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丽娟
《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思想品德教学指导纲要》强调:思想品德课是一门比较系统地向少年儿童进行以“五爱”为中心内容的思想品德和日常行为规范教育的课程。它特别注重道德品质教育,重视学生道德判断和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因此,思品课堂教学应该定位于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能力的培养上,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人格,尽可能地引导学生自主探求和应用知识,使思品教学活动成为生动活泼、学生乐于从事的知识实践活动。
一、营造自主学习、实践的氛围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必须要有宽松的环境、和谐愉悦的氛围。只有在民主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才能心情舒畅,思维活跃;才能敢想、敢说、敢问;才能敢于实践。
首先,教师要尊重和信任学生。教师要在潜意识里消除“师道尊严”的传统思想。在课堂上,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使学生感到老师既是师长又是朋友。教师要允许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解答或组织讨论,避免有损学生自尊心的讽刺和挖苦。鼓励学生发现、创新和实践,教师应该允许学生犯错误,充分理解学生在认识自然过程中的幼稚言行。学生说错了、做错了,都有其内在原因。教师都要给予一种“错了不要紧,只要勇于改正”的安全感。
其次,教师要营造民主气氛,不以成绩为唯一标准来衡量。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无歧视现象。在教师和学生的心目中,全班学生完全平等,没有好、中、差之分,每个人都有其长处和短处。教育学生要善于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最后,教师应是一个学习者。教师不仅要向书本学习,向实践学习,而且还要向自己的教育对象学习。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优点和特长,而一个教师则未必有这些优点和特长的总和;学生每天接受的信息总量是很大的,而一个教师则未必每天都有接受这些信息量的总和。教师应经常征求学生的意见,予以改进,真正做到教学相长。
二、激发自主学习、实践的兴趣
针对学生的求知欲强,好奇心切等心理特点,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创设具有科学性、新颖别致、足以引起学生探索活动的疑问,能把学生引入一个引人入胜的境地,激发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兴趣。
(一)课端激趣
新课导入是课堂教学的首要环节,其效果如何,将直接影响到本课时的后继学习和课堂教学质量。一个新奇的开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情绪,积极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
在《让校园充满爱》的课堂教学中,一开始,教师就播放一段班级学生的录像——宿舍生活中的场景:早上,郑同学做值日生,由于动作慢,早读要迟到了,于是张同学就帮助他一起打扫宿舍,作好值日生。中午,去饭厅的路上,简同学带着全盲生张同学一起去吃饭……教师提问:“你们看到的都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有何感受?”以发生在学生自己身上的事件导入,使学生在情绪上受到感染,对课堂学习产生较大的兴趣。
(二)课中增趣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想方设法让学生不断增强学习兴趣,使学生自始至终“兴趣盎然”,保持最佳的学习状态。这是圆满完成课堂教学目标的关键。
教授《科技之光》这课时,为帮助学生学文明理,认识科技的作用,教师可以利用课件播放“人造卫星”和“同步通信卫星”的录像,并同时介绍它的功能;再让学生现场演示打电话、打手机,来亲身体会科技带来的方便;接着通过看录像:人们利用可视电话进行联络;最后用电脑网络观看世界风光等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学生真真切切地体会科技的神通广大,从而使他们对学习科学技术、学习文化知识产生强大的兴趣。
(三)课后延趣
我们要通过一些学生乐于参加的活动,把学生兴趣加以延伸,做到课虽结束,兴趣尚存,达到深化观点、巩固观点的目的。《我的兴趣爱好》教学完成后,班级开展了“第二课堂展示活动”,把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同学们面前充分表现出来,有的朗诵,有的演奏,有的唱歌,还有的做手工作品……同学们亲身体验到创作的喜悦,成功的欢乐,合作的乐趣,从而巩固了知识,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三、指导自主学习、实践的方法
古人说得好:授人以画,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说,则终身受用无穷。引导学生发现并解决问题,是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第一步。在思品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信任学生,把学习主动权交给学生。同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启发、反馈、总结,实现以“讲”为主向以“导”为主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鼓励与肯定学生提出的问题。如,在教学《爱惜粮食》时,让学生试着提问:粮食是怎么来的?我们应该如何做到珍惜粮食?对学生产生的疑问,教师要给予积极评价。在班级中营造出乐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学习氛围。
