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助推聋校教与学的变革
孙雪枫
当前,信息技术运用已经深度融入人们的学习、生活和工作之中,信息技术支持的学习变革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的主流。《上海市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了实现特殊教育现代化的目标,我校以《信息化促进聋校教育现代化发展》课题项目为引领,开展了近十年的探索实践,深切体会到信息技术对于聋校教学变革的促进作用。
一、需求导向,引发教与学的探索
目前我校有学生71名,但学生情况复杂,有本市学生,也有外省市贫困地区学生;有适龄入学生,也有超龄入学生;有接受过语言康复训练的学生,也有未接受过学前教育并长年封闭在家的学生;特别是多重障碍学生逐年增多,已占学生总人数30%以上,障碍程度愈发严重。面对这一实际情况,如何以学生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听障学生视觉补偿优势,开展有效教学,成为了我们全新的研究课题。新媒体、新技术走入了我们的视野,其直观性、多样性、互动性以及评价的及时性,无疑为我们的教与学提供了一个崭新的空间,成为了师生的自然选择与需求。
二、教学创新,助推教与学的变革
新媒体、新技术为教与学的变革带来了新的挑战与机遇,延伸了人的感官反应,让知识与学习者“零距离”接触;让学习者对丰富资源的获取更为便捷,并带来全新的人机互动、师生互动以及生生互动,从而使阅读方式、沟通方式、学习方式、教学方式和评价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1.评估入手,科学导航
目前在校学生学业素养、智力水平、生理情况等各方面参差不齐,更有1/3以上多重乃至严重障碍学生。而传统的课堂几乎是整齐划一的教学进度,缺乏对学生发展差异与个性诉求的关注。我校从学生评估入手,通过听觉导航仪、EFX-1儿童发展评价系统、聋校学生学业评估软件等,从听觉能力、心理、认知、学科学业水平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更科学、快捷地导航每一位学生。教师依据学生的评估结果,采取分层或个别化教学,在教学目标的制定上,改单一的学习目标为学业、言语、心理、社会行为等多维目标;在教学指导上改统一集体教学指导为分层或个别教学指导;并建立起了多元评估—个别化训练—即时监控的教育流程。从而使每个学生都能有适合其自身的发展路径与层次,课堂成为追求共性与个性相结合,促进学生实现个性发展的平台。
2.深度融合,提升效能
听障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反应较慢,注意力短暂,缺乏学习动机,兴趣狭窄,逻辑思维能力差等特征。学校引进了Smart Notebook、Smart table、平板互动电脑等设备,这些新媒体技术集各种功能于一身,丰富了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合理使用能在教学过程中弥补他们的缺陷。例如低年级语训课上,教师运用Smart table辅助教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的重点难点,最终达成学习目标。比如在学词组阶段,部分学生无法说出“河马”“蝴蝶”等动物名称,教师选用“hot space”模块,轻点图片便可以自动播放相对应的音频和文字,对学生进行提示,帮助学生突破了学习的难度,达成学习任务;并且当该项任务全部完成后,还有奖励动画,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再如:在学句式阶段,为了让每名学生都能顺利使用“我会画____的______。”句式说句,教师选用了该软件的“media”模块作为辅助。背景图片上,放着小画家的画板;画板旁有五颜六色的动物和静物图片。句式则写在背景图下方,提示那些没有记熟句式的学生。学生可以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相应的图片,“画”在画板上,然后再用句式说出来。这样既能吸引学生上课的注意力,同时对于那些有困难的学生,也能根据图片、句型提示说出句子,达成学习目标。由此,课堂教学呈现出了教师、学生、资源、多媒体技术等诸多要素之间的具有媒介意义的多维互动与生成,师生的个体性和特色化得以呈现,课堂教学效能不断提升。
传统的课堂教学是“你教我学”的教学逻辑,这个逻辑是既定的,不容商量的,因为教师是知识的主要来源,是课堂的绝对权威。然而,移动、交互技术的运用,促使大量的外围资源介入课堂教学,使其不再是简单的预设资源的课堂呈现,而是表现为实时的补充、反馈、生成。近两年来,学校大力推进微课在课前、课中、课后的应用。课前,学生根据导学单自学,成为学生概念理解的“助手”;课中,与教学活动相结合,成为学生深刻领悟的“推手”;课后,帮助学生再次理解分析错误成因,成为学生纠偏巩固的“扶手”。例如以美术课《素描中的线条》,课前老师制作《素描线条练习》的微课,带领学生回顾四种素描线条的处理方法,并从理论和视频示范两个方面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同时,教师从“一幅素描由哪些线条组成?处理这些线条的方法是什么?”两个问题出发设置了学习任务单,让学生带着问题自主观看微课视频,并记录下学习的成果和困惑。教师对学生自学中的疑难困惑进行汇总分类,梳理出需要在课堂上着重解决的主要问题,从而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课中,在复习导入环节,教师适时抛出学生自学中生出的问题和困惑——弧线的线条处理方法,将学与教聚焦到学生的需求上来;在探究新知环节,教师重点播放了《素描线条练习》的弧线线条画法片断,并通过慢速、放大等技术手段,帮助学生掌握弧线线条的画法,突破了学习的难点。课后在完成素描作品的过程中,对于那些仍有困惑的学生,则可通过反复观看微课,解决问题,学会用合理的方法处理不同的线条。由此,学生的学习逻辑因为这些媒介的交互,生成为一种自洽行为,学习成效进一步提升。
3.评价灵动,调控教学
评价一直是课程改革中最重要,也是最薄弱的环节。对于传统课堂而言,主要为教师对学生的语言点评、或是随堂练习,它们离真正科学、有效、及时评价尚有距离,而新媒体、新技术帮助我们拥有了属于课堂本身的匹配性评价。我校从2014年开始,尝试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应用“课课通平台”,对于教师而言,可以借助其自带的及时评价系统,及时了解学生对每个知识点掌握的情况,并据此调控自己的教学行为。对于学生而言,如何学习以及学得如何,同样可以在课堂上实时呈现。如:《除法应用题》一课的巩固练习环节中,首先,教师充分运用“课课通”的分组练习功能,针对不同能力水平的同学发送分层练习,满足了分层学习的需要。其次,学生在完成练习后,通过“课课通”的自动反馈功能,能快捷地知道自己的答题情况。在学生答题的同时,教师则能运用其中的投影功能,快速观察和掌握学生的答题步骤和方法。同时,平台还能自动生成每道题目的正确率、答题用时、错误分布等数据,教师就能快速了解掌握学生对于知识点的掌握情况,及时评价,并针对掌握不够充分的地方,进行强化教学,成功突破教学难点。由此,教学评价从课堂教学之后的滞后性评价走向在线和实时评价,拓宽了教学评价的范围,提升了评价的时效性,灵动地支撑了师生教与学的发展。
三、“互联网+教育”,拓宽教与学的空间
经过近十年的探索和实践,我们取得了丰硕成果。今后,我们将着力“互联网+教育”的新型教学模式研究,通过打造“云环境”下“以学习者为中心”
的“互联网+教育”,促进学与教的深度变革。真正使教育从场所走向空间,学习从整体规范走向个性发展,教学从单向传递走向多维互动,评价从描述与定性走向分析与定量,从而深度重构课堂,重构我们的学校和教育。
(作者单位:上海市第一聋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