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长虹
适应能力是指为满足个人生活和社会需要所需的日常生活能力。幼儿的适应能力包括独立生活能力、与人的交往能力、环境适应的能力……这些能力对幼儿将来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以及今后的成长都是非常重要的能力。我们对园内特殊幼儿园进行“婴儿—初中生社会生活能力量表(S-M)”评估发现,他们独立生活能力(SH)、参加集体生活(S)得分较低,心理年龄均在1-1.5岁左右,故我们把适应能力培养定位于特殊幼儿能适应班级集体生活,并通过“生活自理”及“规则遵守”来评估适应能力。
我们对特教班20名特殊幼儿家长作问卷调查,100%的幼儿家长对孩子教育的要求是能提高智力、开口讲话。而实践中幼儿适应能力的培养则更为急迫,新入园幼儿中60%的幼儿不具备独立大小便的能力;特别是自闭症幼儿出现无休止哭闹、尖叫、自残、狂奔现象,无法在集体中学习、生活。
对特殊幼儿的适应能力培养是为了让他们能更好地融入幼儿园班级中参与各项活动的基础,对他们的康复成长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结合《3-6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智力残疾儿童系统康复训练》《上海市学前特殊教育课程指南》中对特殊幼儿生活自理和社会适应的要求,利用普特融合幼儿园的资源,探索培养特殊幼儿生活自理能力、遵守规则的有效形式、内容和方法,使他们逐步适应集体生活,促进特殊幼儿的全面发育,为后续教育作好准备。
一、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
(一)家园协同
家庭是延续生活课程的重要场所,家长与教师共同制订家庭训练计划,由家长担任训练者,融入家庭特色。
家园协同的第一步是对每一位幼儿观察评估,记录幼儿在家中的表现。如观察某幼儿3岁半,一个晚上还要尿床3到4次,吃饭非常挑食,除了白米饭几乎什么都不吃。第二步与家长共同制订训练计划,请家长配合共同执行。在与家长磨合了近3个月后,终于解决了该幼儿在幼儿园进食和如厕的问题,生活能力有所提高,可在家中生活能力提高很少。经了解是与家长比较迁就和溺爱有关。只有加强家园协同模式的训练,双管齐下,特殊幼儿的生活自理能力的培养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二)生活课程
1.集体训练
确定了幼儿生活能力培养的目标与内容后,我们运用集体教学和集体游戏的方法对幼儿进行了多种生活技能的训练,经过为期一年的实践,部分幼儿达成了培养目标。班级中幼儿的尿床、尿裤子数明显降低,吃饭桌面清洁程度显著提高,幼儿文明吃饭习惯逐步养成,多数幼儿有了不同程度的进步。
上厕所这件事是幼儿每天需要自己去做的,借助园中部分特殊幼儿对文字与图片信息输入的优势,设计了生活活动“宝宝上厕所”,着重于幼儿生活经验的再提升,注重在真实的环境中让幼儿进行感知、操作、实践、迁移,使特殊幼儿能识别男女厕所的标志,并能独立完成上厕所的全过程。
2.个别训练
每位幼儿都是一个特殊的个体,生活能力的培养必须以适应个体特殊幼儿的发展和需要作为前提,即定位于幼儿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这是全方位提高特殊幼儿能力的关键点。生活能力的发展不平衡导致每个幼儿都有自己发展的强项和弱项,根据每个幼儿的侧重点,因材施教,运用不同的方法对他们进行针对性的辅导训练。
自闭症宝宝Y动作协调,语言发展表达能力也相对较好,但不会自己吃饭,也不能很好地如厕,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评估,我判断对他的生活能力培养必须从认知和情绪行为着手,再通过生活能力的发展来促进其认知能力的进一步提高。于是从吃饭入手,我对他进行了个别指导,同时辅以看图片讲故事等方式,让他知道吃饭的意义。实践表明个性化训练模式对特殊幼儿进行生活能力培养有必要,也有成效。
