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浦区学前特教设点布局调整与发展推进
陈建军
青浦区从1998年起率先在上海市示范性幼儿园(实验幼儿园)内附设了2个学前特教班,在课程建设、康复训练等方面进行了有针对性的实践与探索并积累了经验。但入园的残障幼儿始终不多,其原因一方面是城区教学资源的紧张,扩班困难;另一方面是青浦区域范围大,学前特殊儿童居住分散,家长接送特殊幼儿到城区幼儿园就读不方便;再则家长希望自己的残障孩子能在就近的机构接受与正常孩子同样教育的愿望强烈。我们根据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的要求,将学前特殊教育点增设至12个的基础上,本着“统筹规划、合理布局,有序推进、全面辐射”的原则,成立了学前特殊教育研究协作组,由指导中心特教教研员、进修学院学前教育教研员、学前特教专职巡回指导教师、各幼儿园资源教师等组成,具体开展特殊教育教学、康复训练的研究、资源教室的有效使用及专业指导,积极推进学前特殊教育工作。
一、整体规划,优化资源配置,构建了学前特教的保障机制
(一)幼儿入园机会的社区化
全面创设学前幼儿零拒绝的就学机会,根据幼儿的特点与学习的需求,给予就近适合的、符合幼儿能力发展的安置方式。
根据我区学前特殊教育的规划,我们在每个镇、街道的幼儿园设置一个特教早期康复训练点,为这些幼儿园建设一间资源教室,并且努力做到区域特教资源的共享,实现了青浦区学前设点布局的全覆盖。从2014年到2016年我们共建立了12个学前特教康复训练点。
(二)资源配置的个性化
根据学前特殊教育资源教室的配置标准,以及学前幼儿的需求,我们为每间资源教室配置了专业性较强的、体现幼儿个性需要的教学、康复训练的设施设备。并且在区的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建立了学前特殊教育康复训练设备及教玩具的资源库,指导中心根据基层幼儿园的需要随时进行补充添置或者从其他学前点进行调配,努力实现幼儿康复设备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同时我们要求幼儿园根据孩子的特殊需要鼓励教师自主开发适合的教玩具。
1.挖掘潜力建设资源教室
根据实际在资源教室的建设上分3个层次:
多间:对于场地空间比较大的幼儿园,我们采取通过多间组合,建设了几间相应的个训室,组成资源教室。如淀山湖幼儿园、沈巷幼儿园、蒸淀幼儿园等。
单独一间:我们把一间60-80平方米的教室分隔成几个区域,充分利用空间,设计幼儿活动的场所。如:商榻幼儿园、大盈阳阳幼儿园、白鹤幼儿园等。
与其他室合用:由于场地有限,有的幼儿园没有单独的空间提供建设资源教室,我们采用与心理咨询室或者早教中心的专用教室合用的办法建设资源教室。如:徐泾幼儿园等。
2.配置相应教玩具及康复训练器材
教玩具及康复训练器材的配置我们采取两级配置的方式进行:
各幼儿园特教点根据学生的需要配置基本的教玩具及康复训练器材;
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根据各个点上儿童的特殊需要进行集中配置,其资产属于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所有,根据点上教学与康复需要进行调配。
在对幼儿进行早期干预训练的过程中积累经验,自制开发适合学期特殊幼儿康复训练需要的教玩具。
(三)经费投入的最大化
1.我区学前特殊教育的生均经费,2013年为6000元,2014年为7800元,2015年达到了8000元。以后随着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将会逐年递增。
2.除了市教委给予我们青浦区学前特教350万元的建设与研究经费外,我们在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的运行经费中每年增拨3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学前特殊教育的项目推进及教学研究。
3.区残联、区民政等部门每年也都给予孩子康复训练及医教结合研究经费的支持。
二、加强管理,提供专业支持,提升了学前特教的教育质量
(一)特教管理的网络化
青浦区在特殊教育管理方面,明确了部门及人员的工作职责,完善了学前特教的管理网络,积极探索学前特教资源整合运用的有效途径与机制。形成教育行政部门主管、特教指导中心资源支撑、研修中心业务指导、骨干幼儿园示范引领、特教点自主发展以及协作组合作研究、资源共享的学前特教推进与研究机制及管理制度。
为了加强对学前特殊教育的管理,我们建立了五级管理网络。教育局分管局长统筹;基础教育科主管、托幼办负责协助行政管理,教研室负责业务管理;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负责具体实施;特教教研员、幼特教教研员负责全面指导,幼教教研员协助指导;巡回指导教师和协作组人员示范引领;幼教资源教师具体负责对幼儿的教育、康复训练的实施。
(二)融合教育支持的系统化
我们在推进学前障碍幼儿融合教育时,规划了各项支持系统。
1.建立了以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为核心,实验幼儿园为骨干、有资源教室的幼儿园为主体并辐射全区幼儿园的学前特殊教育体系。
2.建立了适合学前障碍幼儿学习、康复训练的环境,添置了必要的设备,改善了无障碍设施;整合了教育、卫生、残联及社区资源实施康复训练;配备了巡回指导教师、资源教师并对其进行专业培训;组建了学前特教资源教室运行及管理研究协作组,保障了幼儿受教育的权益,促进了幼儿身心的健康发展。
(三)队伍建设的专业化
我们结合本区实际,制订了学前特殊教育教师的招聘、培养计划,将学前特殊教育骨干教师的培养纳入普通教育骨干教师培养工程之中,积极创造条件使这些骨干教师尽快脱颖而出。
1.实验幼儿园招聘了1名华师大特殊教育毕业的新教师,指导中心聘任了1名学前特殊教育的教研员和1名学前特殊教育的专职巡回指导教师。
