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蓓瑛
为达到教育目标,在市教委提出“医教结合、人人一案”的背景下,围绕着“量身定制”,我们需要思考:谁来量身?用什么工具来量身?量身后的结果如何转化为定制?定制设计后又如何实施?等等。我们追求“为每一位残障儿童提供适切的、专业的、优质的教育服务”,进一步提高特殊教育内涵发展,2012年起组织开展了“基于多元化评估 实施个别化教学”主题教研。
一、现状与问题
(一)教学对象
上海市基础教育特殊教育从学前、义务教育到高中,教育安置有特教学校、特教班、随班就读、送教上门等多种方式。呈现出的特点是:
1.残疾类型日益增多:盲、聋、智障、脑瘫、自闭症等各自特点不同,教育需求也各不相同。
2.学生差异日趋增大:各类残障学生,他们在身心发展、认知水平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行政班级式的集体教学难以满足其需求,需个别化教学。
(二)教研对象
1.区教研员队伍:区教研员的专职比例高。本市从1999年开始配备区教研员,至2018年9月专职率达100% 。
2.教师队伍:2017年特教信息通报系统数据显示,上海有特教专任教师1739人,本科以上的比例86%以上。
这些数据显示,上海有一支学历过硬、专业性较强的教研队伍与教师队伍。
(三)教学中的问题
问题一:教学设计中学情分析比较笼统,一般只呈现学生残疾类型与程度、智商测试结果,或是“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较差,思维能力弱”这些放之于四海皆准、缺乏针对性的描述。
问题二:评估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之间不一致,造成评估与教学之间的脱离,成为“两张皮”,评估没有起到提高教学有效性的作用。
这些问题反映了教师缺乏正确的评估理念与方法,对学生学情把握不准,缺乏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教研需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基于评估进行精准的学情分析,并在此基础上设计并实施个别化教学,改进课堂教学的针对性问题,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我们通过持续6年的主题教研,得出了以下几方面的共识。
二、评估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
(一)评估是教学的引导者
开展基线评估是了解学生差异、寻找教学起点、确定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的重要依据,它是实施个别化教学的起点。
对残障学生评估的内容一般涉及医学评估、教育评估、心理评估等多个方面。
教育评估主要包括发展性评估和学业评估。发展性评估包括运动、社会适应、沟通能力、言语与语言、认知等,有助于教师从身心发展的视角思考并设计教学,帮助教师分析影响学生学习的相关因素。学业评估可以帮助教师动态地了解学生学业学习情况,包括单元知识、操作技能等掌握情况,进而调整教学进度或教学策略,同时有助于学生更好地认识自己的学习状况,提高他们的学习动机。
教师可采用的评估方法是多样的。一方面,教师可借鉴现有评估工具,如智商测试结果分析、脑瘫学生运动能力评估工具(GM-FM)、自闭症儿童教育与发展评估量表(PEP-3)等国际上通用的测量工具。另一方面,教师自己可以编制简单易行的评估工具,如学业方面可采用课堂练习、单元测试、作业分析等方法,在社会适应、情绪行为、运动等方面可以设计观察记录表,进行记录分析,以了解学生在身心发展方面的情况。此外,在一期、二期课改中,特教学校的各门课程虽然没有普通学校统一的课程标准,但并不是意味着教师的教学完全“漫无边际”。自2005年起,上海市教委陆续颁发辅读学校学科的课程指导纲要与课程指南,2016年国家教育部也出台了三类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教师可采用课程本位评估的方式,对课程目标进行分解,成为可操作、可评量的观测指标,了解学生学习本科目的基础,确定他们下阶段的教学。
(二)评估是教学的同行者
1. 评估有助于教学计划的调整
个别化教学计划过程中对学生阶段性的评估,可以客观、准确地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信息,是调整个别化教学计划的主要依据。
2. 教学评价有助于教学反馈与调整
课堂教学中的即时评价可获得学生学习情况的反馈。教师在备课中对评价的内容与方法要有整体考虑,以帮助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得到及时的反馈,做出调整。
(三)评估是教学的镜像者
评估就像一面镜子,映射着教学的面貌,有助于教学人员检验自己的教学成效。教师应采用适当的手段,在一个周期内对教学与康复训练的成效进行检验。
为保证学段之间的有效衔接,评估的开展一方面可检验前一阶段教学效果,另一方面为下一阶段的教育教学实施提供依据。
三、反思与展望
市教研室在近几年中紧密围绕着“基于多元化评估 实施个别化教学”展开教研,在实践层面取得一定的成效。教师开始建立起评估的意识,如2016年特殊教育中青年教师评优中,发现100%的教师在学情分析中至少利用了一种类型的评估结果,有79.5%的教师利用了针对性较强的学业水平评估信息,改变了以往仅凭经验进行学情分析、进行分层教学的情形。教师开始重视将教学评价融入教学过程,如课堂练习设计、操作活动反馈等都会考虑到不同层次的学生。
2017年12月,市教委委托华东师范大学特教专家研制的《特殊儿童评估指导手册》正式发布,市教研室与市特教评估中心联合组织了各个专题培训,各区教研、骨干教师在培训后投入实践运用。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进一步探索:
(一)明确不同阶段评估的作用,提高评估的科学性
入学初期——全面考察,立足基线;学期中——突出重点,体现过程;学期末——强调效果,注重反馈。每一阶段评估的目的、作用不同,明确之后可以减少盲目评估、简单评估、过度评估的现象。
(二)建立起评估与教学之间的有效链接
市区校三级教研将进一步关注对基层教师教学设计的指导,指导教师从学生身心发展、学业、学习特点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估,指导教师综合分析评估信息,指导教师利用这些信息进行学科教学计划、单元教学与课时设计。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进一步将评估与教学相结合,解决“两张皮”的问题。
站在上海课改30年的历史交汇点上,我们不仅要回望过去,总结经验;更要规划未来,在新的挑战面前守持初心,孜孜以求,攻坚克难,再创新经验!
(作者系上海市教委教研室特教教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