二、规则意识的培养
从心理发展的角度来说,3-4岁的幼儿已经有了较强的适应能力,对于特殊幼儿来说也是一样,园里有很多小朋友,只要家长和教师共同努力,创造一个温馨的环境,他们就能够较快地适应幼儿园这个大家庭。游戏安排和设计尊重每位幼儿的学习方式和学习特点,最大限度地满足和支持幼儿通过直接感知、实际操作和亲身体验获取经验的需要,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
(一)游戏式
特殊幼儿的角色以生活经验为主,采用整体性和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对动作发展有障碍的幼儿,一方面进行技能训练,另一方面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
如在实践中我们利用“娃娃家”培养特殊幼儿规则意识。创设“娃娃家”游戏场景让幼儿们在摆弄玩具中学会分享、学会交往。由于每位特殊幼儿的障碍程度因人而异,他们在同一角色游戏中玩的方法、挑选的玩具也会因自己的喜好而不相同:有喜欢把调味罐按照不同的高低顺序一字排开;有喜欢摆弄发声的蔬菜;有喜欢用勺把鸡蛋舀进舀出……自闭症的孩子喜欢在固定的地方玩拼图、串珠等这些相对安静的游戏;智障幼儿喜欢如面包店、饼干屋、麦当劳等这些和吃有关的操作游戏。
(二)个别化学习式
幼儿园各领域的内容是有机联系、相互渗透的。将角色游戏和个别化学习的内容有效整合资源,让特殊幼儿从一人到多个人相互学习,幼儿的规则意识在玩的过程中不断提升。
例如,康复功能的个别化学习:投掷-灌蓝高手——练习幼儿手眼协调能力,把小球投入小动物嘴巴;气息训练——语言训练、吹吹气,小嘴巴动一动;找找好朋友——精细动作训练,找到好朋友,一一对应把小棒插入小瓶中;伍元超市——综合训练,学会整理与归类。
(三)运动式
特殊幼儿的运动不是单纯的蹦蹦跳跳,在运动中对特殊幼儿康复的同时也培养了幼儿的规则意识。大家一起玩球、排好队练习投掷、一个跟着一个跳等集体运动让幼儿学会关注学会等待学会模仿。
运动游戏:挑战幼儿的耐力、灵敏性和协调能力,同时在集体游戏中多组织一些竞赛性游戏,让幼儿在熟悉、遵守规则中体验竞赛游戏的快乐。
三、效果及反思
(一)成效
特殊幼儿适应能力训练前后的对比,3岁左右的孩子训练前后生活能力进步很大,从训练前的100%完全照顾,训练后只有30%的孩子完全照顾,大大减轻了家长的生活负担,提高了幼儿的生活水准。
实践表明,我们将特殊幼儿适应能力作为康复训练的突破口,能改善他们的障碍情况,并形成了个性化、整合性的培养模式,促进了特殊幼儿的全面提高。
1.适应能力培养个性化模式
我们发现“生活能力学习”“遵守规则学习”必须以适应特殊幼儿的发展与需要,即训练的定位是幼儿目前最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全方位提高特殊幼儿能力的重要抓手。生活课程个性化模式的取向与定位要做到纵横两个方位:纵向发展是幼儿的发展与需要,横向发展是每个幼儿的不同目标。
2.适应能力培养的整合性模式
生活自理能力培养的研究并不是简单的生活技能训练,而是通过生活课程为抓手,全面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因为生活课程是通过操作来完成的,所以幼儿的大肌肉、小肌肉等得到有效发展;在生活课程中有很多的生活常识,可以与认知活动、社会活动、语言活动紧密结合起来。
3.适应能力培养促进特殊幼儿全面发展
适应能力培养的目的是让特殊幼儿得到全面的发展,运用生活课程为突破口,使特殊幼儿的认知、运动、社会性得到全面发展。
(二)反思
1.对适应能力培养片面的理解
生活课程的研究过程中,教师与家长如何正确运用生活课程成了关键,生活课程的运用要遵循“纵向与横向”相结合的方法。
2.“个体化”增加了适应能力培养的操作难度
适应能力培养具有“个体化”的特点。教师的课程设置要考虑适应能力培养是否具有个体化、适应能力培养的内容是否有纵横两个纬度、适应能力培养是否具有整合性。
(作者单位:虹口区曲阳第二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