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多元评估,开展分层教学
发布日期:2019-02-06   作者:特教研究所   

——《两步计算应用题》教学案例

 

薛辉

一、案例背景

1.学情分析

本次执教的五(2)班共有学生7人,6人配戴助听器,1人为人工电子耳蜗。其中2人表达和理解能力都比较强,2人听觉言语水平较差。经过4年的学习,学生们已经掌握了应用题的基本结构和解答方法。上学期,学生已经学习了三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掌握了从条件出发,分析数量关系,找出隐藏的中间问题的解答方法,为今天的学习了做好了知识储备。

2.教材分析

本课内容选自全日制聋校实验教材数学第九册第三章“四则混合运算和应用题”——两步计算应用题例1、例2

本课内容两步计算应用题不仅是本单元,也是本册的教学重点。它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简单一步应用题、连续两问应用题、三个条件的两步应用题之后,另一种类型的含有两个条件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解答这类应用题时,关键是让学生明白根据已知条件,必须提出中间问题,明确每一步计算要解决的问题。另外,根据例1、例2应用题的结构特点,将两个例题进行学习资源整合,更有利于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的能力。

3教学目标

1)初步认识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结构,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A组:能独立的说出解题方法,正确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B组:在板书提示下,能说出解题方法,正确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C组:在板书提示和教师辅导下,基本说出解题方法,学会解答两步计算应用题。

2)通过例1和例2的类比,提高举一反三、灵活解题的能力;

3)养成初步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实践能力。

4康复目标

1)听觉康复:与本课教学内容相关的专用名称的听觉识别及听觉复述;

2)语言及认知康复:正确表达解题思路。

5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认识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应用题结构,掌握两步应用题的解答方法。

教学难点:提出中间问题,明确先算什么。

6教学媒体与资源选择

多媒体课件、实物投影、课堂练习单、课后作业单、打印板书、词卡。

 

二、   教学过程

1.教学流程(见下图)

2.教学片断

片段一:复习环节

口答:根据问题说数量关系

A层:一张成人票和一张老人票一共多少元?

B层:一张成人票比学生票贵多少元?

C层:一张老人票是学生票的多少倍?

师:求“一张成人票和一张老人票一共多少元?”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数量关系怎么说?

生(B层):求“一张成人票和一张老人票一共多少元?”必须知道(一张成人票的价格)和(老人票的价格)两个条件,一张成人票的元数+一张老人票的元数=一共的元数。

师:求“一张成人票比学生票贵多少元?”数量关系是什么?

生(C层):一张成人票的元数一张学生票的元数=相差数

师:这个问题还可以怎么问?

生(C)层:求“一张成人票比学生票贵多少元?”就是求“一张学生票比成人票便宜多少元?”

……

片段二:新授环节

1让学生先独立尝试解答后,说出选择计算方法的理由并分析数量关系,AB层学生要求完整正确说出选择方法的理由,C层学生要求说出计算方法即可。收集学生生成资源后,让解答正确的AB层学生尝试说说计算方法。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AB):求“这两种标本一共有多少件?”,必须知道(鸟类标本的件数)和(鱼类标本的件数)两个条件。因为鱼类标本的件数不知道,先要求出“鱼类标本有多少件?”,用加法计算;再把鸟类标本的件数和鱼类标本的件数相加就是一共的标本件数。

C层学生在老师提示下回答。

师:求“这两种标本一共有多少件?”必须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C):必须知道(鸟类标本的件数)和(鱼类标本的件数)两个条件。

师:“鱼类标本的件数”已知吗?怎么办?

生(C):不知道,先要求出“鱼类标本有多少件?”。

师:怎么计算?

生(C):用加法计算。

……

片段三:练习环节1

练习题一:根据归纳的“两步计算应用题”解题步骤(板书),说说解题过程。两两分组,ABAC为一组,A层学生先说解题过程,同组BC层学生再复述。

将第2个条件改为“哺乳类标本比鸟类标本少7000件”。

师:请你们根据板书的解题步骤,说说解题过程:这道题该怎样计算?