2.为了稳定学前特殊教育骨干教师队伍,我们分批选派有培养前途的骨干教师到华师大及先进的学校进修,引进国际先进的康复训练理念、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和康复教育研究能力。今年我们选派了8名有资源教室的幼儿园的特殊教育教师到华师大参加了为期1年的专业培训,我们还组织学前特教教师到崇明区学前特殊教育指导中心、徐汇区学前特教班学习取经。
(四)师资培训的课程化
实现特殊教育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是为特殊学生提供优质服务的根本保障。当前特殊儿童的早期教育、早期干预着重于“医教结合、多重干预、潜能开发、缺陷补偿”,这对特教教师的专业化素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
我们在全面调查和分析青浦区特殊教育现状和教师需求的基础上,设定了四个方面的培训目标。根据目标选择培训内容,并将培训课程纳入了青浦区“十三五”教师培训计划之中,目前已经正式启动。
第一,借助专业化的培训,拓宽特殊教育教师的认识视野,帮助他们了解特殊教育发展的新趋势,掌握特殊教育的理念和专业知识,搭建继续教育、知识交流与经验分享的互动学习平台,为培养特殊教育专业化教师奠定基础。
第二,普及和提高特教教师的医学基础知识,增强特教教师对各类特殊疾病、治疗与康复的认知度。
第三,通过现场观摩和康复专家的现场指导,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掌握各类康复器械的正确使用,提高教师的康复技能水平。
第四,通过医教结合培训和实践,增进特殊教育工作使命感的认识深化,促进教师掌握特殊教育与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并能运用特殊学生的评估和诊断,制订个别化的教育与康复计划。
(五)家庭支持的全面化
随着特殊教育的不断发展,早期教育和早期干预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我们通过家长会、家长学校、西景校刊、特教网站或者在幼儿园资源教室设立咨询点的形式,对学龄前有发展缺陷或有发展缺陷可能的儿童及其家庭提供教育、保健、医疗、康复、营养、心理咨询,以及家长育儿指导及培训等全面的、综合性早期干预或教育咨询服务,使更多的特殊儿童进入普通教育机构学习,减少了大多数特殊儿童以后的特殊教育需要。
三、重视研究,积累案例,为办好学前特教提供可复制的经验
目前对于学前阶段的资源室建设和具体运作,还处在摸索和试点的阶段。现阶段的不足是:学前特殊教育资源匮乏,特殊儿童学前教育机会不足,普通幼儿园尚缺少接纳残疾幼儿的师资力量和相应条件,未对资源室运作开展专业的研究;在已经建成的园所资源室中,具体的运作还存在相当大的盲目性和不确定性,尚缺乏根据本地区、园所的特点和优势确定资源室运作的模式;对于资源室支持功能的发挥,尚未构建运作的方案和程序,不能科学、有效地开展资源室方案工作,没有详细的操作手册和完备的档案资料可供借鉴。
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我们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开展课题研究,总结经验加以推广。
(一)我们在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成立了“脑瘫儿童康复训练研究基地”“自闭症儿童康复训练研究基地”“听力语言障碍儿童康复训练研究基地”,在幼小衔接、资源教室运作、医教结合、生本化课程,教学康复训练的有效性等方面开展了初步的研究和尝试,引领了青浦学前特殊教育的发展。如蒸淀幼儿园《发挥“向日葵”资源室支持作用,提高特殊幼儿随班就读质量的实践与研究》被立为区重点研究项目;淀山湖幼儿园的《提高随班就读儿童同伴交往能力的个案研究》被立为区级一般课题;实验幼儿园的《学前自闭症儿童语言发展的个案研究》被立为区青年教师课题。
(二)我们以医教结合的深入推进为契机,开展了学前幼儿的医学诊断、健康体检、教育评估的试点,在此基础上为残障幼儿制订合适的个别化康复训练计划,规范了学前特殊教育的管理。
(三)我们以学前特殊教育协作组开展教研活动为载体,分别在淀山湖幼儿园、实验幼儿园等开展了现场研讨活动;发挥巡回指导教师的功能,定期、定点、定内容开展巡回指导,强化专业团队的服务,提高了教师的教学康复训练水平。
(四)我们在特教指导中心及试点幼儿园开展了案例研究,通过研究我们在专业支持、志愿助教、制度建设、转衔服务、家园合作方面总结了5个典型案例,如《“两心一园”共同着力听障幼儿的康复与教育》《协同助教——资源教师的角色定位》《基于人本化的学前特殊教育管理制度建设》《创新三方联动机制 实现衔接平稳过渡》《家园共育,共促自闭症儿童的康复教育》。
四、总结与思考
(一)学前特教教师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知识
特教指导中心在学前特殊教育的指导方面,巡回指导老师,包括三大基地的骨干教师的学前教育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业务不熟悉,需要提升自身水平。
由于学前特殊教育推进力度的加大,从事学前特殊教育早期干预的教师缺乏必需的特教专业知识的储备。教师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其早期干预的方法、策略及制订个别化教育计划的能力都普遍欠缺。
(二)家长早期干预的意识不强
只有极少数幼儿的家长送孩子到康复机构去训练,大部分家长还存在着侥幸的心理,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孩子已经存在着落后的问题,没有意识到早干预对自己孩子的作用。
(三)对学前幼儿的诊断、评估有一定的难度
评估工具的缺乏。目前我们已有的评估工具都是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针对学前的诊断与评估工具我们目前还没有接触过,需要加强这方面的学习。
(作者单位:青浦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