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障幼儿社区康复的实践
发布日期:2019-02-21   作者:特教研究所   

——社区康复活动《毛毛虫》一例

江敏红

 

听障幼儿社区康复是指教育康复机构为社区内0-6/7岁,在家庭中生活或在普通幼儿园就读的听觉障碍儿童,提供个性化的教育康复服务。在形式上,听障幼儿每周至语训点1-2次,每次1小时左右,在内容上,选择幼儿熟悉的生活。本文以课题为“毛毛虫”的一次社区康复活动为例,分析和探讨以发展听觉和语言能力为主线,为社区中的听障幼儿提供支持,促进他们融入主流社会的一些实践。

一、案例背景

Y,女,20071217生,先天聋,左耳补偿效果为适合,右耳补偿效果为最适。目前情况:(1)听觉方面,听觉记忆四项比较稳定,需发展听觉记忆五项;段落听取尚需练习,幼儿倾向于“视觉+听觉”共同获取信息的途径;(2)言语方面,语速需加快,舌尖后音的构音清晰度需提高;(3)口语表达方面,经提醒能用完整的语句叙述;结合小Y的听龄,以及《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关于4-5岁幼儿的语言表达目标,小Y在“基本完整地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和经历的事情”“讲述比较连贯”方面尚需提高;自主话语中较少使用修饰性的词汇,自主表达、以及沟通交往中的自信心需增强。

Y即将就读于普通小学,最近两个月的主要阶段性目标是能在语段听取和表达方面取得进步,同时纠正个别构音错误,进一步提升言语清晰度,为小学的学业适应做准备。

综合考虑以上阶段性目标与现有水平,教师从幼儿和家长两个角度制订本次活动目标。从幼儿角度来说,包括:(1)发展性目标,即完整地讲述“做毛毛虫”的过程;(2)康复性目标,即在词语水平改善/sh//ch/的构音清晰度;发展听觉记忆五项(并列名词、有简单排序规律)。从家长指导角度来说,包括:(1)强化家长“鼓励幼儿完整地表达”的意识,以及认识听觉记忆练习的重要性;(2)尝试“边做边说”这一语言输入技巧。

二、活动过程

整个活动过程分三个环节。

环节一:准备活动

教师坐在幼儿右侧,家长在幼儿左侧。教师结束六音测试后,询问幼儿:“你在家里和爸爸练习‘把句子变长’的本领了吗?”幼儿点点头。但说完“昨天,爸爸带我去公园”就没有下文了。家长示范后,幼儿复述“昨天,爸爸带我去公园做游戏”。这与上一次的家庭延伸活动要求有差距。教师奖励幼儿自己给自己画三个绿色的五角星,与此同时,与家长沟通:“之前小Y和奶奶可以说两三个句子组成一小段话,如果你跟她做练习,也可以把句子变得长一点,比如什么时间,谁在哪里,做什么,游戏是怎么玩的,最后结果怎么样,都可以讲一讲。”家长点头称好。(之前几次是幼儿的奶奶陪伴来活动)

环节二:动物排排队

教师请幼儿听音模仿“sh”,再请幼儿想一想,带有“sh”的动物名称有哪些?以同样的程序请幼儿模仿“ch”,并联想词语。当老师仅仅说声母时,幼儿似乎想不到任何词语。随后教师提示了含有sh的音节shi/sha /she/shu,幼儿能想到“公狮/母狮”“鲨鱼”“眼镜蛇”“老鼠”。教师提醒含有ch 的拼音chóng,幼儿想到了“昆虫”,接着教师又用听觉描述的方法提示幼儿联想:“昨天,奶奶说有一条……掉在你的身上?软软的?”幼儿很快就想到了“毛毛虫”。幼儿每说出一个词,教师就出示相应的图片。在此过程中,一旦教师听到有shch构音错误,就提醒“想一想,舌头放在哪里?”幼儿便能自我纠正。在整个强化语音的环节中,教师课前准备的口部运动器具并未使用到。

在之后的“动物排排队”环节中,幼儿能自主地说出此活动的要点:“耳朵仔细听,眼睛认真看,小脑袋想一想。”教师先示范,包括给指令、重复指令请幼儿自己核对并自我评价、用完整的句子叙述自己做了什么。教师示范后请家长模仿操作。随后,家长与幼儿互换角色,由幼儿给指令,家长做学生。在此过程中,幼儿能完整地表达“小朋友,请你给动物排排队”“爸爸,你真棒!”

