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为本 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发布日期:2019-03-04   作者:特教研究所   

——《串联电路》教学案例

周芳

一、 教学背景

(一) 学情分析

本次授课的班级是一个全盲与低视力混合班,共有6名学生。其中,低视力学生4人,全盲生2人。4位学生物理基础、理解能力、数学推理能力较好;低视力学生的实验动手操作能力较强,能使用iPad拍照放大功能读取电压表的读数,2位全盲生在实验过程中需要个别化辅助。

(二) 教材分析

本节课是上海教育出版社九年级《物理》第七章《电路》第三节《串联电路》的第二课时,主要内容是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上海市初中物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规定的学习水平为理解。串联电路的特点既是电路的基本规律之一,与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也是高中进一步学习电学知识不可或缺的一块基石。在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等知识。

二、 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的实验过程,知道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等于各串联电阻两端的电压之和。

2.在运用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电压特点和欧姆定律等知识解释简单电路问题的过程中,知道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及其公式。

3.感受“猜想、验证、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逐步养成与人合作的意识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二)教学重点

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

(三)教学难点

串联电路分压作用公式的推导。

(四)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1.学生实验器材:电源、电键、小灯、蜂鸣器、电压表和导线若干等。

2.其他:演示课件、实物电路和iPad资源等。

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情景

1.教师演示两只小灯串联的电路,学生观察并描述两只灯的亮暗情况并回顾串联电路电流特点;

2.教师提出问题:小灯L1两端的电压U1、L2两端的电压U2、L1和L2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U又有什么关系呢?学生思考。

【设计意图】从现象观察中产生新的疑惑、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继续学习的兴趣,引入新课。

(二)新授课程

1.活动I:实验与分析

(1)猜想假设

学生根据已有知识和经验提出关于U1、U2和U之间关系的猜想假设。

(2)设计方案

教师引导:要设计什么电路?需要哪些实验器材?怎么连接?实验数据表如何设计?实验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方案。

(3)动手实验

学生连接电路,观察实验现象,并向同组全盲组员描述实验现象,记录实验数据。(低视力学生小组选用两个规格不同的小灯泡,在有盲生的小组中,选用两个规格不同的蜂鸣器,全盲生可以通过听觉察知部分实验现象。)教师巡视实验情况并个别辅导。

(4)分析归纳

学生小组分析实验数据、归纳得出结论。教师巡视并个别辅导。

(5)交流完善

学生大组交流、汇报实验数据及实验结论。教师进行评价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假设—设计方案—动手实验—分析归纳—交流完善的全过程体验,让学生对物理实验探索问题的方法有感性认识,提高学生实验动手能力,增强合作学习意识,养成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分析、归纳的科学思维方法。

2.活动II:计算与推导

教师出示题目,引导学生思考、计算、讨论并推导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公式。

题目:(1)有两个规格不同的小灯L1和L2组成一串联电路,电源电压为4V,闭合电键,测得L1两端电压U1为2.5V,电路中的电流I为0.2A。求:L2两端电压U2;小灯L1和L2的电阻R1和R2;为什么两只小灯两端的电压会不同?

(2)尝试运用欧姆定律、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和电压特点公式推导L1和L2两端的电压与它的电阻R1和R2的关系。

【设计意图】通过实例计算引导,初步认识串联电阻两端电压与电阻有关;通过理论推导感受从定性到定量认知事物规律的科学思维方法;提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

活动III:设计与应用

出示题目,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交流。

题目:小李同学发现实验室有一盏小灯,灯丝电阻为10欧,能使它正常工作的电压为6伏,现只有电压为9伏的电源,请你帮助小李设计一个能使这盏小灯正常工作的电路。

【设计意图】提高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物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激发学以致用、勇于创新、实践的意识。

(四)小结

教师引导,学生小结,提高知识梳理和表达能力。

(五)作业

1.小灯L1和L2串联后接在某电源两端,若它们两端的电压分别为5伏和3伏,L1的电阻 R1为50欧,则求:(1)通过电路中的电流I;(2)L2的电阻R2;(3)电路两端的总电压U;

2.一串由20只规格相同的小灯泡串联组成的节日小彩灯,若把它们接到照明电路中,则每只小灯两端的电压是多少?

