型”和“学科综合型”教学模式,是在充分考虑 聋童身心特点、聋校实际以及反复实践后概括出来的,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 操作性。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强调学生主体参与教学过程,将单一的、一刀切的教学转变为多层次、多样化,以活动展开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重视把课堂教学的内容与现实生活、社会环境变化相结合。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在课堂教学中变接受式的教学为学生主体参与型与接受型教学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到发挥,学习兴趣得到培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

在教学实践中通过大课与小课相结合、集中与分散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如:观察能力、质疑能力、绘画能力、搜集信息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等。在学生个性发展的同时,他们的语言也得到了补偿。

在新综合科学的教学实践中,我们运用“学科综合型”教学模式,将理科教学与文科教学相结合、课本知识与日常生活实际相结合,通过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个性发展与缺陷补偿的结合,使聋童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同时在学习过程中,培养了他们的科学态度、协作精神和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

4、培养了一批有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的骨干教师。

学校围绕“补偿与发展”的支柱课题,建立了以校长、名教师、高级教师、青年学科带头人与学校中层干部(各学科的骨干教师)为主的研究队伍。三位校级领导分别担任“学科类”、“活动类”和“技艺类”三个板块的课题组长,组织并参与课程开发、教材编写和实践验证等工作。课题组的教师们以“关注聋童终身发展、培养聋童综合能力”为目标,进行“补偿与发展”关系的研究和教育教学实践。运用多元智能理论和陈鹤琴“活教育”理论构建开放型的教育模式。以改变聋生学习方式为突破口,强调接受型学习与自主、体验、探究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将课本知识与生活实际、学生经验结合起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各类资源,创设教学情景深化课程改革,并以传承四聋口语教学特色、融合现代特教理念,提高教学效率为宗旨,开展骨干教师的带教、指导工作。通过举办专题讲座、组织教学展示、编写校本教材等多种形式,提高教师的反思能力和教学水平,并向外省市同行开放、扩大辐射面,使师资队伍发生了质的变化。

四、   思考与讨论

“补偿与发展”教育的实践与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深化特殊教育改革,提高聋校办学质量注入了活力,增添了动力,但面对信息社会、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在特教理念和课程改革方面还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研讨:

1.目前,我们是在贯彻国家下发的课程计划(迄今为止聋校的“课程标准”尚未出台)的基础上开设校本课程的。要在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设置校本课程,这样在时间、空间上都是十分有限的。学校如能根据社会发展、本地需要和学生情况,对国家规定的必修科目作适当的调整,对必修课的教材作适当剪裁,那无疑将为校本课程的开发留有更多的余地,将有助于建立既具有基础性又具有独特性和差异性的课程体系。

2.长期以来,学校和教师习惯于执行指令性的课程计划,课程意识较淡薄,课程开发能力较弱。目前教师在职前、职后的培训中都缺少应有的课程知识,而这方面又恰恰是开发校本课程的重要前提。因此,加强师资培训,其中包括课程方面的培训,提高教师素质实在是特教界重大的任务和紧迫的课题。

参考文献(略)

* 课题组成员还有:代秀琴、金育萍、吴蓓芬、昝飞、岑琦、王素珍、刘春玲、马红英、朱佩红、方力敏、谢晶、江翔、许薇薇、马慎毅

 

本课题获上海市第八届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四聋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