环节三:制作“毛毛虫”

教师说“今天有这么多动物和我们一起玩,老师最喜欢毛毛虫”,从环节二过渡到环节三。此时,发生了两个小插曲。首先,幼儿询问教师“为什么喜欢毛毛虫”,并告知教师“我不喜欢毛毛虫”,“喜欢蜥蜴”。正当教师以“帮老师做毛毛虫”试图引导回正题时,幼儿开始挠痒痒,对教师的话语不予回应。康复活动如何继续?教师顺应幼儿转变话题,叙述幼儿当前关注的点“你怎么啦?手背痒痒了?我们来挠一挠,挠挠手背”,此时幼儿也说“挠挠手背”来回应教师。等待“挠痒痒”插曲结束后,教师又再提出要求“请你帮老师做毛毛虫”,幼儿积极地回应说“我会用橡皮泥做毛毛虫”,指着教师准备的彩色纸片说“这个不会”。终于,幼儿的关注点重新回到教师预设的话题。

教师一拿出彩色纸片,幼儿就笑着大声说“双面胶”,于是教师配合动作同步说“老师先撕开双面胶,然后把圆片贴在纸上”,教师的话语在“先”“然后”处稍作停顿。如此重复两遍以后,幼儿开心地说“我会了!我会了!”于是教师请幼儿说说怎么做的,幼儿说不出来。教师就请幼儿先试试看,在幼儿动手操作时,同步配合语言描述,如此又重复了两遍。此时,教师再次提出“你教教爸爸怎么做”,意在请幼儿通过“教”的方式自然地说出目标句。幼儿欣然答应,并请爸爸先选一个颜色。爸爸选完颜色后询问“然后怎么做?”幼儿回答说“先……先……”表现得迟疑,不知道该怎么往下说,此时教师演示了动作,在教师的演示提醒下幼儿完整地说出了句子。由于扮演了“被教”的角色,家长也再一次重复叙述。为了进一步激励幼儿自主地、完整地说出目标句,教师请幼儿再教家长做一次,并且要一边做一边说。这一次,幼儿达成了目标。

在幼儿用其他的彩色纸片制作毛毛虫的同时,教师与家长进行了交流:“小Y爸爸,今天想跟你交流的是,一些关于动作的词语,可以在她一边做的时候一边讲给她听,在生活中也是可以这样子的,那么她做的事情,她就知道怎么样语言来描述。她平时活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这样做,这样的语言指导不会占用家长太多的时间,她也可以学得很轻松。”家长回应道:“比如捏橡皮泥的时候,怎么捏,搓圆的,搓方的。”教师肯定道:“对的,一些相应的动词可以加进去。”当教师与家长交流结束时,幼儿也制作完成了一条漂亮的红色毛毛虫。

接着,教师又请出了环节二中的动物小伙伴,以它们的口吻,用“什么时候,谁和谁,做了什么,怎么做的”叙述制作毛毛虫的过程。教师在动物小伙伴们叙述的话语中故意犯错,但每次仅犯一个错误,让幼儿反复听并纠正错误,把正确的句子说给动物听,通过“教动物说话”来诱导幼儿自主地、完整地叙述,如“今天,老师、爸爸和小Y一起做毛毛虫。我先撕开双面胶,然后把圆片贴在纸上做成毛毛虫的身体。”

活动结束后,教师给家长一份“家庭教育康复指导要点”的表格,表格中填写了需要家长在家庭中开展的康复要点,以及活动建议。

三、反思与启示

(一)“幼儿-家长-教师”三者互动,促成目标的达成

就这次活动而言,对幼儿的预设目标基本达成。从环节二的表现看,在双、三音节的词语中,经教师提醒构音位置后,幼儿能够自主地调整舌位正确构音(因其构音错误的原因在于构音位置,而不在于构音方式)。在句子水平上,幼儿仍需强化练习。幼儿在本次活动中较好地完成了五项听觉记忆练习。从环节三的表现看,幼儿经过多次重复的听与练习,能够用完整的句子正确叙述。

家长对于“鼓励幼儿说完整句”的意识仍需进一步加强,从环节一中可以看到,由于该幼儿会由不同的家长来陪伴活动,家长之间的沟通需要加强。就听觉记忆练习而言,在之后的几次活动中,幼儿在与家长的互动中能够十分轻松地完成,当教师增加了背景噪音等难度后幼儿仍能完成,可以看到家长在家庭中对此项技能予以了重视、进行了训练。对于“边做边说”这一语言输入的途径,家长在此次活动中有所体验,并能够根据幼儿的其他活动(如橡皮泥)举一反三。