四、 教学反思

(一)教学突破点

在本节课中,教师通过生活情景引出了教学主题,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得出了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并在解决简单电路问题的过程中,知道了串联电路的分压作用。学生通过观察、表述、探究等学习体验,经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发现了物理规律、建构物理知识,感受从特殊到一般、从定性到定量认知事物规律的思维方法,培养了学生的物理学科核心素养。

1.量身定制 个性教学

由于视力的障碍,学生在感知实验器材和物理现象时有很大的困难。如何从学情出发,找出学生学习困难之处,然后为每个学生“量身定制 个性教学”,让视障学生也能体验探究性实验的乐趣,品尝成功的喜悦,是教师需要思索的问题。

(1)教学内容太多

困难:《串联电路》包含了串联电路电流、电压和电阻的特点,一节课中探究串联电路的三个特点,对于视障学生而言容量太大。

解决的方法:合理设置课堂容量。将《串联电路》分三课时学习,本课时只探究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

(2)视觉障碍阻碍了视觉输入

困难一:视障学生对于正确分辨实验器材存在困难:如电源的正负极、电压表的正负接线柱及量程等。

解决的方法:制作实物教具的标识,帮助学生认识实验器材。在实验器材上贴上盲文标识和明眼标识,可以辅助视障学生认识实验器材,从而为实验做好铺垫。如在电压表的接线柱、电键、蜂鸣器、电源的正负接线柱上都贴上了相应的盲文标识和明眼放大标识,方便学生获得正确信息。

困难二:低视生设计实物电路图存在困难。

解决的方法:用iPad学习软件可放大拖曳实物电路元件,方便学生绘图建模,完成实验设计。

困难三:在串联电路电压特点的实验探究中,常规器材是小灯,观察小灯的亮暗现象,对于盲生而言存在很大的困难。

解决的方法:优化优选实验器材。在有盲生的小组中,将实验器材小灯改为蜂鸣器,用听觉补偿视觉缺陷的方法让盲生能观察到实验现象,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困难四:低视力学生读取电压表示数存在困难。

解决的方法:用iPad拍照、放大图像的方法辅助低视力学生读取电压表示数。

(3)小组记数不全

困难:小组分享实验数据时,学生往往记住正在分享的一组数据,忘了其他两组数据,不便于大组分析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

解决的方法:有效运用信息技术,将三组数据同步呈现在同一屏幕上,学生可通过学生端的电脑获得信息。大组通过分析三组数据,从特殊到一般,得出实验结论。

(4)动手能力差异大

困难:学生既有低视力与全盲的差异,又有学习水平和实验动手能力的差异,如何进行有效分组?

解决的方法:差异化分组、合作学习。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和视力差异,进行差异化分组。在小组组员配置时,兼顾低视力学生和全盲学生,将学习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较强的低视力学生设为组长,辅助全盲生完成电路图,协作完成实验,合作学习。

2.有效运用信息技术,辅助视障学生学习

iPad作为一种学习工具,其内置辅助功能可以很好地满足学生的特殊需求。低视力学生通过简单的设置可以放大缩小、反转颜色、调整灰度等,有效合理地利用了自身的视觉残余视力;低视力学生用iPad学习软件模拟连接实物电路,方便了绘图建模;低视力学生借助iPad上的照相机功能,将电压表的表盘数据拍摄下来,通过放大方便读取数据信息;盲生用点显器和iPad的组合可以记录实验数据、读取学习资料等;搭建教室局域网络,应用iPad移动教学,即时呈现了学生活动效果,方便了师生互动交流:如低视力学生在iPad上解题,教师通过iTeach和Air Server,实时监控学生的学习进度、收集学习成果,并将任一学生的iPad的屏幕分享给大家,增加了课堂互动性。

(二)教学改进

在整个教学设计中,还有许多欠考虑的地方,今后在进行这一教学课例时,还需在以下地方进行改进:

1.使用拼贴式触摸图,辅助盲生自主设计电路图

在完成实验电路图的环节中,全盲同学如能通过拖动带有磁性的元件点子符号完成实验电路图,则能使盲生在设计电路图环节中由被动性转换为主动性。盲生可将抽象知识落实到具体操作中,方便教师评价和给予指导,抽象到形象的转变过程,有助于全盲学生正确架构电学知识,并体现其学习的主动性。

