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常儿童的欺凌及受欺凌行为研究
发布日期:2019-02-28   作者:上海市特殊教育资源中心   

欺凌行为常发生于小学及初中阶段,是学校内一种常见又棘手的问题(Fitzpatrick et al.2007)。欺凌事件的发生,不仅会损害受欺凌者的身心健康,也会对欺凌者、旁观者甚至学校氛围等产生恶劣的影响。

人们倾向于认为,超常儿童拥有较高的自我概念和较少的学业焦虑,能够运用更多积极的问题解决策略来解决社会问题,一般不会欺凌同伴或遭受欺凌。但现实情况是,超常学生卓越的能力和优良的学业成绩可能会招致同伴的嫉妒,且其与同龄学生也可能会拥有较少的共同兴趣;这都会引发同伴对超常儿童的孤立行为,从而导致欺凌与受欺凌情况的发生。“书呆子”“怪人”等称呼就是普通学生对超常学生最容易形成的刻板印象与言语攻击。

研究发现,超常学生比普通学生更容易受到欺凌,而受欺凌的超常儿童则比普通同龄儿童具有更少的顺从行为(submissive behavior)和更多的反击行为(revenge)(Sarıçam, & S Çağdaş Çetinkaya, 2017; Ogurlu, & Sarıçam, 2018)。为反击行为提供动力的是超常儿童对平等和正义的渴望,因此,超常儿童更可能会采取积极有效的行为策略来反击欺凌者,保护自己免遭再一次的欺凌。这提醒普通学校中的教师应多加关注超常学生的社会情绪发展和需求,对前来求助的超常儿童提供及时和恰当的支持。

在超常儿童内部进行比较则会发现,超常男生相对比于女生会表现出更显著的同伴欺凌行为,而超常女生则有更明显的受欺凌行为。这可能是社会传统的性别刻板印象中,强调男性的力量感和控制感,鼓励隐忍和内敛的女性特质所导致的现象。因此,超常男生相对比于女生更容易发展出侵略性的欺凌行为,而超常女生则更容易被当作柔弱可欺的对象,饱受欺凌。

参考文献:

Ogurlu, U., & Sarıçam, H. (2018). Bullying, forgiveness and submissive behaviors in gifted students.Journal of Child & Family Studies(2), 1-11.

Sarıçam, H., & Çağdaş Çetinkaya. (2017). Exploring revenge as a mediator between bullying and victimisation in gifted and talented students.Current Issues in Personality Psychology.

(编写者:梁乐琳 审核者:苏雪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