两两分组,ABAC为一组

生(A):求“这两种标本一共有多少件?”,必须知道鸟类标本的件数和哺乳类标本的件数两个条件。因为哺乳类标本的件数不知道,先求“哺乳类标本有多少件?”,11000—7000=4000(件);再求“这两种标本一共有多少件?”,11000+4000=15000(件)。

生(BC)复述。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落实分层目标,主要体现在:问答分层次——复习环节,要求根据所求问题找到两个必须条件并分析数量关系,主要针对BC层学生,教学时让C层学生回答,使他们能收获自信,迅速进入状态;指导分层次——新授环节,学习表达解答方法时,让A层学生独立回答,B层学生尝试在教师启发或同伴帮助下正确回答,C层同学根据板书提示模仿回答;训练分层次——形式上以A层带BC层,两人一组开展合作学习,无论是学能还是听能都可以进行互补,内容上有难易有区别,要求上也是不同的。)

片段四:练习环节2

改变复习题的第二个条件,出示例题1上海自然博物馆大约有鸟类标本11000件,鱼类标本比鸟类标本多2000件。这两种标本一共有多少件?”。请学生在学习单上尝试解答,教师巡视并收集生成资源。

师:这道例题你们能先自己尝试解答吗?

教师巡视,收集到三份不同的生成资源。

111000+2000=13000(件)答:这两种标本一共有13000件。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

众:不对!

师:11000表示什么?(表示鸟类标本的件数)

2000表示什么?这是鱼类标本的件数吗?把110002000相加表示一共的件数对吗?

211000+2000=13000(件)

11000+13000=24000(件)

答:这两种标本一共有24000件。

师:这种方法对吗?为什么?

2: 11000表示鸟类标本,2000是相差数,用加法求出13000,表示鱼类标本的件数。再把鸟类标本和鱼类标本的件数加起来就是一共的件数。

311000+2000=13000(件)

13000+11000=24000(件)

答:这两种标本一共有24000件。

师:这种方法对吗?请这位同学自己说说是怎么想的?

2: 11000表示鸟类标本,2000是相差数,用加法求出13000,表示鱼类标本的件数。再把鱼类标本和鸟类标本的件数加起来就是一共的件数。

师:第23种方法都是正确的,它们其实用了同样的方法,只不过加数的位置不同罢了。

(挖掘学生中的真问题,根据真问题开展教学,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在教学例题1时,将解决问题的主动权下放给学生,让学生尝试分析解答,从学生答案中寻找真实问题:基于之前的教学经验,部分学生无法正确找出题目的中间问题。教师可以抓住这些生成资源,由“真问题”入手,用“求这两种标本一共有多少件,必须知道__________两个条件”进行启发,明确“先算什么”来突破本课难点,让学生掌握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三、教学反思

本堂课,学生思维活跃,参与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在尝试、交流、讨论、判断等学习活动中,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掌握了这类两步应用题的解题方法。这得益于:

1.基于多元评估,开展分层教学

基于学生学科基础能力和听觉言语水平的评估,制订了分层目标;在教学过程中,针对课前、课中的即时评估,进行分层次地问答、指导、训练,较好地落实了分层目标。

2.发现“真问题”,突破教学难点

创设“自然博物馆探秘”情景,引导学生先独立尝试解决问题,从而发现“真问题”,再从“真问题”出发,用“先算什么”突破本课难点,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掌握了这类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3.加强听说训练,培养数学思维

课前进行相关词语、短句的听觉复述,复习环节数量关系和看线段图说图意的训练,新授时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正确表达解题思路的要求,促进了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结合教学情境设计闯关类游戏贯穿于整节课,更能发挥情境创设的作用,增加学习趣味性,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作者单位:闵行区启音学校)