其次,教师需教给学生使用各种途径获取信息的方法,例如通过网络、广播、电视、书籍、报刊杂志等,从而引导他们进行自学。如《环保》一课的教学目标是教育学生了解、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主观意识,从我做起。教师在课前让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查找有关“保护环境对于地球、人类的重要性”“环境污染有哪些”“保护环境的方法、措施”等的资料,并在老师和家长的指导下进行整理,归纳。另外,教师可以利用教学内容间的关联性,引导学生“瞻前顾后”比较对照,进行自学。如,在自学《同在蓝天下》一课时,可指导学生联系学过的前一课《走进雷锋》及我们身边的志愿者,体会他们助人为乐、为民服务的精神,进而教育学生力所能及地帮助有困难的人,激发学生同情弱者、关爱他人的思想情感。
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研讨活动。研讨是思品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教师应想方设法创造研讨的机会,采用多种方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各抒己见,相互交流,明辨是非,以求得正确的结论。在研讨中,教师应以引导为主,不要过早下结论。无论是有无标准答案的研讨,教师都要对各种意见、情况进行总结归纳,给予充分的肯定,促使学生以较高的热情投入到学习的活动中。
四、创造自主学习、实践的条件
教师要面向全体,注意个体,实现有差异发展,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地参与探索、实践活动,尽最大努力创造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条件。学生的自主学习、实践需植根于日常生活。
小学思品课有许多的教学都有离不开生活环境,因而要让学生学好思品课,就必须尽可能创设广阔的环境,把课内教学与周围的生活环境紧密联系起来。学习《上海在前进》一课,让学生走出校门,到周围的里弄、大街小巷去仔细观察,听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介绍他们小时候的状况和改革开放后的面貌。通过看、听、亲身体验,使学生对家乡的巨大变化及变化的原因有了更清楚地认识和体会,自然而然的达到教学目标的。
当学生掌握了一定的基础知识后,教师立即引导他们学以致用,对学过的知识进行创造性运用,并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能推动探索活动的深入。如,学习了《绿色的家园》这课后,启发学生思考我们周围还有哪些环境问题,我们的小队活动该怎么行动起来?又如,《平凡的工作》一课中,可以让学生了解自己家长的工作,他们从事的职业对社会的作用,同时进行“劳动到底分不分贵贱”的讨论。这样,学生能够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促进思品课的课堂教学目标落实在学生的生活实际中。
五、拓展自主学习、实践的时空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提供充裕的时间和空间,才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首先,教师要给予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时间。教师须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时间,给予学生自由支配时间。教师要充分运用启发诱导,提问点拨,演示暗示,实际操作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使讲解与设疑,议论与练习,展开与收拢有机地协调起来,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其次,教师要拓宽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空间。思品学科不仅仅是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实践活动。学生可以在各种实践活动中丰富知识、陶冶情操,增强道德意识。教师要以课堂为基础,鼓励学生走向社会,走向大自然。
再次,教师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实践的情感,开创“我要学、我爱学、我乐学”的新局面,形成学生对知识强烈追求、积极思考、主动实践的课堂教学氛围。将学生的学习活动与其积极情绪体验相结合,注意激发他们学习的好奇心,体会思品课的趣味性。同时,教师要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困难的情境,使学生在克服困难的过程中,锻炼各种意志品质,提高意志力。
六、建立激励自主学习、实践的评价机制
教学评价是思品课教学过程中不容忽视的环节。以往教师的评价过于理性化,往往以书本知识掌握与否来衡量学生学习成绩。这种围绕书本知识的评价,不利于学生自主发展、实践能力的培养。优化评价策略,才能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
教师须施行全面评价。不以书本知识作为评价的唯一内容,而是扩展到学生的各个方面,既评价书本知识,又评价各项能力、思想情感、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等,并以此作为衡量思品课教学质量的标准。注重过程性评价,及时发现问题,调节和矫正教学目标,从而提高思品课的教学质量。在评价中注重鼓励学生。在教学的各个环节,教师需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创见,发表不同意见,充分主动地表现自我;尔后,教师不失时机地给予肯定,使之不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和力量,获得成功,形成“表现—鼓励—成功—喜悦”的良性循环。
教师也可以鼓励学生实施自我评价。积极的自我评价,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发现自身的优势,看到自己的不足,从而激励自己不断进步,逐步形成善于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思品课是一门知识与生活实践紧密结合的学科。教师只有善于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与实践,才能使他们对知识既领会得深,又学得活。
(作者单位: 上海市盲童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