与一般的听障幼儿教育康复活动不同,本次活动将家长作为康复活动的一个要素,形成“幼儿-家长-教师”三者互动的活动形态,加强了家长指导的实效性。

“幼儿-家长-教师”三者互动的活动形态也需要体现在活动方案的设计与执行过程中。教师预设的目标需从幼儿、家长两个角度来考虑。活动过程,需从三条互动的条线来设计,教师、幼儿、家长在每个环节中分别做什么,如何配合,幼儿的康复活动需尽量保持连贯,不因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交流而中断。

 (二)从听入手,创设与利用各种语言学习时机

教师在这次活动中从听入手,先听后说,以听觉功能康复为首要,将康复训练目标落实在语言理解与表达上。教师作为本次活动中的主要语言输入者,坐在幼儿的优耳一侧,为段落听取作听觉记忆这一基础练习,在诱导幼儿自主表达之前有重复的关于目标句的输入等。在构音这个环节,教师已经意识到要请幼儿自主调整构音位置,但是在幼儿调整位置正确构音之后,教师用“好”来给予正反馈,而没有让她再一次听正确的语音得到听觉的强化,这一点需改进。

教师注重激发幼儿表达的动机,使幼儿成为语言表达的主体,而不仅仅是语言接受者,使得语言学习在一个合理的情景中产生,有语言表达的需要。比如做小老师教家长、告诉他人某事、纠正动物伙伴们叙述话语中的错误等方式,幼儿的“说”是基于当时情境的需要,而不是为了说而说。此外,听障幼儿的语言学习需要一定的重复量,通过“教”“纠错”等形式,幼儿很“自豪”地重复叙述目标语句,直到达成目标。

幼儿的语言表达基于自我的经验,因此他们已有的经历是最好的语言表达素材,把他们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用语言的形式固定下来,就能巩固和扩展已有的语言库。本次活动中,教师请幼儿说说“给动物排队”“制作毛毛虫”,均是预设的环节。两个小插曲发生时,教师在康复活动主线之外稍作了扩展,就幼儿当前关注的话题或者情境进行了语言交流。

通过在课堂上创设的这些比较自然的听觉和语言康复的情境,及时利用生成的语言学习时机,给家长以启发。启发家长当幼儿不在语训点作康复训练的时间里,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家庭生活情境、社区资源,比如社区中的小伙伴、集体活动、亲子活动等等,激发幼儿听觉和语言学习的愿望和动机,为幼儿创设充分的语言操练机会。

(三)运用多元评估,进行合理判断

社区康复的听障幼儿个体差异较大,开展社区康复实际就是制订和执行个别化教育康复方案的过程。方案需贴合幼儿的康复进程。社区康复的听障幼儿每周与教师相处的时间才1-2次,每次1小时,有些幼儿可能正在跳跃式地进步,有些幼儿可能正处于瓶颈期,每次康复活动开始时幼儿的“起点”与上一次活动结束时的“终点”可能不相符,社区康复方案需具备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

教师在准备每个环节活动时,需要考虑如何调整训练的难度等级,实时地调整单次活动的方案,并做好记录。比如,小Y能较好地完成五项听觉记忆练习,在今后的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增加备选项、提高语速、增加背景噪音等方式来提高练习难度。活动时有“留白”,给幼儿自由发挥的空间。在这次活动中,教师了解了幼儿喜欢变色龙,这就可以作为下次康复活动的一个素材。

为了使方案符合康复的规律与进程,同时使每一次活动又能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开放性,社区康复需运用方法,进行合理的判断:诊断性评估、过程性评估和总结性评估等。通过诊断性评估,收集材料来确定幼儿康复教育的需要;通过过程性评估,发现幼儿潜质,修正每一次活动的目标和方案,尽量使康复教育活动过程正确,完善前进;阶段性的总结评估,帮助教师确定幼儿是否已经达到预期的目标,恰当的预测下一阶段可能达成的目标是什么。每一次的评估结果都被存放在听障幼儿的康复教育档案中,展现儿童的康复进程。就评估手段而言,量表、描述性记录、观察、访谈等标准或非标准的手段均需被用来记录和预测幼儿的发展,反映听障幼儿在某领域的现时水平和潜质。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四聋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