2. 继续创新实验。

将iPad和DIS数字实验系统相结合,学生能使用传感器测量电路两端的电压,通过专用软件平台读取到电压表示数的语音信息,能将数字信息转化成图像信息,同步呈现几组的实验信息等等,则更能方便视障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作者单位:上海市盲童学校)

【专家点评】

王玉钊(长宁区教育学院初中物理教研员)

周芳老师“以人为本”的教学,体现在她的教学行为上:

1.课堂容量的设置。周老师充分考虑盲校学生的视觉困难和学习能力水平的差异,她把《串联电路特点》一部分的教学内容、合理分为三课时实施完成,这是以人为本的考量。

2.实验器材的选择。电路中的用电器有小灯泡也有蜂鸣器,既照顾到全盲生也考虑到低视力,低视力用视觉感受小灯的亮暗,全盲生用听觉感受蜂鸣器的响度,周老师通过实验器材的选择,尽量丰富学生的体验和感受,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真的是以人为本!

3.信息技术的使用。本节课合理使用信息技术辅助教学,iPad拍照放大功能弥了补低视力同学的视觉困难;利用iPad软件画电路图,方便学生绘图建模、交流评价,充分体现了技术手段为人服务。

4.合作学习的组织。本节课周老师采取了差异化分组、合作学习的模式,这里面既有低视力与全盲的差异配置,也有学习水平和实验动手能力的差异配置,体现了周老师充分理解学生学习的困难,从他们的实际需要出发,合理配置组员。

周老师“以人为本”的教学行为源于她的“用心教学”,充分展现了她“发展学生学科核心素养”和“转变教学方式”的教育理念。

本节课周教师精心设计了一个情景和三个学生活动,都是以两个导体串联的电路为场景,情景很简单,让学生容易看得清楚、看得明白。虽然看似简单,但是用意却很深。

首先,我们来看周老师创设的“情景”:两只小灯串联在电路中,闭合电键后,请学生观察并描述现象(小灯亮了,一只灯较亮,另一只灯较暗)。“小灯亮了说明什么?”“为什么会有电流通过小灯?”“小灯L1两端的电压U1、L2两端的电压U2与L1、L2串联电路两端的总电压U又有什么关系呢?”通过一系列问题的引导和对话交流,激发起学生的疑问和进一步学习的兴趣,自然引入新课的学习。

通过之前的学习,虽然学生已经知道了“电压是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知道了“某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但是部分学生对于“不同导体两端的电压相同时,通过它们的电流大小不同”仍然缺乏清晰的认识,而且,部分学生对于上节课学习得到的“串联电路中的电流处处相等”这一规律存在一知半解的现象。基于这些情况,有些学生可能会猜想:“串联电路中各用电器两端的电压是不是也相等呢?”也有些同学会猜想“两个串联的、不同的导体两端电压可能不相等”,所以周老师创设的这一问题情景看似简单,但却是基于学生原有的认知基础、容易激发学生产生不一样的疑问,相异的猜想更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热情。

再来看三个学生活动。活动1是学生通过实验探究串联电路各部分的电压关系,感受科学探究的过程;通过初步分析实验数据、交流归纳,形成统一认识之后,再进一步观察比较活动1的实验数据,又发现新的问题:“为什么串联的两个不同导体两端的电压大小不相等?”从而进入活动2的学习,根据活动2的问题引导,学生利用活动1归纳得出的“串联电路的电压特点”、结合之前学习的“欧姆定律”和“串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等知识进行简单的数值计算,通过交流计算的结果,让学生初步感受到串联的导体有分压作用,并得出“导体电阻越大,分担的电压越大”这一定性结论,从而激发学生理论推导“电阻分压大小与电阻大小之间定量的关系”、归纳得出分压作用公式。活动3是要求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电路设计,让学生感受解决同一问题的不同思维路径,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体验学以致用取得成功的喜悦。

总之,本节课的活动设计既有实验探究、又有思维探究,还有实践应用;从形象到抽象、从定性到定量、从特殊到一般、从归纳到演绎,在周教师的主导下,以学生为主体,层层展开,有序推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活学生的思维,提高科学探究的能力,激发学生勇于实践、敢于创新的意识。在周老师的带领下,学生们经历了观察描述、小组实验、大组交流归纳等科学探究的过程,进行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组员之间充分感受着需要与被需要,体验着合作学习的快乐,也感悟到应该担当的同伴互助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